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精是一種廣泛分布和食用的野生中藥材,已有多年人工栽培的歷史。該文闡述了現階段林下仿野生環境栽培黃精的必要性,介紹了黃精仿野生環境栽培技術。
關鍵詞:黃精;仿野生環境;林下種植;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42-02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and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Polygonatum sibiricum in Simulated Wild Environment Under Forest
Xue Yi′an
(Yuting Township Forestry Station of Yixian County, Huangshan 245500, China)
Abstract: Polygonatum is a kind of wild Chinese medicin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used,which has been cultivated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s of Polygonatum cultivation in the nea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Polygonatum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imitating the wild environment under.
Key words: Polygonatum; Imitating wild environment; Planting under forest; Necessity
黃精以野生為主,古稱黃芝,意為象靈芝一樣的靈丹妙藥。黃山本地產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也稱為野生姜、雞頭參等,本文統稱黃精,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橫生根狀莖,肉質肥大。黃精是一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強筋等多種功效。近些年,除作為藥用外,黃精保健品市場也正不斷開拓,對于野生黃精的需求日益旺盛。安徽曾經盛產黃精的大別山、黃山等地區野生黃精資源已接近枯竭,大田栽培黃精逐漸興起。但大田栽植的黃精產量雖高,投入成本也相對較高,且農藥殘留多,采收的黃精品質不如野生黃精,因此,黃精仿野生環境栽培在各地陸續開展。自2016年以來,黟縣田園中藥合作社和一些農戶合作開始在幾種不同林分環境下種植本地多花黃精的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黃精仿野生環境栽培的必要性
1.1 是保證黃精品質的需要 大田種植中藥材帶來污染和品質下降,與日趨規范的藥品市場形成尖銳矛盾,人工大田種植中藥材受到嚴峻挑戰,全球對中藥材的需求的擴大,促使農藥的大量使用,使中藥材的質量下降,藥效越來越差。而仿野生環境種植的中藥就不存在農藥殘留這一問題,其藥效與野生的基本一致。
1.2 是保障國人健康保健的需要 野生中藥資源已嚴重不足,隨著國人對健康的需求加大,對保健類中藥材的需求量也不斷加大。野生黃精作為一種保健中藥,價格連年走高,造成野生黃精無序采挖,近些年黃精資源連年減小,產量下降。由于黃精生長緩慢,產量非常有限。據本地長年進行野生中藥采挖的本地藥農介紹,4年前1人還能1年采挖黃精近500kg,2019年只挖到200kg。有報道指出,安徽從大別山到黃山,產區也連年萎縮,黃精產區資源面臨枯竭,產量逐年銳減。野生的黃精已嚴重不足,需高品質的仿野生環境栽培黃精替補。
1.3 是發展林下經濟,實現林業產業升級的需要 現有的林業政策使得直接獲得的林木收入減少,目前面臨的困境如下:一是采伐限額有限。以黟縣為例,全縣3年來平均年采伐限額約8萬m3(蓄積),全縣農業人口65785人,人均僅攤到1.2m3(蓄積);二是安徽省關于商品林和公益林采伐規定很嚴格,《森林采伐作業規程》規定商品林“平均擇伐強度不超過伐前林木蓄積的25%,回歸年(采伐間隔期)應大于一個齡級期”,《安徽省重點公益林采伐管理辦法》規定“重點公益林撫育采伐前的林分郁閉度不得低于0.8,撫育采伐的強度不得超過15%,伐后的林分郁閉度不得低于0.6。重點公益林更新性質采伐前,應高于同樹種用材林成熟齡1個齡級”,這些政策導致林農可申請采伐林木數量銳減。三是毛竹價格持續走低,勞動力成本持續走高,毛竹成了雞肋產業。這些都意味著林農直接林業收入減少,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發展林下黃精的種植,實現林業產業升級,是破解當前林業生產困境的有效手段。
2 黃精仿野生環境栽培技術
2.1 選擇適宜的栽培林地 根據黃精的生長特性,選擇通透性良好的黃紅壤或沙壤,坡度在12~32°的陰坡或半陰坡,遠離居民點,在林地上未采用化學除草和化學防治病蟲害的杉木、楓香、毛竹林地。杉木林地盡量避開中幼林地,其與黃精的生長收獲周期沖突。研究表明,當郁閉度大于0.6時,杉林內部光照條件過低,會造成多花黃精生長遲緩,黃精的重量、高度、多糖含量減少。因此,以林分郁閉度0.4~0.6的近成熟杉木林地為宜,相對的林下平均透光率在35%~55%,適合黃精生長。毛竹林地以新竹林地為好,郁閉度以0.5~0.7為佳,這是因為老竹林竹鞭幾乎長滿整個林地,不利于黃精生長。楓樹等闊葉林地應選擇中幼林林地,并且對過密林分進行間伐修枝,一般按3行去除1行進行,空出的地方栽植黃精,使林分郁閉度保持在0.6左右為宜。
2.2 整地 整地一般在秋季進行,砍灌除草,土壤深翻15~25cm,沿杉木、楓香人工林的行間空地做畦,竹林可沿等高線開溝作畦,長度不限定,留出排水通道和作業道,挖出石塊、老竹鞭竹兜,劈除雜草雜灌。
2.3 種莖處理 黃精林下套種一般采用種莖為主。選擇健壯、無病蟲、有頂芽的1~2年生健壯根狀莖作種。秋季挖取根狀莖,選取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數段,芽段3~4節,傷口稍加晾干或用草木灰處理傷口后進行栽種。
2.4 適期栽種 皖南地區于早春3月上旬或秋季10月下旬進行栽種。在整好的地塊上,大致以株距55cm、行距60cm配置,栽種密度為30000株/hm2。挖深3~6cm的小穴,用種莖750kg/hm2,平置于穴中,芽眼朝上,覆土2~5cm后稍加鎮壓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2.5 栽后管理 在黃精生長的4—5月打頂疏花,促進營養物質向根莖部積累。提倡人工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劑,4—6月進行1次人工除草,9—10月進行2次除草,劈倒雜草雜灌,平鋪于地上,以利降低來年年雜草的數量。在黃精塊莖快速增長的5—9月,遇連續7d以上干旱須及時引水澆灌,并一次性澆透水。生長過程中,注意培土,尤其在暴雨過后的培土起溝尤為重要,以防根莖倒伏折斷。注意觀察林分的郁閉度變化,如郁閉度超過0.7時,須在黃精地上部分枯萎后進行林分的修枝;竹林須采伐過密竹子,一般采伐3°和3°以上毛竹,均勻留新竹,留竹量一般在1800~2250株/hm2,使次年的林分保持郁閉度保持在0.6左右,以利于黃精生長。
2.6 病蟲害防治 林下近自然栽培黃精,盡可能使用生物、物理和營林措施進行防治。對危害性大的黃精葉斑病注意觀察,及時消除病株,將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消滅病原;對地老虎和蠐螬等危害,一般不采用農藥進行防治,地老虎可采用糖醋液誘殺,按糖∶醋∶酒∶水=1∶4∶1∶16的比例配制糖醋液,裝入廣口容器中,放置于林地中,放置45個/hm2,白天蓋好,晚上揭開,可誘殺地老虎成蟲。注意及時清理蟲體,每7d更換1次糖醋液。蠐螬可人工觀察黃精受害區域挖出蟲體滅殺,卵期或幼蟲期用蠐螬專用型白僵菌按22.5~30kg/hm2的用量同10倍的細土拌勻,根部施藥。
2.7 采收 在塊莖種植第3年時進行采挖,傳統上秋季進行,在地面部分還未脫落時進行,選擇頸桿粗壯的采挖,先割去地上莖稈,用鋤頭挖起塊莖,去除上面附著的泥土,避免挖斷、挖破降低品級。采挖量視種植地整體長勢決定,在1級塊莖占1/3時,可采挖50%~70%的初植數量,發現3級塊莖居多時,可只采挖30%~50%的初植數量,留養1年再采挖,可獲得較高的利潤。在地下塊莖采挖過程中,可將小塊莖或剝下大塊莖中的幼齡部分重新均勻栽植,保持林分中黃精密度的相對穩定。
3 林下仿野生栽培黃精的經濟效益分析
黃精的初植密度30000株/hm2,林地約需投入塊莖750kg,按照目前的市場價20元/kg計算,需投入15000元/hm2。1hm2林地種植黃精,包括砍灌、除草、栽種需15~45個用工,市場用工價約150元/工日,用工投入45個共6750元/hm2。3年撫育平均90個工日/hm2,用工投入13500元/hm2。林間近自然環境種植1hm2黃精,大約需投入35250元/hm2,經過3年自然生長,以采挖15000株/hm2算,1株單產約140~250g,楓香林地產量大于竹林產量,杉木林地產量略低于毛竹林地,平均單產2850kg/hm2。以2019年本地鮮品市場收購均價16元/kg來算,產值約45600元/hm2左右,扣除種植成本,大體可獲得10350元/hm2的純收入。而采摘后的黃精,其新塊莖可以繼續栽種,還有種子落地自然萌發的,3年后種苗無需再購買,這個過程是可持續的,后期黃精每年的收入將達到15000~30000元/hm2。
4 結語
仿野生環境種植黃精不占農田,符合國家土地紅線政策、符合保障糧食安全的國策,意義廣泛而深遠。仿野生環境栽植黃精等中藥材,減少了農藥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野生中藥資源。林下科學種植黃精,除種植初期要用野生黃精育苗,后期可實現自然繁殖,僅林地僅黃精一項每年的收入就可達30000元/hm2以上,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黟縣現有有林業用地74035hm2,大量森林資源未得到更有效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和林下資源優勢,讓黃精等中藥材回歸山林,建立藥效第一的種植模式,由大田人工種植轉向仿野生培育,向大山要規模、要品質、要效益,實現全域林地資源的科學綜合利用,是中草藥生產和林下經濟發展提升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彭靜,彭信海,羅先權,等.黃精林下栽培技術[J].湖南林業科技,2016,6(43):205-207.
[2]章文前.不同郁閉度對混交林林下種植黃精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6):12959-12960.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薛詒安(1970—),男,安徽黟縣人,林業工程師,從事林業工作。? 收稿日期: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