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萬里
以應用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為標志的新媒體的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加便捷,豐富了傳播內容、渠道和傳播手段,擴大了傳播范圍,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傳播傳統文化的時候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特點,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把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以移動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時代。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中,整個社會的媒體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紙質媒體和電視媒體對社會主要階層的影響正在減弱,能從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時間閱覽傳統媒體提供的內容的大眾越來越少。同時,由于碎片時間利用率高,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成為許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1 新媒體概述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目前還沒有定論。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是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絡、衛星等渠道,以及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通信形式,是高科技、媒體內容和傳播的結合。與報紙、戶外、廣播、影視四大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媒體方式。
2 新媒體發展對傳統文化傳播的正面影響
2.1 促進傳統文化傳播更加便捷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單一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文化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傳播范圍的普遍性和傳播主體的多樣性。新媒體在時間、范圍和空間上突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局限,傳播者和受眾也大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當前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已遍布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加之全球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傳統文化傳播的渠道不斷拓寬,使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媒體用戶實現即時互聯互通成為可能,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與快速
2.2 使傳統文化傳播方式更加豐富多元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共同存在,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以往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并不能使得電視節目資源被存儲在網絡上,而在新媒體發展的影響下,人們可以隨時下載和觀看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目前,臺式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不同的終端平臺可以相互通信,可同時利用互聯網、圖文共享、視頻音頻廣播等功能傳播傳統文化,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終端進行溝通,達到溝通的效果與目的,實現了新媒體與傳統文化傳播的良好融合。
2.3 豐富了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與渠道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傳統文化傳播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和互聯網、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極大地擴展了傳統文字、圖片等內容形式的存儲容量,它融合了語音、繪畫等多種現代視聽技術,實現了傳統文化傳播更多內容的交流。另外,利用新媒體技術,傳統文化的傳播在空間、時間上傳播的自由度,使其不僅可以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還可以容納巨大容量的歷史信息,從而實現海量信息的存儲與傳播。
2.4 更好地滿足了受眾個性化需求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大眾化的特點,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以為受眾提供更為廣泛的傳播機會。如此多的用戶使用新媒體平臺,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程度、個人興趣、價值觀、風俗習慣和信仰選擇合適的傳播內容和方式,也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選擇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與特點。
3 新媒體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負面影響
3.1 新媒體降低了社會的基本文化技能
在文明發展中,閱讀和寫作都是基本的文化技能。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沖擊,文字逐漸失去了傳統的魅力,成為信息表達的簡單載體。由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人們的寫作能力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電腦出色的文字處理功能和強大的計算功能,徹底取代了傳統的手寫,成為現代白領的常態。移動網絡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信件,一種傳統而浪漫的交流方式,幾乎被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軟件所取代。在可預見的將來,漢語寫作能力的下降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不耐煩地把一段文字完整地讀出來,即使新媒體再方便,也無法提高文字的閱讀效率。
3.2 新媒體的普及導致了語言濫用
當今社會,“plmm”、“886”等網絡詞語泛濫,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的語言特點:語言濫用。由于網絡傳播對快速傳播的追求,這些詞語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傳播效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詞匯不僅出現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也出現在一些傳統媒體中。這些詞匯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反而增加了交際成本,會使不懂網絡的人感到困惑,降低漢語的美感。媒體的出現降低了語言的嚴肅性,使媒體的內容有所不同。在語言濫用的所有可能后果中,網絡詞匯流入中小學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如果這些詞匯被不成熟的青少年掌握,將來可能導致整個文化體系的混亂,甚至破壞文化的正常發展。
3.3 新媒體的發展降低了人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專注度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藝術表現形式減少了人們通過傳統方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力。隨著網絡速度的提高和網絡視頻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歷史改編或歷史回顧節目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使人們失去了對歷史文化的嚴肅性和關注,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閱讀古籍、史書等形式相比,簡單易懂的歷史改編劇似乎更符合這個時代人們的信息接受習慣。在沙發上看電視和電腦劇是一種相對舒適的生活方式,但對歷史的改編和解讀往往會增加一些制作團隊的意見,不能反映當時真實的社會文化環境。
4 運用新媒體增強傳統文化傳播力的對策
4.1 增強新媒體傳播的文化底蘊
我們可以整合新媒體技術和文化產業,產生新的文化形態,提升新媒體傳播的文化內涵。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為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強大的傳播動力。新媒體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產生了新的文化形態,拓展了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可以有效糾正新媒體傳播中傳統文化的膚淺、娛樂、低俗現象,極大地提高傳統文化傳播的質量。為了實現新媒體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新媒體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進一步激活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將傳統的網絡宣傳模式轉變為新媒體傳播,通過廣泛吸引網民參與,增強文化宣傳效果,從而取得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一模式轉變充分說明,在以創意為首的前提下,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借助新媒體技術提升自身績效,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新媒體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賦予自身技術價值和深刻內涵。
4.2 完善傳統文化傳播格局和傳播模式
首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堅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促進兩者融合,完善傳統文化文本傳播模式,有效糾正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中的娛樂化傾向。并且,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內容建設為基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同時努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樣、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新主流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
其次,要促進文本傳播與形象傳播的融合,改進傳統文化文本傳播模式,促進全民閱讀。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傳播模式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特別是把傳統紙質文本留下的經典文本作為載體。通過促進全民閱讀,改進傳統文化文本傳播模式,讓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呈現出雙贏局面,從而有效糾正傳統文化在新媒體傳播中的娛樂化傾向。
5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簽,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應依托于新媒體傳播渠道,促進其傳播方式與路徑的多元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提升大眾文化素養,同時讓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傳播更遠。
(作者單位:河南省外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