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的庚子鼠年春節,注定讓人難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著14億人民的心,全國大中小學生經歷了漫長的假期。為了不耽誤學生正常學習生活,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倡議。對學生而言學習不能落下,但學生的思想教育也格外重要。這次疫情防控是學生寶貴的“思想教育課堂”,針對如何能將這場突發疫情轉化為學生的寶貴精神資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關鍵詞】 疫情防控 小學生 思想教育
第一、用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生作為祖國的下一代,肩上背負著振興中華,讓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艱巨任務。面對疫情,無數愛國青年披上白衣,穿上警服,戴上袖章,在疫情中逆行,抵達武漢,一往無前。“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愛國之石激蕩出的火種可以燎原。
1.組織開展線上愛國主義教育。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組織學生在釘釘班級群開展一系列愛國活動,比如“疫情英雄事跡分享”“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主題班會,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在中國的革命、建設和開放歷史過程中,中國人民先后鍛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奧運精神、2003年抗“非典”精神和2008年的抗震救災精神等。這些精神可以最大程度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2、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習中。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小學生的必修課,同時也是最實際的愛國行為。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精神和愛國行動,樹立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讀書”的愛國志向,并使這一志向轉化為努力學習各門科學知識的實際行動。
古人云:“多難興邦”。縱觀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來都是迎難而上的奮斗史。毫不懷疑,在這場疫情面前,我們同樣也會用強大的愛國精神戰而勝之。我們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抓住青少年這個關鍵,引領青年把愛國主義自覺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第二、樹立正確生命價值觀
人生是短暫的,也是永恒的。經歷此次疫情,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度過短暫的人生?給永恒的人生應留下些什么?怎樣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縱觀此次疫情,已有人做出了正確的答案。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的白衣天使、部隊警察、村鎮干部、社區人員活躍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線。在阻擊疫情的斗爭中,他們用單薄的臂膀撐起抗擊疫情的重要使命。他們都是平凡人,他們也有父母妻兒。但是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什么才是人生價值。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到短暫而有風險的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第三、重點關注學生身心健康
1.堅持“心理健康課堂”。這是五年級十一班班精心安排的常規課程。在釘釘班級群線上講解、互動等形式,利用運動娛樂、交流居家感悟、分享生活中的小快樂等。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掌握的生活小技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情緒控制,從而起到緩解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和增加心理韌性的作用。
2.堅持家校溝通。特殊時期,學生家長面對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同樣需要適時適度的情緒交流與心理干預。幫助學生家長調整心態、理性控制情緒,及時幫助家長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疫情期間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了兩次隨堂檢測和教材分發。家長也積極陽光地配合學校工作,做好疫情期間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堅持活動豐富性。開展“一起銘記創作活動”、“共抗疫情。中國加油手抄報比賽”“家務勞動看我的”“向雷鋒叔叔學習”“生命安全主題班會”等等活動,增加了同學與老師交流的機會,起到了提高凝聚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枯燥的居家生活,不斷提供新鮮感與活力,從而幫助孩子保持積極陽光的良好心態。我班高正淇,張舒琴,王莫然和朱星宇得作文在棗莊日報小記者欄上發表,還有很多同學用手抄報為抗疫英雄加油打氣。每次活動,都是一次自信的提高,一次心靈的升華,一次身心的成長。
第四、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精神
恩格斯指出:“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1.違背自然規律后果嚴重。還記得2019年澳洲山火,造成5200萬只哺乳動物、6200萬只鳥類、3.89億只爬行動物喪生,森林燒毀面積高達15萬公頃;濫用塑料產品并且隨意丟棄垃圾,造成各種動物誤食或受到傷害乃至死亡,土壤、水資源等遭到嚴重破壞;過度開采礦石,使得礦物資源枯竭、地面沉降、塌陷,河流、湖泊水量減少而干涸。歷史和現實教訓一再警醒人類,我們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教育學生保護自然從我做起。借助3月12日的植樹節線上班會,發起“綠色出行”、“循環利用看我的”、“春天我來栽棵樹”等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把保護自然融入到生活的小細節之中。學生和家長紛紛響應,有的在家里栽起了小花,洗菜水沖馬桶,還有些心細的同學把舊衣服改裝成了小包。通過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生態文明社會才是更有利于我們生存的社會。
3.引導學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敬畏自然,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自然,例如:支付寶上的螞蟻森林,目前已經在荒漠化地區種植樹木超過1億棵;長江從今年開始禁漁10年;許多國家開始禁止使用某些塑料產品和一次性產品等。通過疫情,告訴學生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人類則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刻不容緩。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們堅忍不拔和品格和勇于擔當的家國情懷。面對疫情,只有進行好思想品德教育,小學生們才能真正地與祖國一起成長。待他們長大成人,才能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來守護我們的家,我們的國!
作者簡介:羅伯陽(1994年-),女,漢族,山東省棗莊市,小學教師,大學本科,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鑫昌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