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蕊 李文
摘要:探討了以農業為本、文化為魂、旅游為擎等農旅融合的鄉村特征,提出了具體的規劃策略,即三產聯動的生產發展模式,多方拓展的專項旅游市場,以人為本的運行保障機制,因地制宜的生態保護手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結合青龍滿族自治縣茨榆山鄉實例,提出了具體的規劃策略在實踐中的應用,以期為其它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旅融合;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20) 2-0234-03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在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注重提升農產品品質,加快農村三產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1]。農旅融合作為鄉村轉型升級的新思路,通過整合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促進了產業融合,拓展了農業功能性,有效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是保障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的有力措施之一[2]。
2 農旅融合的內涵與特征
農旅融合是指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利用地域性的農業、農村的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吸引游客,模糊消融農業和旅游業的原有邊界,令其相互交叉產生新業態的過程,本質上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現象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主要表現為產業之間原有明顯的邊界開始模糊或消融,并在產業之間的邊界處或產業內部各行業間進行融合,甚至發展成為新的產業形態[3]。農旅融合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農業旅游[4]。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01]9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國家旅游局把推進工業旅游、農業旅游列為2001年旅游工作要點,“農業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5]。農業旅游被認為是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新業態,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6]。
農旅融合作為具有明確文化內涵與多重功能的新型鄉村發展形式,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2.1 農業為本
農旅融合將農業作為基礎產業,通過整合與開發農業資源,拓展農業的多重功能,來激發農村區域經濟活力,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鄉村振興具體實踐的形式之一,促進鄉村區域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富”是首要目標,根植于農業也成為其根本特征。
2.2 文化為魂
文化創意及主題定位是建設鄉村旅游的靈魂。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與獨具特色的文化主題,是擴大鄉村知名度、提升鄉村吸引力,實現鄉村持續創收與發展的關鍵。因此,立足于文化成為其基本特征之一。
2.3 旅游為擎
農旅融合產業是鄉村旅居生活的重要載體,也是休閑農業的創新業態。以旅游為引擎,將旅游作為向外聯系的突破口,是實現鄉村帶動農業及其他產業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依靠于旅游成為其另一基本特征。
3 具體規劃策略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基于農旅融合的鄉村建設要從以下3個層面著手,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3.1 經濟層面
3.1.1 三產聯動的生產發展模式
要在第一產業農業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囊括進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及第三產業服務業、文化業、旅游業、商業等內容,依靠三產聯動的生產發展模式,實現產業鏈互相交融、支撐與帶動,促進產業的全面發展。依托特色農業為核心,尋求差異化定位作為核心競爭力,將農業文化、農業技術、農業產品、農業創新、農業旅游結合起來,構建集農業生產、產品加工、農業觀光、休閑康養、購物娛樂于一體的產業集群社區,推動產業消費升級,提升農業價值。一方面借助第二、第三產業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將農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改變農村長期以來依賴農業單一產業的局面,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將農村區域納入到共享社會發展紅利的軌道中來。
3.1.2 多方拓展的專項旅游市場
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為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提出的新型鄉村建設模式,應具有多產業鏈、多功能性的特點。依據自身資源與特色化定位,全面合理地劃分功能布局,完善旅游配套設施網絡,構建綜合性服務的旅游平臺,依托各鄉鎮農家樂、民宿等合作社,統一進行組織推廣活動。向外拓展與延伸不同系列、不同特點的旅游產品,整合篩選旅游要素,根據不同游客類型制定不同游覽線路,為游客提供選擇空間,全方位覆蓋差異化的目標人群,擴大專項旅游市場,發揮經濟帶動作用,提升項目旅游價值,加快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步伐。
3.2 社會層面
以人為本的運行保障機制:社會是人與人關系的綜合,人是社會的基本要素,構建以人為本的運行保障機制,吸引人才參與到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改革的過程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是實現鄉村區域社會文明與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一方面,應搭建人才服務平臺,拓寬人才招聘途徑,通過提高人才福利待遇與生活保障,吸引專業型人才。建立專家咨詢與培訓制度,令專家參與鑒定人才、審核人才、培訓人才、提升人才的過程中,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柱力量。另一方面,開通農民培訓課堂,向農民普及農業領域高新技術與最新科研成果,提高農民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可持續發展與運營提供保障。
3.3 自然層面
因地制宜的生態保護手段:構建自然友好、綠色生態的農旅融合型鄉村,帶動美麗農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鄉村建設應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態保護手段,在充分了解現狀條件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將農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游宜養的田園社區,創建生態文明的新型鄉村面貌。力求保留具有傳統原始地域特征的鄉村地貌,在現狀基礎上加以改建,而非大興土木,將農村面貌改變地面目全非,既失去了鄉村區域原有的傳統特征與地域特點,造成景觀同質化,失去差異化定位與核心競爭力,又違背了環保生態的理念,容易對鄉村美麗的綠水青山風光造成破壞。
4 茨榆山鄉規劃實踐
4.1 項目概況
茨榆山鄉位于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比鄰承秦高速茨榆山出入口,總體面積3606畝。村域為河流沖積而成的山間盆地,四周連綿山體環繞,總體地形呈南高北低狀分布。橫穿村莊的小沙河終年不會斷流,河道范圍隨流量變化不穩定。村內為大面積平坦農田,主要以農作物種植為主,間有少量成片果林。
基于現狀條件,茨榆山鄉以“一心,兩園,三街”為總體布局,一心是農業迪士尼核心區,兩園分別為食品加工示范園和優質種苗示范園,三街為特色商貿街、滿族民俗街、養生文化街。
4.2 項目規劃策略
4.2.1 發展三產融合,完善產業結構
茨榆山鄉大力發展三產融合,形成經營多樣化和規模化格局,基于農業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開展科技農業、產品農業、加工農業、休閑農業、商貿物流、會議培訓、旅游度假、養生養老等主導產業,以農業為基礎,建立了完善的產業結構。
(1)“農業十旅游”。以蔬菜、農耕、桑蠶、花果為主題,設計蔬菜王國、農耕時光、桑麻人家、花果奇緣4個農業迪士尼主題場館,構建休閑娛樂的農業游覽園。并依托村區其他項目開發與配套設施建設,開拓文化體驗、休閑娛樂、商務度假旅游市場,形成完善的旅游業態組合,增加游客停留時間,提高游客消費能力。
(2)“農業十加工”。依托青龍蘋果、板栗、中藥材、雜糧等產業優勢,確立了茨榆山鄉主要生產產品,并形成果茶、速凍板栗、即食板栗、干香菇、豆制品、滿族特色面食等6條產品生產線,為商貿物流提供產品,同時向縣域范圍內專業合作社進行推廣,
(3)“農業十商貿”。村內設置特色商貿街,匯集板栗店、山珍干貨店、鮮果店、果茶房、豆腐坊等地域特色產品與剪紙店、工藝禮品店、柳編木器店、滿族服飾店等文化創意產品店鋪,并配套物流中心提供商品配送服務,為產品提供銷售窗口。
(4)“農業十康養”。利用青龍山區依山傍水的自然格局與空氣無污染、負氧離子高的生態特點,在村內打造高端養生會所與居住區,配套有機廚房、進口超市、康體體檢中心、SPA館、銀行、藥店、特色餐飲店、生態晨練漫步道、山地自行車道等,組成養生文化業態。
4.2.2 挖掘旅游資源,擴大旅游市場
茨榆山鄉借助“迪士尼”發展理念,把握游客需求、策劃豐富的活動,營造歡樂氛圍。將農業迪士尼核心區主場館作為核心,以科學技術與農耕文化為引,通過對青龍本土農業資源及滿族文化的特色應用,選定蔬菜、桑蠶、花果、滿風、科技為主題,營造了集科普教育、活動體驗、節日氛圍、文化創意于一體的農業樂園。
打造小沙河樂園,營造天然氣息,結合緩坡地形及水岸空間,充分利用茨榆山鄉自然資源優勢,引入漂流、高山滑草場、歡樂沙灘、露營部落等低密度游樂項目,打造田園樂園。與農業迪士尼核心區優勢互補,可拓展客源,增加客人在景區滯留時間.為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漂流、滑草、露營等這些新興的活動,也順應了人們回歸自然的愿望,更讓游客親身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寬松和舒展。
此外,為擴大旅游市場,提高項目盈利能力,茨榆山鄉以市場為導向,開發了多樣化的創意休閑專項產品。
(1)涉農培訓市場。依托青龍良好農業基礎及項目區規劃,承接涉農企業、合作社等宣傳活動、商務會議、合作洽談會等。
(2)商務度假游市場。依托重點項目建設和高端地產開發,借助國際區位優勢及各層次會議會展召開,進行中小企業會議、年會、職工獎勵游等,開拓商務度假旅游市場。
(3)康體養生游市場。依托青龍農業產業基礎,發展綠色生態農產品,使人們更多地關注食療;養生充分利用青龍山區環境美、無污染、負氧離子高等特點,打造安靜、舒適的的養生會所,推行回歸自然、修身養性文化氛圍。
4.2.3 重視人才引進,培育新型農民
一方面,茨榆山鄉注重引入專業型人才,建立專家顧問團與智囊團,進行多樣化管理,為鄉村發展獻計獻策。由鄉村領導者和專家共同參與評定,招聘符合條件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實行招聘,并通過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的短期主題培訓,培訓技術人才。
另一方面,設立農民培訓中心、培訓教室等,通過專題講座、現場觀摩、網絡培訓等手段,對當地農民實行農業技能、現代化農業經營理念等培訓服務,對農民進行科技展示、科普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素質,為農業產業升級輸送人才。
4.2.4 堅持園地制宜,建設生態文明
茨榆山鄉在現狀低洼地形成一個湖面水系,作為自然匯水區域,盡量保留了河道原有的天然斷面,維持河道的自然形態和斷面形式,盡量避免人為干涉導致河道斷面的呆板與均一。通過河道駁岸改造既能提升景觀視覺效果,同時可對水體起到凈化的作用。選用草坡入水的形式,減少河道兩側的硬化鋪裝面積,減少工程對河道原始自然面貌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通過雨水集蓄和污水處理廠中水的生態凈化與回用,盡可能滿足河道生態與環境需水量,保證水體自然凈化能力。通過對河流原有地貌的保留,既營造了水生生物自然生存、繁育的生態環境,保護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又能打造出豐富多變的濱水景觀,青山綠水的自然風光。
茨榆山鄉的污水集中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后,排入小型污水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后應滿足綠化灌溉用水標準。污水采用化糞池定期清掏方式進行處理,選用國內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如生物速分污水處理技術、生物降解糞便處理技術等,處理后的污水達到景觀水標準,并通過農田排水系統排出,避免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J].農村工作通訊,2017(3):5—11.
[2]朱琳,姜衛兵,魏家星,基于農旅融合的鄉村建設模式評價與優化對策——以江蘇省南京市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9):20-24.
[3]馮曉棠,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述評[J].中國市場,2014(4):75-77.
[4]張莞.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農旅融合提升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9(4):44-46.
[5]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l.旅游學刊,2006(3):12-19.
[6]向從武,貧困地區農旅融合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8(11):35-37.
作者簡介:王艷蕊(1994-),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訊作者:李文(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綠地規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