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地理課程旨在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農業是高考的重點內容,文章結合教材內容和中國實情,給師生在高三農業復習這一內容提供了借鑒。
1 學生在平時學習和考試中暴露的問題
以2018年高三期初蘇州調研試卷第27題為例,分析學生在考試中暴露的問題。
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茶樹的適生環境有“四喜四怕”之說,喜酸怕堿、喜光怕曬、喜暖怕寒、喜濕怕澇。
材料二:冰島老寨海拔約1640米,坐落于于云南省西南部瀾滄江流域的勐庫大雪山北段山坡。500多年前,當地寨民就開始在村寨周邊的山坡上種植茶樹,一直視其為茗中精品。但是,直到2008年冰島古樹茶才被外界廣泛了解,茶價隨之瘋狂上漲。近年來,冰島老寨古茶樹不斷地被掠奪式采摘。
(1)冰島古樹茶成為茗中精品的氣候條件有 ▲ 。(3分)
(2)從區位角度分析,品質優良的冰島古樹茶長期不被外界所知的原因有 ▲ 。(2分)
(3)近年來,冰島古樹茶價格暴漲的原因是 ▲ 。(3分)
(4)促進勐庫鎮古樹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有 ▲ 。(4分)
本題全市均分是4.96,難度系數是0.41,題目難度不大,但學生的得分情況卻很不理想,閱卷老師總結了學生在答題過程存在的幾個問題:
1)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不足
部分學生不能從茶樹“四喜四怕”、“古茶園分布圖”及相關文字材料進行區域定位和獲取有效信息,導致答題偏差。
2)答題思路不夠嚴謹,答題不全面甚至錯誤
第(1)小題的設問是古茶樹生長的氣候條件,我們應該抓住“氣候條件”這個關鍵詞,分析當地的熱量、降水、光照、濕度、溫差及氣象災害等方面,大多數學生答題時缺少全面思考的過程,導致答案不全面;甚至有學生看到“冰島”二字就將區域定位于歐洲的冰島,導致答案完全錯誤。
第(4)小題的設問是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關鍵詞是“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答題時我們應該從可持續的三個方面闡述普洱茶產業各個環節進一步發展的具體措施,不少同學對這一問題存在誤區,答案中出現“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不過度砍伐森林”,“保持水土”“建立自然保護區”等與設問不相關的答案。
3)答題過于口語化,使用地理科學術語能力不足
第(2)小題的設問是古樹茶長期不被外界所知的原因,參考答案是該地地處邊陲,遠離消費市場,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部分同學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但表達時出現了“躲在一個角落”、“在山坳坳里”、“山路十八彎”、“難以攀爬”等語句,語言表達非常隨意,沒有使用地理專業術語。
2 高三地理復習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含人地協調觀念、地理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地理實踐能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滲透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素材,并結合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整理,并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1加強地圖閱讀方法指導,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地圖是地理學語言,是區域認知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地圖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地圖和地理圖表數據,從而提升區域認識能力;第二、教師要讓學生繪制一些簡單的示意圖,如我國主要山脈分布圖、等高線地形圖、二分二至日的太陽光照圖、世界洋流模式圖、氣壓帶風帶圖等,加深對地圖的理解和記憶;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教會學生空間定位的方法,如重要經緯網定位、特殊地物定位、地形輪廓定位;第四,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2運用綜合思維,全面地分析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我們以這道題為例:(2017·天津文綜,12(3))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近年來,由優質咖啡加工的白咖啡深受中國青年喜愛。這種優質咖啡適宜生長在熱量充足,光照適度,濕度大,土壤較肥沃的環境,由于易遭受蟲害還需人工精心護理。
怡保地區具備哪些種植優質咖啡的有利區位條件?提取上圖中信息并說明。(9分)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本題考查的是怡保地區和的地理環境和咖啡種植的關系,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指導學生做以下工作:①回憶農業區位因素: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勞動力、政策、科技等);②找到設問中的關鍵詞——有利區位條件;③在材料中找到咖啡生長所需要的條件:熱量充足,光照適度,濕度大,土壤較肥沃的環境,還需人工精心護理;④在材料中圈出該地能滿足咖啡生長的有效信息:5°N,受中國青年喜愛,高度表;⑤結合以上信息分析整合答案。
高三復習初期,學生遇到這類題目會無從下手,我們不能簡單地直接告知答案,而應幫助學生通過分析材料和設問,根據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原理,全面系統地分析怡保地區農業區位條件與咖啡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從而獲得試題答案。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評價等思維活動,分析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強化地理學習方法的滲透,逐步掌握解題的步驟、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把綜合思維的培養落到實處。
2.3積極地引導,樹立人地協調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在地理教學中始終貫穿人地關系這根主線,本節課的主題是“區域農業發展”,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區域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二、評價農業發展條件;三、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上課前我給學生展示了“習近平的“三農夢””和“習近平向全國億萬農祝賀中國農民豐收節”兩則與農業有關的新聞,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通過感受國家大事,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本節課通過分析區域農業發展,使同學們牢固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和環境觀;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這是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里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本節課教師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教師給學生呈現了大量和農業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升華,培養學生積極面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并對面臨的問題承擔責任,培養地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
高三復習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用地理學科價值滋潤學生的心田,將地理核心素養融入學生的血脈,培養學生的地理品格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