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萍
【摘要】本文以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在發布即時性、傳播廣泛性、信息海量性的環境下,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現象頻發問題,并結合法學、傳播學、新聞學等相關專業知識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近些年來我國對著作權保護的法律仍在不斷修改中,如何保障好著作權人的相關權益,如何解決維權過程中的眾多矛盾,都是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 著作權 問題 啟示
一、新媒體環境下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概念的合理性使用不夠完善。在對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的判定中,對新聞作品的界定并不完整。《著作權法》僅對“作品”這一概念進行了規定,并未對“新聞作品”作出嚴格的法律定義,在東星視訊公司訴廣州市交互式信息網絡有限公司案中,原告認為被告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了一張原告享有著作權的照片。被告以該照片涉及娛樂類時事新聞為辯由,認為屬于合理性使用。最終原告勝訴,法院判定該照片內容不屬于該范疇。值得反思的是,假如這張照片的確在時事新聞的范圍中,被告的行為就可以免責嗎?不管是這類在極具主觀性的行為下產生的攝影作品,還是部分時事新聞,沒有相關法律進行明確的解釋說明。對邊緣性概念進行進一步的內涵明確不但有助于實現法律的秩序價值,最重要的還是維護媒體人的合法權益,避免行業內的不良競爭,保護新聞工作者創作的積極性。
2.定性、取證、責任主體認定困難。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作品侵權的方式日趨多元化,難以準確定性。我國法律對于新媒體侵權行為的認定并不全面,由于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速度快、范圍廣、內容復雜,侵犯著作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同時,網絡利用虛擬空間,以數字化手段進行復制轉載,不受時空的限制,且不具有發布場所的固定性,加之具有較強的技術手段和專業手段,使侵權行為不斷隱蔽化,弱化了證據的存在性,造成取證困難。這些因素導致很難對責任主體進行明確的認定。
3.維權成本與侵權責任的不平衡。造成維權成本與侵權責任之間不平衡的一個因素是賠償標準的不明確。網絡平臺所造成的損失難以進行有效計算,侵權人的收益、維權人的損失很難進行準確核算。這使得很多維權者在考慮到維權過程持續性長、維權經濟成本高后,會選擇放棄維權,這也會造成侵權人因相關法律淡漠而意識不到自己的侵權行為,更不利于《著作權法》在全社會的廣泛普及。
4.相關主體著作權法律意識淡薄。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多數普通用戶侵權行為屬于無意識侵權。如今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信息內容的豐富性,一些人難免行走在侵權的邊緣,加強對《著作權法》的了解,規范自己的網絡傳播行為,才能保證原創市場的健康性。不光是責任主體的法律意識淡薄,一些被侵權者在法律意識上同樣存在問題,缺乏對自身的權利保護意識,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作品被侵權。
著作權管理制度是將著作權授予一個特定的管理組織,由其行使相應的權利。但該制度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該管理組織只能對組織內會員的著作進行權利管理,對于組織外的維權訴訟并沒有權利進行管理,這也使得我國的著作權管理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弱化,維權者的維權道路L失去了一道保護措施,不利于著作權的判定。
二、我國新媒體著作權保護的啟示
1.完善相關著作權的立法保護。對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作明確界定,使內涵盡可能完整,更重要的是具備使用的靈活性與針對性。尤其是強調對時事新聞范疇的細化,用明確的定義、進一步的權威解讀來區分帶有創作性的時事新聞,保障作品的傳播價值,保護著作人的合法權益,激發著作人的創作熱情,使作品的創作人、使用人都有法可依。在新媒體環境下,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保證法律的嚴肅性與處理的靈活性,促使媒體正確使用避風港原則,不再鉆法律的空子。
2.明確合理賠償標準并改進侵權懲罰賠償方法。新媒體環境下,由于傳播的廣泛性、不確定性,傳播價值很難準確估計。所以,我國需要根據當前的新媒體環境明確合理的賠償標準,使維權過程做到有法可依,使相關賠償問題不再不了了之。要制定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的衡量標準,在制定賠償標準時將充分考慮作品的傳播價值,根據作品的轉發量、點贊量、評論量以及傳播的次數、范圍等進行相關賠償標準的制定,最大程度地量化,才能避免在賠償問題上的不同利益主體的爭議,減少相關侵權行為的出現。
3.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相關主體提高法律意識。加強對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普及力度,使更多公眾了解到關于著作權保護的法律知識,才能在傳播信息遍布的情況下,保障好自己的著作權,同時也明確侵權界線,避免自己產生侵權行為。在著作權管理方面,可以借鑒學習國外著作權管理的經驗,建立延伸性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擴大組織的管理范圍,引人競爭機制。
4.媒體內部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媒體應在內部鼓勵員工的原創性行為,支持原創作品的產出,健全鼓勵機制。“今日頭條”為了鼓勵原創,啟動了“千人萬元”和“百群萬元”計劃,至少扶持1000個原創者及100個群媒體,建立保底收入加高級功能的使用權和廣告分成的獎勵機制,保障原創者的收入。
第二,加強排重技術是媒體避免侵權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機器來篩選海量信息,自動排除重復性的內容,建立權利保護屏障,可以有效避免侵權問題的出現。
三、結語
本文根據《著作權法》對廣義和狹義上的著作權定義及作品的含義進行了解釋,并將著作權與版權進行了區分。筆者發現《著作權法》中的一些概念界定的缺失和不完善。
在此基礎上,結合法學、新聞傳播學等方面的知識提出相應建議,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應完善相關著作權的立法保護;提高相關主體的法律意識,強化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擴大管理權的使用范圍;從媒體角度講,提倡原創,并加強相關防御侵權的技術保障,以使新媒體的著作權保護更加適應新環境的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魏永征,王晉.從《今日頭條》事件看新聞媒體維權.新聞記者,2014.07;
[2]陳界融.完善新媒體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人民日報,2016.10.27;
[3]袁靜.網絡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問題案例分析.蘭州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