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桂紅
引言: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生活和教學結合起來,讓課堂教學與生活環境緊密相連,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尤其是生物這門學科,是研究我們生活環境和人的發展由來的學科,具有很強實用性和科普性。生物學科的發展也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物理論知識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生產發展問題,生產生活中的發現又推動著生物學科的發展。高中生物學科知識對學生了解自身生命由來和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教學課堂生活化,利用生活現象講知識,利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加強學生對自身生命發展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找到自己以后的學習方向。
1 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重要意義
1.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對于未知的生活現象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要去探索的欲望。生物學科的理論知識能夠提供給學生一個具有科學性的理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這一特點,適當的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導進入課堂,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尋常的現象都會好奇過它的源頭是什么,轉歸轉化的過程是什么,但也大多缺乏一定的渠道去獲取大量有依據的理論知識,因而不得不放棄,當老師在教學中把這些現象搬到課堂上時,學生的好奇心便會再一次的被喚起,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推動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致志的聽講,并把自身融進生物教學情境中,由著老師一步一步的解開疑惑。當學生在課堂上收獲了大量有用的理論知識,再一次見到類似的生活情境,有所促發,從而會自己認知到生物理論知識的實用性,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便被激發。
1.2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促進科普知識的傳播
傳統的生物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是以純理論為主,把重點的知識點進行了強調,學生似懂非懂的接受,考試的時候囫圇吞棗的背書,這種不理解性的記憶只是一個短期的記憶,學生在進行高考總復習的時候,總是容易背了又忘,學習效率低下。把教學課堂生活化,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桎梏,另外的找到新的更具有課堂活力的教學方法。把生活和課堂進行緊密的聯系,讓學生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發現靈活運用課堂知識的方法,在運用中記憶,在運用中學習。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也是教學的目的。同時把教學生活化,能夠通過學生來進行科普知識的傳播。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新奇有趣的知識時,會有意識的想把這種有利的知識分享給自己的家人朋友,有利的科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活空間。
2 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2.1主動積累生活化的教學素材
生活中的很多常見現象都可以作為生物課堂教學的教材。但教學素材的收集也需要貼近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并在使用教學素材時也要注意是否合適這個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收集到適合教學的教學素材,需要教師多加留心和記錄生活現象。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有很多收集教學素材的途徑,比如通過網絡,書籍,報紙,雜志和電視節目進行教學素材的收集。同時要對收集到的素材要分門歸類,方便課堂上的引用。同時素材需要及時的更新,太過于陳舊的素材,學生不曾了解過也未曾聽說過的素材,在課堂上使用不僅達不到活躍氣氛,提升學生專注力的效果,也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比如教師在網絡上看到了重編碼基因組這個新興的生物技術,新的東西總會對學生來說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通過引入重組編碼基因這個話題,來引入《基因的本質》這一課,學生能夠對基因,DNA的區別和聯系進行掌握,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是雙螺旋的結構。通過這樣先進前沿的素材積累,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探索的熱情,為培養生物研究型的人才打下基礎。
2.2構建生活化的課堂
構建生活化的課堂就是把生活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把生活中很常見的生活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進行討論怎么利用課堂上的知識對這種現象進行合理而有條理的分析。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自行來舉例生活中的現象,跟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相帖切的生活現象。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跟課堂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同時也在靈活運用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酶的作用和本質》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舉很多的生活例子。在蒸面包和饅頭的時候,為什么一定要放酵母才能膨脹起來,酵母在面包中發生了什么樣的轉化過程,在吃面制品的時候,明明是沒有放糖的饅頭,為什么在嘴里咀嚼著就會有甜味?如果說是因為唾液淀粉酶的分解作用?那這種酶的本質是什么呢?面食在人體內又是怎么通過酶的作用來分解食堂給人體提供能量的呢?通過這些生活化問題的討論,能夠喚起學生對平時生活場景的記憶,從而通過對生活現象的分析來跟課堂知識產生聯系,有條理有依據的回答問題的同時,學生也能按知識點的層次來進行知識的串聯,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3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增加生活實踐教學
所謂的實踐出真知,生物學科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也是高中學科中的理科,很多科學理論需要實踐來進行論證。但很多學校雖然說有設置生物實踐教學課程,但是學生事實上很少有機會上實踐課。雖然很多的學生對實踐課抱有極大的興趣。而往往老師也只是把課堂上的實踐任務讓學生自主去完成,學生課后也很少有條件和時間來完成實踐。在遇到實驗操作考試題時,學生往往也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不僅是因為課堂知識不夠扎實,跟學生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也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中,應當適當增加生活化的實踐教學,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自己動手操作來檢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的生物現象。不僅檢驗學生課堂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同時煅練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踐是對于學生來說,是生物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學習基礎能力。
例如:在教學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課堂實踐,讓學生在實驗室自己真正動手探索和驗證生物課本上的公式和課學理論。準備兩份新鮮的酵母菌培養液,一個給氧,一個不給氧,分別利用澄清石灰水,酒精加重鉻酸鉀溶液來進行呼吸產物的驗證。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觀察,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產物和條件進行充分的掌握,并且也讓學生掌握了一些生物實踐所需具備的常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4在課后檢測題目中增加生活元素
課后習題和作業是對學生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在課后習題中,加入生活元素,能夠讓學生靈活運用課堂知識,把知識跟生活中現象緊密聯系。同時也能夠通過尋常易見的生活例子,讓學生能夠理解和進一步掌握生物知識。課后習題的設置應該是跟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生活現象轉化為題目,可以是考察與生活現象相關的生物原理,公式,發展歷程等。同時也能跟別的章節內容產生一定的聯系,對于學生的復習舊知識和構建知識體系有很大幫助。
例如:教師在教學了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這一課后,可以進行課后習題的設置,并跟生活現象聯系起來。習題可以這樣設置,一片森林被大火燒后,是屬于群落演替的那種演替?火燒之后長出了雜草,那么能夠還原到森林嗎?這過程中反應了什么生物原理。
在教學高中生物必修三《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這一課時后,教師也可以設置跟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習題,可以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為什么癱瘓的人和嬰兒都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當你去接水的時候,你用手是怎么判斷出水是熱的還是冷的?這個溫度調節的中樞是在哪里?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習題設置,讓學生能更好的進行知識的聯系和遷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3 結語
生物跟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是使得地球變得多姿多彩的重要部分。學習生物知識,就是對我們人本身的一個系統的了解,同時也是對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的一個清晰的認識。高中生物學習是學生在為以后繼續深入學習打下基礎的重要時期。把生活跟教學課堂緊密聯系,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漳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