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如何有效培養低年級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已經成為當前數學教師們面臨的一大難題。鑒于此,筆者在本文就演、畫、想三大方面展開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探討和研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數形結合;提升策略
“問題解決”,是新課標四大目標之一,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核心地位不言而喻。毫無疑問,“問題解決”也堪稱現階段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核心內容的一大重點及難點。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教會學生能夠使用數學知識來對一些較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增強個人數學應用意識的同時,全面提升數學實踐能力。客觀而言,小學低年級數學教程極為注重直觀性,通常教材內容以直觀形象為教學主體風格,并且許多數學問題都是由符號、圖標以及文字進行表述,對于年齡較小的低年級小學生而言的確存在不小的難度。想要全面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和水平,筆者建議采取“演、畫、想”三策略,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將一些數學問題表達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直觀性間存在的矛盾進行有效解決,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整體效率和質量。
一、 小學低年級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三策略”必要性
(一)“三策略”能讓小學生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分析
當前階段的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面臨種種壓力和挑戰。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讓小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各項能力。傳統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往往都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而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且思想并不成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在一些較為抽象化的數學問題解題過程中經常性會出現手足無措、套用數學知識理念但解題效果卻差強人意等情況。并且據筆者了解,當前階段的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和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主要途徑往往是通過大量的習題和作業來實現,雖然小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得到反復考察和夯實,但學生卻缺乏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踐經驗,面對生活中的一些較為基本的數學問題無法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導致逐漸產生了“數學學習難度太大”的想法,進而喪失了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鑒于這種情況,“三策略”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便能夠產生極大的教學實用性和延展性。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演、畫、想”為學生不斷加強數形結合的各種思維方法進行實踐訓練,這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不但能夠讓學生將比較抽象化的數學問題進行直觀性、具體性的分析,從而降低思考難度和解題難度,還可以全面提高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三策略”能夠幫助小學生將復雜問題精簡化解決
毫無疑問,現階段的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想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就必須加強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通過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與教材內容中的平面圖像以及理論支持想有機集合。盡量做到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具體化,通過演、畫、想最終有效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和途徑,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整化、科學化的數學知識構架體系。
舉個教學例子,結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這樣一道數學問題對學生產生了一定難度:小強家的街道上分別有學校和圖書館,小強家與圖書館之間的距離為400米,而圖書館與小強學校之間的距離為600米,那么請問小強家與學校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這一問題看似簡單明了,但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許多學生都會將400米和600米這兩個距離進行直觀的相加,得出答案。但往往缺乏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學生忽略圖書館與學校在題中很有可能在街道的同一側,那么這道題很顯然還會有另外一種答案。筆者總結,之所以會出現這類錯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運用更加科學化的教學方法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而學生一旦出現考慮不縝密或者僅僅采取一種常規性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式時,教師就應當巧妙運用“三策略”,讓學生進行直觀化的學習體驗,充分理解命題包涵的潛在性多重可能,將較為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化解決。
二、 現階段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三策略”具體應用
(一)教師創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演”中進行直觀理解
平心而論,低年級段的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模式較為簡單,面對一些較為抽象化的數學問題總是無法全面理解和思索。教師倘若能夠為學生創建一個具有表演性的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解題過程中,教師扮演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則扮演參與者和學習者,這種“演”的教學方法必然會讓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充滿樂趣和更加高效。舉個教學案例,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采取模擬表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較為直觀的對本節課進行理解。教師提出問題,現在教室中有12名同學,下課鈴響后走了4名同學,然后又走了3名同學,請問現在教室中還剩下幾名同學?接下來,教師選出12名學生站成一排進行下課模擬表演,先走了4名同學后,同學們通過12-4=8(名)這一算式計算出還有8名學生,接下來又走了3名同學,8-3=5(名),綜合算式:12-4-3=5(名)。緊接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表演,12名學生繼續站成一排,走了4名學生站在一起,又走了3名學生站在一起,剩余學生等于12-(4+3)=5(名),教師接下來進行細致化解讀:“先出去再出去的意思”以及“將這些要出教室的學生進行合并,再一起走出去”。經過這種教學情景的反復模擬和實踐,小學生對于這類習題的解決問題能力必然得到質的提高,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教學幫助下,能夠更加直觀和詳細的理解本課數學知識的核心內容,教師借助表演或者一些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情境模擬,能夠讓學生較為輕松地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直觀化理解,啟發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問題解決的綜合實力。
(二)教師通過畫圖策略,讓學生在“畫”中分析解決問題
實事求是地講,現階段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喜歡沿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經常不考慮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如何,結果導致針對一些較為抽象且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學生找不到最佳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死記硬背的按照教師所傳授的解題方法給出答案,這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筆者建議,由于小學生在低年級段的年齡較小并且在生活履歷和想象能力上存在諸多不足和匱乏,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畫圖教學法,完全可以直觀性、立體化的讓學生較為容易地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答案,這種用“畫圖策略”來全面培養和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這樣一道例題:“老師派8名小學生到學校操場去澆花,每一個小學生要澆一盆花,還有4盆花沒有人澆,請問同學們操場上一共有多少盆花?”對于這道題,學生剛開始用固定思維去推算,經常會算出1+4=5(盆),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學生也經常無法從固定思維模式跳出。鑒于此,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為學生就本題進行畫圖教學,畫出8名小朋友簡圖,每一個旁邊都有一盆花,還有4盆花沒有小朋友對應,那么通過這一直觀圖表,小學生一目了然,操場上一共有8+4=12(盆)花。總而言之,低年級的小學生通常對較為立體化、具體化的事物感興趣并且較為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化的引導方式讓學生手腦并用,自己動手針對一些較為抽象化的數學題目進行畫圖分析,并且在教師的教導過程中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針對低年級小學生如何有效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這一教學難點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能夠讓小學生的腦海中所儲存的數學表象知識更加豐富,通過一些想象圖的思維模式對數學題進行深度解析和解讀,增強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潛移默化地將個人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教師創建思維聯系,引導學生在“想”中舉一反三
在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現階段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許多學生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學習思維較為僵化。教師怎樣講,學生怎樣學。這種學習狀態顯然對小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拓展極為不利。想要全面扭轉這一狀況,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建一個較為縝密的思維聯系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想”中舉一反三,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案。舉個教學案例,小學數學二年級這樣一道題目比較具有代表性:問題一,教師拿來12枝鮮花,平均插在2個花瓶里,請問同學們每個花瓶插幾枝鮮花?問題二,教師手中有12枝鮮花,要插在2個花瓶里,一個花瓶已經插了7枝,另外一個花瓶要插幾枝?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在閱讀題目過程中一旦疏忽題意或者不動腦思考聯想,很容易將除法與減法進行混淆解答。鑒于此,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做題之前反復閱讀題目已知條件,并且通過文字解讀和思考得出第一道題應當是用鮮花總數除以花瓶數,也就是12÷2=6(枝),每個花瓶應當放6枝鮮花。第二道題應當運用減法算式,在兩個花瓶已經插了7枝鮮花的情況下,另外一個花瓶應插鮮花數為12-7=5(枝)。通過這一系列閱讀、思考、探究、比對,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數學思維體系,今后再遇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數學類應用題,在讀題、解題和答題過程中便會更加輕車熟路,游刃有余。
綜上所述,當前階段全面培養和提升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之路任重道遠,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演、畫、想”三策略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廣闊性,更加熱愛數學學習,潛移默化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問題解決”目標的內涵及實現[J].江蘇教育,2014(21).
[4]蔣夢穎.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研究[D].安慶:安慶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孫明龍,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溫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