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璽
摘 要:近年來隨著思政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首要工作。作為一所傳媒類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又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將基于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打造的“追尋中國夢”活動為案例,闡述在高職傳媒類院校中思政教育與實踐活動是如何融合創新的。
關鍵詞:高職 傳媒類院校 思政教育 實踐活動
近年來隨著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見。習總書記也多次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要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如何將高職傳媒類院校思政教育與實踐活動實現融合創新,成為高職傳媒類院校的新課題。本文作者作為一名高職傳媒類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將結合我院開展的“追尋中國夢”活動為例展開說明。[1]
一、高職傳媒類院校思政課現狀
1.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仍然以思政教師在課堂上理論灌輸為主,理論知識多為高中時期學習過,知識點枯燥、單調、乏味,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不佳,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基于專業特色的思政教育改革。
2.高職傳媒類學校專業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也是只注重專業教學,輕視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能深入挖掘和利用各類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德育要素,增強專業課育人的功效。
3.高職傳媒類院校的學生多為藝術類考生,在學習習慣上注重專業學習、忽視思政政治理論的學習。注重專業實踐活動的參與、輕視社會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的把握。
二、“追尋中國夢”系列采訪實踐活動的內容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追尋中國夢”系列采訪活動已經歷時六個年頭。2019年,我們的主題是“‘追尋中國夢·輝煌七十年山傳學子看齊魯”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活動。本次實踐活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來我省各行各業的發展變遷與改革成果為背景,通過山傳學子們的視角進行采訪報道。本次實踐活動是在中共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廣播電視局的指導下,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與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共同策劃的。我們學生與大眾網記者一起組成報道小組,深入我省農業、工業、醫療、城建、科技等行業和領域,采訪報道了山東互聯網傳媒集團、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立醫院、中國重汽、青島海信、濟南城建、青島港、章丘三澗溪村等,按照大主題小切口的方式,以山傳學子看齊魯的脈絡,拍攝了《山傳學子看齊魯之****篇》《我愛你,我的國》《視角》視頻日志、《山東故事》配音圖片集、《齊魯之最》等欄目,既有傳統的視頻、文字圖片新聞報道、網絡專題、人物訪談等形式,又采用具有創意的小屏直播、vlog視頻博客、H5 產品、VR全景視頻等新媒體報道手段,共拍攝視頻素材1000多分鐘,圖片12000多張,制作成品視頻45個,時長150分鐘;推出各類文字報道20余篇,制作大眾網專題網頁一個,海報客戶端專題七個,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PC端加手機端的總閱讀量達到15萬。
三、“追尋中國夢”系列采訪活動的實施步驟
1.前期準備
在全院相關專業范圍,選拔學生組建“追尋中國夢”采訪實踐活動小組,按照專業特點和專業特長將學生分成若干報道小組,小組學生包含出鏡報道、采訪、攝像、文稿、后期制作、新媒體制作發布等,各小組在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大眾網記者指導下,共同整理分析各行各業的成就信息,確定采訪活動的表現主題,篩選采訪對象,搜集采訪對象的資料信息,確定采訪報道任務后,設計詳細的采訪提綱提交指導老師審核,最終形成正式的采訪報道方案。
2.小組分工、團隊合作的采訪工作模式
“追尋中國夢”學生記者團的工作模式,采取總編組負責下的記者團小組分工、團隊合作的采訪模式,即系部成立總編組,負責審定記者團的策劃、文案等內容;總編組下分為若干個獨立的記者團采訪團隊,各團隊內按欄目形式劃分不同的報道小組,分別配備出鏡主持人、攝影記者、攝像記者、文字記者、后期制作人員、新媒體記者等,分別完成采訪對象的全部報道內容。
3.實地采訪
正式采訪活動開始后,在大眾網記者和學院指導教師帶領下,各報道小組按照活動計劃和采訪方案分赴全省各地,深入到各行各業進行實地采訪拍攝,新媒體小組成員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對采訪活動進行現場直播。在現場采訪中,思政教師把握思政宣傳導向,媒體記者根據采訪主題,具體指導學生的采訪實踐活動,專職教師則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并根據媒體記者的指導,查找理論教學的不足與缺失,反饋到課堂教學。
4.后期制作
各采訪小組根據《山傳學子看齊魯之****篇》《我愛你,我的國》《視角》vlog視頻日志、《山東故事》配音圖片集、《齊魯之最》等欄目特點、各自的任務要求對現場采訪的素材進行剪輯、配音、后期制作,最終形成可播放、傳播的不同類型的成品節目,上傳到大眾網專題網頁、海報客戶端專題、抖音、微信平臺等平臺上,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的反響。
四、“追尋中國夢”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
1.建立了主題引領、任務驅動實踐活動模式
我們將實踐采訪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新陣地,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將“追尋中國夢”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內容確立為采訪實踐總主題,每年緊扣時代主旋律確定年度主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感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典型人物、先進事跡,用國家的成就和榜樣的力量鼓舞激發他們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擔當,從而更加主動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時他們采訪制作成“形式多樣、符合大學生特點、入腦入心”的融媒體產品通過媒體平臺在青年人中廣泛傳播,有效提高了思政教學的寬度和效度,為高校思政教育探索出了一種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結合,學校與社會力量協同育人的新途徑。
2.通過社會實踐打造了一支校內外專兼職思政教育教學團隊
通過實踐采訪活動,匯聚了學校、行業、社會等各方資源,建設了一批社會實踐基地與思政教育實踐基地,聘請到了社會各界典型人物為思政教育輔導員,實現了學生進基地、專家入校園為學生定期開辦講座或輔導,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3.創新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改變了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
將實踐活動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從內容方法、實踐過程進行創新融合,創建了融合性實踐教學模式。既解決了聯系不夠密切的問題,也改善了教學效果,使思政教學直觀生動、觸及心靈,專業實踐的內涵也更豐富,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大大提升。
4.組建了一直不同專業的學生思政宣講團
通過“追尋中國夢”采訪報道實踐活動,參與采訪的同學不僅在成為采編播一體的傳媒人才,在采訪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大起來的歷史性成長與跨越。也堅定了他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信心。同時,他們也深入各個班級將他們在拍攝過程中的所見所感講述給其他同學聽。
5.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物化成果
(1)培養了一批愛國敬業的優秀傳媒學子。該活動通過近幾年持續不斷地開展使學生在政治素質、職業操守等方面得到較大提升,他們更堅定了理想信念,積極投身傳媒行業,投身到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近五年來,共有76人獲得省級優秀學生干部、省級優秀學生,42人加入中國共產黨。2013級黃曉桐獲山東省第十四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演講大賽一等獎,2015級錢棟棟獲團中央主辦的2016年“踐行工匠精神先進個人”優秀獎,作為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典型代表登上《人民日報》。在山東省第十六屆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中2017級李銘燁、2018級杜怡分別獲“心共筑中國夢·青春建功新時代”同演講大賽二等獎。在“紅色經典·永不褪色”配音大賽中包攬專題組一等獎。
(2)“追尋中國夢”采訪活動,在2016年被評為全國高職素質教育精品項目三等獎,2018年被評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設計劃創新重點項目,2018年被評為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參考文獻
[1]李國新,陳彩云.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實踐[J].智庫時代,2019(37):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