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展 邵梅玲
近年來在互聯網+的環境中,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諸多機遇,同時也迎來了很多挑戰,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質量實施。尤其在網絡中負面信息的影響下,大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會受到沖擊,難以培養正確的觀念與專業素養,對其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鑒于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應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要求,制定完善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案與計劃,有效提升整體的教育工作水平,達到預期的工作目的。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高校應端正自身的工作態度,充分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借助互聯網平臺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轉變傳統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1 互聯網+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困境分析
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與影響,學生思想行為等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思政教育客觀要求,導致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困境與難題,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造成不利影響。具體困境表現為:
1.1 思政教育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互聯網+時代之下,信息交流具有開放性與交互性的特點,交流的成本很低,信息量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環境,不僅會對學生的思維與行為等造成影響,還會對教學形式與理念等帶來深刻的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學模式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多以教師為中心,采用講授的形式教學,難以有效的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服務,導致思政教育的權威性降低。尤其學生使用互聯網平臺相互溝通交流,如果思政教師不能在教育工作中合理的采用互聯網平臺,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與思想受到不利影響,長此以往,會出現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現象。
1.2 信息選擇的難度有所提升
高校學生在學習與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慣性的思維方式,自主意識很強,辨別是非與判斷能力較高。然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高校學生所接觸的事物與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之下,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沖擊與影響。尤其互聯網中含有海量的數據信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會導致信息辨別的難度增加,容易導致大學生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出現過激或者是偏執的行為。另外,在互聯網平臺中大學生相互溝通交流,信息的傳播具有隨意性與無序性,各類雜亂、黃色、暴力的信息在網絡中傳播,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1.3 思政教育的環境難以控制
互聯網+的環境之下,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不再局限于課堂,也不會局限在教師的教學與教材內容,而具有一定開放性與時效性,在思政環境開放的情況下,信息會變得更加全面,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傳統獨立與封閉的教育環境中學校的教學會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指導性很強,且社會中的不良信息有限。而如今在互聯網+的環境之下,信息數據內容很多,負面與不良的信息無處不在,會導致高校學生的思想與意識形態等受到不利影響,思政教育的環境很難控制。
2 互聯網+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出路
上述分析中研究了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發展等會造成不利影響,鑒于此,應結合實際的思政教育困境,總結豐富的經驗,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改善思政教育工作現狀,全面提升教育工作效果與水平。具體措施為:
2.1 采用互聯網+動感形式提升課堂權威性
目前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信息快速傳播與發展的階段,對互聯網的敏感度與適應度較高,互聯網已經成為其學習與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對學生思想與行為會產生直接影響。在此情況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應遵循客觀環境的各種要求,將互聯網技術合理的應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在重視理論教育的同時,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高校思政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可借助互聯網技術,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成為具體化與動態化的內容,使得教學內容變成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充分融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或者是時政新聞,提升課堂教育工作的魅力值與權威性。高校的思政教師在自身工作中,應樹立正確觀念意識,不再盲目的依賴傳統教學方式,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利用互聯網渠道獲取到知識,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將互聯網平臺的海量信息特點、時效性特點等充分發揮出來,拓寬各種教育內容,豐富教學的表現形式與手法,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打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權威性。且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需按照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點,編制較為完善的思政教育計劃方案,改善目前的教學工作現狀,打破傳統教育工作的局限性,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網絡信息平臺,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想素養與道德品質。
2.2 做好信息的辨別工作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遵循以文育人的工作原則,構建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開展較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得學生受到積極向上與健康文化的影響,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提升信息的辨別能力。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將互聯網作為輔助工具,在應用期間將其價值與作用充分展現出來,有機整合思政教育優勢與先進的信息技術,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與時代感。在此期間,應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機制與模式,打造出線上與線上相互結合的教育模式,將互聯網技術合理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例如:引導學生采用微信平臺、QQ平臺等,提升教學的雙向性,在各種平臺中進行信息的互動,這樣不僅有利于通過多元化渠道培養學生良好思想素養,還能提升其信息的辨別能力。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還需針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與了解時政內容,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問題,拓寬思政教育的影響空間,增強學生的不良信息辨別能力,使其在互聯網的環境中不會輕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思想素質全面的提升。
2.3 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氛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借助互聯網+平臺為學生營造出良好課堂教學環境氛圍,應嚴格進行教育進度、效果的管理與控制,形成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教育機制與體系,在學生道德與思想行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高校思政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將自身的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強化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力度,全面了解其思想動態變化,積極解決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生對思想知識學習的重視度,使得教學與學生的需求相互契合,達到預期的教學工作目的。首先,可以采用互聯網技術,營造出良好的媒介平臺,并創建民主性的師生關系,強化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力度,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更加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育工作中應該給予學生主體地位一定重視,善于聽講學生建議,積極參與到學習與交流活動中,及時對學生的想法與意見產生了解,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其次,采用互聯網平臺開展教學工作,應強化課上與課下的聯系力度,使得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始末,在確保相關思政教育科學性與時效性的基礎上,促使其公信度的增強。最后,教學工作中應結合學生的具體狀況,開展針對性教育工作,為學生答疑解惑,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能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思政教育當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教師應該明確思政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有著絕對的思想主導作用,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中。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教師應該結合網絡,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來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利用好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在信息平臺當中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并且增強自身現代化技術的掌提能力,開發網絡教育產品,及時聽取學生對于產品的意見,積極做出改進,提升學生的興趣,做出符合學生使用需求的網絡教育產品,讓學生在碎片化時間中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并且思政教師也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平臺,讓學生們關注,不斷推送有關于思政教育的信息,也可以建立QQ群與微信群,通過群組的形式引導學生全面學習與掌握各種關于思政方面的知識與內容,增強其學習效果,并促使思想素養的改善。
3 結語
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困境,不能確保教育工作的效果,對其長遠發展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互聯網+的環境之下,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樹立正確觀念意識,遵循科學化的原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政氛圍,達到預期的教學工作目的。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