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號山 高榮珽 譚佳惠 馮文竹
【摘 要】 互聯網法院采用“低成本 快審理”的新型審理模式,大大減少了訴訟成本,為當事人提供了便捷的訴訟環境,深刻體現了互聯網制度的優越性,但事物的兩面性又回應了互聯網法院在現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困難與挑戰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 互聯網法院 訴訟制度價值 存在問題
引 言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5G時代來臨,涉網和電商案件日益增多,新技術在為廣大群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挑戰著傳統法院審判體制,目前,我國于杭州、北京、廣州已設立互聯網法院,主要依法審理涉網案件糾紛,互聯網法院的出現使司法效率大大提高,為當事人提供了便捷的訴訟環境,是一種“低成本 快審理”的新型審理模式,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回應了互聯網法院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問題,例如:案件信息泄露、削弱訴訟程序對“直接言辭”的要求、網絡法院的建立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支撐、沒有較為規范的程序性規定、當事人身份確認和案件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如何落實等,相應的,如何體現互聯網法院的優越性以及如何讓我國的互聯網法院在制度的探索中始終保持領先的地位也變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的訴訟制度價值
與傳統訴訟程序相比較,在線訴訟有其獨特的制度價值。 第一,促使秩序與正義的衡平。博登海默認為“任何人為的制度都不可能同時實現兩種價值,即一仆不能同侍二主?!钡瑫r也承認,在法律制度健全的基礎上,那么二者能夠融洽相處,形成正義的社會秩序。 在線訴訟從本質上來說,也應當以效率和公正為價值導向。在程序的設計中,在線訴訟通過簡化庭審方式等手段為訟爭解決的高效化提供了可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理應實現對公正的堅守。正如學者所言:“缺乏正當性或失支了正當性的權利或權力行使的制度不可能長久維持?!币蚨?,在線訴訟的運行過程中也體現了公正的要求,比如互聯網法院在適用時賦予了當事人雙方程序的選擇權,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充分享有,在此基礎上促進案件審理的實體公正。所以筆者以為,在線訴訟的運行過程中對效率的追求應當建立在最低限度公正的基礎上,否則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第二,互聯網法庭運行模式是信息數字時代下具有不可逆的趨勢性。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空間發展成為人類生存的第五空間,在線司法是系統信息化與程序數字化的大勢所趨。在線庭審更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結合當下市場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充分考慮當事人的現實需求下,推動司法程序邁出現代化的步伐。而互聯網法庭運行模式是拓展和創新司法為民的實現路徑。線上司法是由電商爆炸時代的相關糾紛引發的探索,它是立足網絡強國的背景下,始終堅持和貫徹落實“以人為本”,開拓和探索新的路徑為市場經濟、為人民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護航保障。互聯網法院審理模式“以用戶為中心”是“以人為中心”在新時代的深刻表現。
二、互聯網法院試點中發現的難題與不足
在線訴訟的實踐困境作為一種全新的訴訟審理模式, 在線訴訟體現的不僅僅是司法成本的降低與對當事人的司法關懷,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具有時代的變革性和前瞻性。全國法院系統正在最高院的統一領導下向著智慧法院的目標邁進,相信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司法改革目標的具體落實,在線訴訟會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但我們也不可否認,作為一項新的訴訟模式,基于可借鑒成功經驗的匱乏、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在當前司法語境下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困境。
1.“在線審理”實踐中貫徹不到位
日本學者谷口安平認為,民事訴訟存在著許多局限性,其中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訴訟遲延或“積案”,這是幾乎存在于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一種令人煩惱的現象。在線訴訟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可以是我國司法現實語境下的產物。但是其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與其起初的制度設想還存有一定的差距,導致了其應然價值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通過梳理我們也可以發現,在線訴訟并沒有成為一種普遍的訴訟理念運用到訴訟的全過程之中,我國只是在訴訟程序的某個環節予以適用,其發展也遠未達到高度自洽的理想狀態。對于我國的在線訴訟而言,其雛形初見于2005適用 QQ 法庭審理的一起離婚案件,該案的創造性審理模式也使得其成為了我國探索運用互聯網技術審理民商事案件的第一案。在這之后,遠程視頻庭審、微信庭審等審理模式也得以產生和運用,在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司法的融合上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步伐。但是,我們也應當承認,此種程度遠未達到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地步。就像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一樣,此前的在線訴訟模式表現得更像“弱在線訴訟”,其地方化差異比較明顯,更多的適用于一些發達地區的法院。 2017年8月杭州互聯網的成立,開啟了在線訴訟由弱向強的轉變。根據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平臺發布的信息,成立至今共立案14719起,60%以上的案件實現了在線庭審與在線裁判,一審服判息訴率達到99%以上。由此可見,雖然杭州互聯網法院立案數量大幅度增長,其在化解當事人雙方的訟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較為有效地吸收了當事人雙方的不滿,具有積極價值和正義性。但是,相較于我國民商事案件的總量而言,這一數字還十分有限。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在線訴訟還遠未達到公眾所期望的狀態。
2.“在線審理”缺乏統一的案件審理程序
針對在線訴訟的具體運行環節而言,目前我國并未在法律這一層級上進行立法的考量,在司法解釋的層面上僅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予以指引,勢必會導致相關規定在實踐的適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模糊地帶”。《規定》僅對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作了比較寬泛的規定,尚未有具體的、可操作化更強的實施細則。而在規范性文件的層面上,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各自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如《杭州互聯網法院案件平臺審理規程》等,但是各個法院之間并未建立起統一的訴訟裁判規則。在實踐中,基于統一案件審理流程規制的缺乏,可能會產生部分法律法規適用不明確、甚至是沖突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長期存在,不利于我國在線訴訟制度的長期向好發展,對互聯網法院的發展前景亦造成沖擊。
3.“在線審理”適用范圍存在局限性
目前而言,適用在線訴訟進行審理的案件范圍還十分有限。首先,限于民事案件范圍之內。根據《規定》以及相關互聯網法院的管轄指引可以發現其都是針對涉互聯網的本質特性而設計的,在其規定的案件類型中基本都確立了“互聯網”這一管轄前提,也即只有與互聯網這一連接點有所關聯的案件才有可能納入其受案范圍。這就將民事案件中的絕大多數案件排除在了該范圍之外,而刑事案件、與互聯網行政理無關的行政案件更是沒有任何的適用空間。在杭州互聯網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有1600余起不屬于《杭州互聯網法院管轄規則指引》規定的具體管轄范圍,但是其卻作出了受理決定。基于此,筆者以為,對于互聯網法院在線訴訟的管轄范圍還存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可適當予以擴大,以便該項制度在實踐中更好的適用。
4.“在線審理”相關制度的配套機制的缺位
在線訴訟的運行環節與傳統訴訟的運行環節并無二異,必定需要起訴與受理、出庭應訴、送達、執行等多方面制度的共同助力。但是這些制度在在線訴訟的運行環節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相適應的情況。首先,就送達制度而言,目前送達制度的相關規定不利于在線訴訟的長期發展。根據《民事訴訟法》及其解釋的規定,傳統的電子送達須經當事人的同意后方可適用,且可送達的文書也有所限定,包括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在內的裁判文書不允許采用電子送達的方式予以送達。理由是裁判文書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只有加蓋法院印章的正式原件文本,才能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這一觀點長期以來代表著立法者的傾向性意見,因而排除了裁判文書適用電子送達制度的空間。但是隨著互聯網法院在線訴訟的不斷發展,訴訟文書的電子化趨勢不可逆轉,在訴訟文書中加蓋掃描版的法院印章的做法也已經非常普遍。 電子化的訴訟進程或許會成為今后訴訟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裁判文書適用電子送達不僅能有效發揮電子送達固有的優勢,也可推動在線訴訟模式電子化的真正實現。此外,電子送達有著嚴格的受送達人同意的要求。受送達人在作出是否愿意接收電子送達方式時,是對其進行自我判斷后,確認自己是否有能力接收電子送達訴訟文書后的選擇,這是其對自我訴訟權利的一種保護。但是在互聯網法院的實踐中,忽視了這一制度性的安排,并未保證受送達人對送達中可能存在的技術性風險全然知悉,有違電子送達制度設立的初衷。
5.電子證據的不成熟運用
在互聯網法院在線訴訟的過程之中,電子證據的保存、提取與認定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等電子技術的發達和廣泛的使用,電子數據形式記錄的信息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由于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案件的特殊性質,當事人提交證據、法院對證據進行審查和認定都在網上完成,這對法院審查與認定電子證據的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目前我國并沒有建立統一的電子證據審查認定標準,三大訴訟法中雖然對電子證據作出了相應的制度安排,但是缺乏統一的電子證據規則,不能起到較好的指引作用。其次,相較于傳統的存證、認證模式而言,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更易被篡改,因而對其真實性的保障是實踐中必須重點關注的領域。以互聯網法院為例,為了保障電子證據的真實性,相繼采用了“區塊鏈”這一新興技術服務于電子證據的產生、認定過程。 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的技術特征實現了電子證據的全節點可見,在保障其真實性的方面邁出了里程碑式的步伐。 杭州互聯網法院以一起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確立了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但其在裁判中也強調不能因為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就一味降低認定標準。盡管如此,基于該判決的司法實踐只是走出了區塊鏈電子存證效力認定的第一步,具體的認定規則和標準卻依舊“缺位”。 最后,雖然區塊鏈技術本身能夠有效防止電子數據被篡改以保障其真實、可靠,但從源頭上來說,一旦第三方存證平臺出現問題,不能保證其自身的穩定運行,那么區塊鏈對安全的保障將蕩然無存。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證第三方存證平臺的穩定、可靠是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否則將會成為區塊鏈技術的阿喀琉斯之踵。
6.傳統直接言詞原則的弱化
在杭州互聯網法院在線訴訟的過程中,首創了“異步審理”的模式,以非同步的方式完成訴訟的流程。這一審判模式的出臺從本質上而言是為了讓當事人更加直觀地體會到司法的關懷,進一步提高審判效率,促使糾紛的及時化解。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對直接言詞原則造成了沖擊,傳統的直接言詞原則要求有權作出最終判決的法官必須在聽取當事人雙方法人主張和辯論并在直接接觸證據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判決。 因而 “異步審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法官通過庭審上的“察言觀色”了解、判斷案情的職能,可以說是直接審理原則向經濟效率的司法導向部分妥協的結果。 如何促使此種妥協建立在更為合的基礎上也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
三、對互聯網法院的展望與啟示
數字時代是一個機遇與危險并存的時代,隨著5G技術的到來,信息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許多新興產業會應運而生,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知識產權、網絡媒體甚至可能是從前從未出現的一些領域,再加上互聯網法院本身的便捷、高效等特性,互聯網法院的重要性也將在未來更加體現,未來的互聯網法院也將不僅局限于如今的范圍,逐步擴展案件管轄類型(例如跨地區的約定管轄和跨國境的約定管轄方面),而如何在日益增重的業務當中做到將案件效率和準確率做到更好,控制互聯網和人工之間職責范圍的平衡,避免一些隨著網絡技術更加發達的背景下一些當事人運用科技手段謀取不公利益的現象的產生,也是這個機遇帶給我們的困擾和阻礙發展腳步的攔路石,這些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和完善,從而逐步探索和確定出擁有中國模式和規則的互聯網法院。
【參考文獻】
[1] 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 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
[2] 谷口安平. 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 王亞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 陳娜. 杭州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機制研究[D]. 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9.
[4] 沈德詠.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