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必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教育領域也逐漸貫穿了技術性教學設備的運用,比如說多媒體技術在當今的課堂上出現的頻率和次數是越來越多的,其中的一個具體形式微課被利用得也是十分廣泛的。微課的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新穎感,它的意義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針對于初中語文課堂來說。初中語文內容的學習是一個特殊學習階段,首先它是小學語文知識學習的升華和進階階段,其次它是高中語文知識學習的一個基礎和鋪墊階段,所以說初中語文的學習在任何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涯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就是十分重要的了,所以微課的運用在其中有很大的實踐探討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微課形式;教學質量
引言: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老師教授內容采取的都是最簡單的教學方法,依靠書本和板書來進行講解,這種方法不是說不可以,但是在當今一直強調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時代,這種方法的效率并不是最高的,所以教學方式必須多樣化、專業化、新穎化才是最合適的。隨著微課形式的興起,其在課堂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并且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都是很深遠的。但是時代在進步,任何方式的運用都必須得到徹底的貫穿,所以本文將著重針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將微課的實踐作用發揮到極致,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和措施,從而能夠進一步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微課小視頻導入課堂內容
對于微課小視頻的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十分復雜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說微課的形式對于初中語文課程來說將會有很大的實踐作用。具體來說,微課的形式就是將本節課要學的內容采用微課小視頻的方式引入到課堂當中去,在每節課之前老師可以將本節課將要學到的內容以一種導入的方式即微課視頻播放給學生,讓學生從視頻中觀看本節要講的主要內容,從而能夠將學生帶入課堂的教授過程之中去。而且一方面,這種微課的形式能夠加強學生預習的一個功能,讓學生能夠在課前對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這種方式能夠在課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聚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注意力,讓本來就有點枯燥,和眾多文字聚集而成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趣,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也將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學生本身對于微課的形式也會更加熟悉,對于之后在課堂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及他們自己利用微課形式進行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也將會發揮很好的作用。
二、微課錄制學生上課表現,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微課的形式對于初中語文課堂來說,除了可以錄制一些相關的知識內容在課前為學生進行預習,也可以錄制一些視頻去讓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這種復習與預習相結合的態勢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有著很好的作用,同時,對于課堂的教學質量來說也將會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另一方面,微課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微課錄制學生的上課表現,比如說每周選一節課為學生錄制課上表現,這節課上可以使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角色的扮演和討論,即分角色朗讀課文等這些有意義的活動,為學生記錄下來,然后定期為學生進行一個記錄片的回放,能夠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看到自己在課上的表現,從而能夠找到自身學習存在的不足,同時,能夠將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當中去,能夠調動學生對于初中語文的熱情和興趣,從而他們在課堂上也將會積極主動地去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積極配合老師的講課,而且他們在能學到知識的同時整個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讓學生自己錄小視頻,進行微課式體驗
前面兩種方式都是老師采用微課的形式去進行教學,以及老師對于學生的表現進行錄制小微課的形式,但是在當今強調素質教育和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階段,讓學生自己去進行微課式的體驗,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措施,并且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可以讓學生自身對微課視頻的制作過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從而讓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六個成員組成,由小組長帶領大家對于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探討,提前在課下就將內容探討好,并且做好分工。然后學生利用在家的時間可以錄制成視頻,然后每三天有一個小組制作視頻,然后在課前為學生播放,這樣的話能夠鍛煉學生的其他綜合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能夠讓學生了解到自身語文學習的哪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并且他們能夠對相關的知識內容更加了解和通透,所以這對于學生發展和對于老師的教學任務開展都是有著很大的實踐意義的。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語文的教學來說,微課的形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將微課形式更加完善地貫徹到初中語文課堂當中去,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配合和接受微課教學形式,并且能夠將自己融入到這種教學方式當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進一步烘托有效的課堂氛圍,并且使整個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課堂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微課的運用實踐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