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芹
摘? 要: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活躍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地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今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已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而探究式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提倡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在此,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從設計問題情境、組織小組合作、開展歷史探究活動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初中歷史探究式學習模式的有效開展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問題
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獨立發現問題,通過操作、調查、信息收集和處理、表達和交流以及其他活動,以獲取知識,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法。初中歷史中的許多知識需要學生去探究發現,體會歷史的發生發展過程。因此在初中歷史的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
在應用探究式學習模式的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基于學科知識,教師應該創建有效的問題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問題情境教學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主動接收信息、處理分析信息的學習者。通過信息處理,學生不僅熟悉了歷史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還可以培養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以增強學習熱情和興趣。
例如,在教學“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這部分時,其中涉及奴隸制的相關內容,教師單憑自身的講解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文字描述的“奴隸制”概念來進行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歷史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奴隸社會將人們分為三六九等?”學生可以圍繞這個問題開展探究、交流,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得出“以便通過階級劃分來實現王朝鞏固”這一標準答案,也有學生得出“為了使人們相信有神仙,相信自己是奴隸,必須服從君主”。無論采用哪種回答,教師都不應作出否定的態度,只需要引導學生不要將思維離開課堂教學內容即可,以便利用問題達到探究式學習的目的。由此可見,學生在探究中不會產生單一的答案,而是會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也是創新思維的過程。
二、組織小組合作,發揮學生潛能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組,然后根據教科書的知識結構設計某些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合作探索和討論學習以積極獲取知識。歷史探究學習注重結果,但更加著重于學生的知識獲取過程和得出歷史結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論本身。因此,歷史教師應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探究自由,使學生可以在探究過程中學習交流與合作,使他們有不同的經歷和感受,并有不同的發現方式,還產生思維的碰撞,同時通過合作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對外開放”或者“社會生活的變遷”之類的課程內容時,教師都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即:“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熱門話題,如今人們對于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利和弊各有看法,有人說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災難,應該反對;有人說拒絕經濟全球化等同于防止地球自轉。那么你同意哪種觀點呢?說一說理由。”讓學生自主分為正面和反面兩個小組,然后展開一定的辯論。學生在小組中積極發言,表達意見,并提供一些事實來支持他們的論點。最后,教師再進行一些總結。這樣,學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歷史,提高收集、處理信息,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考的能力,并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合理開展一定的歷史探究活動
歷史學習是一個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由積累歷史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參與探究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逐漸認識到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的艱辛與成就,并逐步形成客觀和真實的歷史態度;通過在實踐活動中收集數據,積累論據和獨立思考,學生可以初步總結、比較歷史現象,以便產生對于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理解,并能夠產生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歷史探究學習中,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歷史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學“民族大團結”的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前整理收集關于“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優惠政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等方面的歷史資料。然后,課堂上提出探究學習的內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的依據及意義。又如,還可以讓學生做相關的手抄報,版面設計、繪畫著色、搜集資料、編寫文字等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活動其實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探究、整理和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做出的手抄報精彩紛呈,超出了教師的想象。
總而言之,對于學生而言,探究是學習的最佳動力,也是學習過程中的階梯。初中歷史教師應切實指導學生在教學中開展一定的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消化知識,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溫學鵬.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與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11):38-41.
[2]朱仁洪.初中歷史課探究式教學的策略運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7,12(01):37-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