關鍵詞 高校 基層團組織 融入模式 創新實踐
作者簡介:黃佳,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16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來,習總書記圍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了有關青年培養的一系列講話。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育人的重要平臺,緊密圍繞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開展了諸多舉措。在高校中二級學院承擔著學生思想教育與引導的重要工作,是開展學生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創新育人、的主要陣地。在面對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怎樣才能使育人成效更加顯著,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而脫離兩張皮的現象是高校二級學院共青團工作思考的重要問題。筆者通過長時間的工作思考,提煉出基于融入模式開展共青團育人工作。
現階段在高校就讀的大學生普遍為“95-00后”,這部分學生有明顯的特點。地域差異逐漸縮小、成長環境逐步變好、性格特點日益鮮明,不易受約束,對待熱點問題的看法有自己的獨到認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體系碎片化
隨著互聯網、只能產品的廣泛應用,團員青年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處在成長關鍵階段的學生對知識來源的判斷存在盲目性,容易被網絡上傳播的“偽科學”和“偽命題”所蒙蔽自身,造成知識獲取的錯誤。思考的思維模式會偏于感性認知,缺少理性思考的束縛,容易在做決定時遵從本心而忽略客觀事實和考慮社會影響,產生過激不當行為。
(二)青年自身對于社會熱點缺乏理性的認知
近幾年,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不斷爆發出青年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不當言論,且問題直至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這個方面主要問題還是源自青年學生自身對熱點問題的判斷,在不了解事情的實情和本質時,按照自己以為的想法妄加評論,甚至對已經明確是錯誤的信息加以轉發和評論,徹底爆發出青年自身認知水平低下的情況。
(三)缺乏集體榮辱感
近幾年,高校基層團組織和學生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一種新的挑戰。青年學生憑著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對待學生組織發展與活動組織有選擇性的執行,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工作娛樂化、作風官僚化等本不應該出現在青年學生身上的問題。
(一)基于融入模式視角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理論
融入的重點在于意識形態教育與專業發展相融合,從廣泛層面的育人教育升華之具有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雙提升的教育模式。以總書記思想為主體的理論教育體系,充分結合學科專業特點開展教育工作,形成思想教育常態化、服務育人廣泛化、實踐育人專業化、文化育人學科化的“四化”教育模式。從學科發展角度開展相關的意識形態教育,從學科特色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形成,從專業實踐角度提升思想認知。
(二)基于融入模式視角下的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理論模型

圖1
(一)建設精細化組織網絡體系,夯實基層團組織基礎
第一,高校基層團組織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學習領悟當下重要的思想和精神,結合學科發展的需求,適時調整和修改原有制度,并形成系統化發展的工作規范和工作體系。第二,建設項目化管理體系。按照“整合資源、強化班子、形成合力、網絡發展”的思維方式,建立學院團委、學院學生會、班級團支部、團小組四級學生組織縱向工作合力;同時在學院團委的倡導下,形成基層團組織為主體,黨建工作小組為核心,學生會分共同發展的橫向工作體系;結合學院志愿者服務隊、辯論隊等愛好小組形成協同體系,形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模式,全面實現網格化教育和發展體系。第三,做好團支部建設工作,加強團支部工作力量。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高校培養黨的接班人的重要平臺。加強對基層團支部的管理,指導高校新生成立團支部,完善基層團支部對黨的后備干部的考核和選拔工作流程,突出團支部在工作中重要位置。第四,依托智慧團建系統推廣工作,要高度重視、積極安排、合理并舉開展工作,將其作為從嚴治團管團的突破口和著力點,采取四項舉措推進工作的進展。抓安排,突出“快”字;抓培訓,突出“準”字;抓指導,突出“細”字;抓督促,突出“嚴”字。基層團組織及時的對通知進行全方面下達,以下屬支部為單位做好團員信息統計,并進行歸納總結。對于團干部的信息做好全面充足的掌握,產生新任團干部及時在系統中做出更新。
(二)構建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常態化模式
第一,高校基層團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在思想引領和教育工作上,要注重與第一課堂的結合,在專業教育體現中全面實現思想政治第一課,通過專業教師、專業課程角度引入理想信念教育。同時,抓好第二課堂建設,第二課堂是共青團思想教育的主要抓手,組織廣大青年在學習重要講話和思想后,結合學科特點進行廣泛的團內調研,為基層團組織發展提供有力依據。第二,開展與青年學生成長相關的思想教育工作。基層團組織必須始終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作為培養青年的主旨。結合學科特點和專業特色,在新中國成立、建團周年、五四運動周年等等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節日,組織與學生專業特點相近的文化活動,從而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實現以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相融合互提升的效果。第三,加強深閱讀、廣分享,提高青年思想認識,提升青年格調。基層團組織思想教育過程中,加強青年學生的深層次閱讀,廣泛分享;從而打破當下知識體系碎片化的現象。創建多元化的學習場景,增強廣大青年的學習內驅力,營造大學習的氛圍,通過閱讀和分享,讓團員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彌補團內知識。加強分享,才能引導青年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習主動性,推動“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切實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從而實現自我認知水平的提升。
(三)構建服務育人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廣泛化模式
第一,做好新媒體引領。以基層團組織官方新媒體為主要平臺,向廣大青年學生定時推送具有正能量的內容、專業知識、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向身邊優秀集體、個人學習,發揮榜樣力量和示范效應。吸納廣大青年學生自覺進入新媒體平臺進行學習,用官方平臺內容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同時,可通過新媒體平臺的互動,關注廣大青年學的網絡輿情問題,做到及時了解情況,快速處理問題。第二,組織與專業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讓青年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增強服務意識。在傳統的志愿服務中,緊密結合專業特點的志愿服務活動相對較少,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自我實現的價值感不高,從而會使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逐步變少。基層團組織在志愿服務活動的設計上,應遵循專業教育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即使是支教、支農等單純志愿服務活動,也要強調專業特點。結合專業教育的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青年學生做到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服務、展示、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又能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更明確以后的專業學習目標,讓學生在服務中成長,這樣建立的志愿服務活動更為長久、有效。
(四)構建實踐育人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專業化模式
基層團組織是為學生提供創新創造創業的主要陣地,設計與專業教育相的實踐育人活動是基層團組織在工作過程中考慮的首要問題。第一,利用專業特點,以學科競賽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基層團組織在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應當注重加強學科競賽的投入,與社會企業聯動,組織相關的專業性競賽,打造長期、精準和品牌的社會實踐項目,從而幫助學生動手創新實踐,豐富學生實踐閱歷,在實踐中磨練意志、增長才能。第二,學院團組織應該積極探索激發學科優勢的途徑,以分階段、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組織專業活動,如新生可以組織專業了解與專業發展活動、二年級涉及更多的專業知識、三年級以高精尖專業類講座和比賽、四年級融入就業創業等相關知識的活動,從而實現有層次分階段有序進行,加強實踐育人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發揮了青年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其參與實踐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五)構建文化育人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學科化模式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課外學習生活的主要渠道,緊抓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是常態化模式。第一,學生社區是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的公共空間,營造寬松、健康、活潑的社區文化氛圍尤為重要。突出建設以學生社區為主體的文化育人平臺,抓好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關鍵點,讓學生直觀體驗文化育人的形式與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培養身心健康,是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的核心。第二,課堂文化是大學生在上課中最直接感受的,這是專業老師與學生共同合作營造的課堂文化氛圍。一方面,需要專業老師加強管理和引導學生,以春風化雨的形式給予學生關懷,多聆聽學生的心聲,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另一方面,需要學生積極配合專業老師,扎根在課堂文化的土壤里,拓展文化育人與專業教育的新渠道。
高校基層團組織承擔著學校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是聯系、團結和引領廣大青年的重要組織。必須要時刻以時代發展的變化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適時調整、與時俱進。構建以融入模式視角下的高校基層團組織創新實踐是對高校學生人才培養的思考,也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創新舉措。
參考文獻:
[1]高星.論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定位及其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8(17):88-89.
[2]陳晨.共青團的情感動員和凝聚力發揮[J].中國青年研究,2019(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