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異慧 裴芳
關鍵詞 環境資源犯罪 現狀 治理
基金項目:2016年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恢復性司法在生態環境犯罪治理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 2016BFX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異慧、裴芳,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42
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刑法》設專章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為保護生態環境、推進資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實踐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司法、執法力度不斷加大,雖有向好趨勢但生態環境問題卻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之一在于生態環境犯罪治理機制還有不完善之處,特別是刑事司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刑法分則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罪共規定了15個罪名,以此為標準,從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裁判文書庫中共檢索到140817 篇各類涉及破壞環境資源罪文書,位于前五位的罪名是濫伐林木罪(47077篇),非法占用農用地罪(23862篇),盜伐林木罪(21219篇),污染環境罪(12667篇),非法采礦罪(10296篇),均在萬篇以上。除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0篇)外,其他罪名在15篇至8571篇之間。見圖一。
中國裁判文書庫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19年,破壞環境資源罪案件數分別為650件、2472件、15490件、19418件、21743件、24374件、27119件、29551件,呈逐年上升趨勢。從侵犯法益上,范圍廣泛,表現為對林木、土地、水體、特定動植物及其制品等的侵害。行為表現方式則多種多樣,主要有濫伐林木、盜伐林木、非法占用農用地、破壞性采掘、工業生產活動中排放廢水、廢渣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跨區域破壞環境資源案件不斷增多,使得環境、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從犯罪主體看,自然人犯罪主體多為農民,但是個別案件中也存在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引發的破壞環境資源案件,單位犯罪主體多數情況下為從事生產、經營或者監管活動的單位。從主觀罪過看,多為故意犯罪,但有的罪名究竟為故意還是過失仍有爭議,如污染環境罪。

圖一
近些年來,我國逐漸加大對環境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體現在從立法、司法、執法等各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注重民生同時兼顧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理念有了明顯進步與發展;開始注重對單位破壞環境資源的治理;在審理環境資源類案件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恢復性司法理念,刑事責任承擔方式多元化,判決中適用職業禁止、綠植補種等措施,如多地設立“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既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分子進行懲治,又對生態環境進行良性修復,同時還在公眾中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另外,積極發揮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對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行為及時提起公訴,推進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但是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仍然存在有些犯罪認定標準不統一現象
以污染環境罪為例,從2012年至2019年,中國裁判文書庫中共檢索到12667篇文書,其中有142篇認定行為人主觀罪過為故意,52篇認定主觀罪過為過失,1722篇認定為共同犯罪,其他則未明確體現行為人主觀罪過到底為何種形式。這種“同案不同判”現象違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以及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損害了法治的統一性及司法的權威性,降低了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及其公正的認同和信任,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刑法規范作為成文法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社會及人們的生活卻隨著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導致刑法規范具有一定滯后性。另一方面,有的司法工作人員不能妥善應對越來越多的新型案件,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刑罰處罰以主刑為主且處罰較輕,非刑罰措施適用不規范
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39起破壞環境資源類典型案例為例,共涉及61名被告人,13人被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占比為21.3%,最高刑為2013年的“胡文標、丁月生投放危險物質案”中主犯胡文標被判有期徒刑十年;被判緩刑17人,占比27.9%,從中可以看出,行為人多被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緩刑,罰金數額低。
其次,典型案例中有兩起判處 “禁止被告人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與排污相關的活動”,即禁業限制。
最后,在司法實踐中,根據生態環境犯罪的特殊性,多地司法機關有針對性地對犯罪行為人處以一些其他非刑罰措施的制裁,如河南省魯山縣、郟縣等地司法機關建立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檢察機關以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形式對濫伐林木罪類犯罪案件提起訴訟。但是我國刑法沒有規定諸如植樹、補種之類的恢復環境措施,典型案例中也未出現此類恢復措施。
(三)典型案例未能真正實現其示范、指導作用
典型案例對于各級司法機關裁判同類案件實現司法公平、罪刑均衡以及實現法的統一性、確定性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最高人民法院從2013年6月18日至2020年1月9日頒布了九批共39起典型案例,主要涉及十個罪名,其中,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2起、污染環境罪28起、投放危險物質罪1起、非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1起、非法狩獵罪1起、非法捕撈水產品罪2起、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1起、非法采礦罪1起、失火罪1起、走私珍貴動物罪1起。與中國裁判文書庫數據相比較,很顯然有不相適應之處。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司法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等方面需要,非刑罰處罰措施適用不規范等。
(一)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
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司法理念和司法能力,也包括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突出強調了政法系統要把專業化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來抓,高素質的司法工作人員隊伍是司法審判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員應當具有堅定的法治信仰追求,踐行公平正義等司法價值理念,這是司法權威的內生動力來源。
另一方面,不斷增強、提升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律專業知識及適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應當建立培訓教育長效機制,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和司法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識,不斷反思不斷學習,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為公平處理案件、實現司法正義奠定基礎。
(二)完善環境資源案例指導,充分發揮指導性案例的引導作用,統一法律適用
指導性案例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它兼備規范、指導司法行為、確保法律適用的統一性、減少司法隨意性、填補法律漏洞等功能。實踐中,應當適當增加、頒布保護林木、農用地、漁業水域等生態環境方面的指導案例,處罰環境資源犯罪時引入恢復性司法理念,鼓勵行為人為其行為之后果承擔補種、修復責任,修復濫伐、盜伐、非法占有農用地、非法捕撈等行為對生態的損害,將這些恢復環境的悔罪表現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量,從輕處罰,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好地發揮其指導作用。
(三)非刑罰處罰措施規范化
“刑法雖是為了保護法益而動用的,但保護法益的手段并非只有科處刑罰?!盵1]對于環境犯罪,單一實施一種或者兩種非刑罰措施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種措施并用?!袄娴膿p失,其表現形式多為補償。這就要求在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上采取更為靈活的態度。因此,大多數國家都出現了非刑罰化的處罰方式,即在定罪的情況下令其承擔刑罰之外的法律責任。”[2]司法實踐中恢復環境類非刑罰方式所起到的效果是很明顯的。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對環境犯罪采取恢復環境刑事措施,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水污染管制條例》中規定破壞環境資源者有修補所受損害的責任。實踐證明,補救或者恢復環境更具有現實價值。因此,我國刑法有必要規范非刑罰處罰措施,建立恢復性司法應用的法律及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日]山口厚.刑法總論[M].付立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李會彬.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論基礎[J].法商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