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并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具體要求。為完成這個使命,思想政治課教師進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要真正做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機融合,必須弄清三個問題:為什么要融入、何以能融入、怎樣融入。這三個問題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弄清為什么要融入是解決好其他兩個問題的前提;何以能融入是解決融入問題的關鍵;怎樣融入是解決融入問題的最終目標。只有搞清這三重邏輯關系,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融入問題。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教學;三重邏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如果說教育戰線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那么思想政治課教師就是那個疏通主渠道的人,把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成為疏通主渠道的重要方式和方法。要使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即為什么要融入、何以可能融入、怎樣融入,并搞清這三個問題的邏輯關系,才能有效解決融入問題。
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意義
傳統文化為什么要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師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也是解決好其他問題的前提。
(一)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魅力
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中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文明史,這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價值觀念、人生哲理、思維方式、行為準則、民風民俗、禮儀制度等,是我們世代積累起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思想上的大智,科學上的大真,倫理上的大善,藝術上的大美”,具有傳承和發展的重大價值。此外,中華傳統文化在表達方式上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極強的感染力與穿透力。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恰當地、有選擇地把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話語體系中,就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教學效果,使得看似枯燥無味的理論瞬間變得生動活潑,不僅會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理論,而且也樂于接受思政課。由此,這將極大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在潤物細無聲中極大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改革開放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耳濡目染了很多帶有西方文化的東西,如西餐、洋節日以及西方影視作品等,這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于很多青少年學生言必稱西方,飽含著羨慕的情感因子。相反,他們對本民族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這不利于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思政課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可使青年一代了解中華文化不僅博大精深、淵源流長,而且有很強的凝聚力,任何一種外來文化要在中華大地立足都必須與本土文化融合,否則無法存在下去。例如,東漢末年從印度傳人中國的佛教。在印度,佛教信徒是要出家修行;在中國,出家修行是行不通的,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傳統文化倡導孝道,強調“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更不用說出家當和尚了。為了在中國扎根,到了隋唐時期,一些佛教教派的教義和修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在民間信仰較普遍的禪宗,在修行方式上,主張信徒可以在家修行,不必到寺廟出家當和尚;在教義上,強調佛就在心中,不必整天打坐念經,可以通過挑水擔柴的日常行為得道成佛,稱之為“妙道”。如此改革之后,佛教信仰在中國流行開來。通過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佛教就由舶來品轉化為本土文化。再如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十月革命后傳入中國。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它之所以能在中國能夠生根發芽,為中華民族所接受,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人把它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并融入到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當中去,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思政課教師有機融入傳統文化內容,通過這些事例,使學生明白: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它源遠流長的過程中從未中斷過,是世界文化之園一朵鮮艷的奇葩。這既可以有效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有力增強其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如修齊治平、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富民利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為青年一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磨礪出他們自強不息、剛毅有為的意志,堅定地使他們忠誠于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承擔起社會重擔和歷史使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的榮辱觀等體現著中國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能夠培養青少年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優良品格;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以文化人的教化之道,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勤勞節儉的生活理念等能夠促進青少年和諧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果把傳統文化中這些積極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文化資源多維度、多層次地有機融入到思政課程教學中,滲透到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那么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僅能有的放矢地影響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理念和行為方式,進而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而且能造就出全面發展的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四)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文化強國的建設也不例外。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就是我國幾千年積累的傳統文化,“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如果丟掉了傳統,就可能淪為其他文化的附庸,在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地位”。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最根本的東西,如果丟掉了它,就如同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更談不上建設成文化強國。換句話說,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精髓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搞清楚了建設文化強國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之后,下一個要弄清楚地問題是通過什么渠道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看,毫無疑問,教育是人類文明和文化傳播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我黨長期以來重視傳統文化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視通過學校教育的途徑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廣大青少年:為建設文化強國打牢基礎。2014年我國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2017年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都特別強調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教育戰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培養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主渠道。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更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擔當者。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助于貫徹黨的文化方針和政策,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條件
弄清傳統文化為什么要融入思政課教學是解決融入問題的前提之后,需要搞清楚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以道德教化為主要內容,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那么傳統文化何以能融入思政課教學?搞清這個問題,是解決融入問題的關鍵。
(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具有相同的先天素質
思政課最核心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因為“我國傳統文化具有一些與馬克思主義相同或相近的先天素質。諸如辯證的思維方式;實用理性的致思路線;以群體為本位的價值取向;‘治國平天下的憂患意識;追求均等與‘大同的社會理想等,這些先天素質,正是促使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以后迅速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原因。”馬克思主義理論本是起源于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而它又超越了那個時代,跨越了當時的地理位置,走向了世界。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在之后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語言形式上看,都是植根于中國社會實踐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馬克思主義。可以說“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總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沃土;另一方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內在地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二者所具有的內在一致性為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學理支撐。
(二)傳統文化與思政課在教育理念及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傳統文化要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指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和內在互補。即,既要尋找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又要實現思政課育人功能與傳承文化使命的有機統一。基于這兩點,我們發現傳統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因為兩者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也存在著共性。
首先,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思政課與傳統文化在育人目標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相輔相成的。思政教育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它利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武裝青少年學生的頭腦,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教化,提倡一種文化實際上就是倡導一種教育,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如,道德教育上提倡“修身為本”的理念;理想信念教育上提倡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愛國主義教育上提倡“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德教育、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教育,無疑為我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它以歷史神韻和文明智慧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遠離浮躁,逐步確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以及道德觀。從育人目標一致性中可以看出,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資源,思想政治理論是對傳統文化教育理念和內容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合,就會使思政課成為無血無肉無情無感的空洞說教,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其次,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一致性。中華文明數千年,中國教育在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方法都蘊含在傳統文化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特點是重視倫理教育,德才兼備是做人的完美標準,但德始終居于首位。我國古代長期的教育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方法,如啟發主體自我覺悟的“自省法”;道德認知與踐行一致的“知行合一”法;還有對教育者自身要求的“言傳身教”法等。而這些與當前我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形成的自我教育法、實踐鍛煉法、人格教育法、形象教育法以及心理教育法等教育方法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孫正林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道德感召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說服力,恰能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向青少年傳達‘完善自我,與‘改造世界,兼容并重的完整價值導向”。
(三)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得到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教育層面提出“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使得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成為提高思政課教學本身實效性的要求,而且是對國家促進文化大繁榮要求的實踐回應。這兩個文件的出臺為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行動指南。
2013年,習近平在中央黨校80周年校慶發表講話時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習近平肯定了傳統文化對人們形成正確三觀的價值,對各個領域,包括教學領域掀起研究傳統文化熱潮起到了助推的作用。2014年,為了更有效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綱要》還提出“以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體化為重點,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的具體舉措。到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更進一步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意見》不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了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講明了為什么傳承發展、傳承發展什么、怎樣傳承發展的三個重要問題。這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領域的傳承有了抓手,發展有了路徑,為取得實際成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廣大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線教師從教學到科研領域都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活動既弘揚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對策
傳統文化為什么要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以及何以能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從兩個理論層面探討了融入的前提和核心問題,接下來還要討論傳統文化怎樣融入思政課教學,這既是具體的、實際的操作過程,又是解決融入問題的最終目標。
(一)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是完成融入過程的首要因素
廣大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所學專業可謂是五花八門,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少傳統文化素養的。為了使傳統文化能夠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廣大教師自己首先要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對于那些不具備傳統文化素養的教師,則必須補上這一課,這是完成融入過程的前提條件。首先,要對廣大思政課教師進行培訓。培訓任務不是教給他們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而是要求思政課教師認真學習習近平關于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理解為什么要弘揚傳統文化?怎樣弘揚傳統文化?總書記告訴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從中汲取其中的豐富營養。至于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這就要求我們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兩個方面的問題。思政課教師只有在學習中才能搞明白這些問題,也才能提高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其次,用傳統文化的師德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古人把教師職業三部曲概括為傳道、授業與解惑。就如何傳道而言,儒家經典《禮記·大學》在很早就指出:“而欲傳道者,須先明道、信道”。站在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角度理解,“道”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為師之道,這是一個教師應該具有的道德素養;二是對思想政治理論之道的深刻領悟與理解。明白了這一點,思政課教師就懂得要傳思想政治理論和優秀傳統文化之道,必須先學思想政治理論和傳統文化之道、明思想政治理論和傳統文化之道并信仰思想政治理論和傳統文化之道。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教師的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再次,研讀傳統文化經典,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文化學養水平。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廣泛涉獵經典著作,擴大傳統文化的知識面。中國傳統文化學派眾多,思想博大精深,只有最大限度地閱覽,才能夠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狀況,提升傳統文化的學養水平,為提升傳統文化的施教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傳統文化內容廣博,糟粕與精華并存,我們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提煉其精神內涵,掌握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并用這些積極的文化資源提升教師自身的精神境界,成為“修己達人”的道德楷模。最后,做好教學研究工作,為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理支撐。教學和科研二者是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的。廣大思政課教師要學會兩條腿走路,既要從事好教學工作,又要搞好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才能把傳統文化中的哲學觀點、道德信仰以及人文精神等以更加親和的形式和方法展現給學生,這是使傳統文化順利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強大理論支撐。
(二)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是完成融入過程的關鍵因素
信息時代,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了鋪天蓋地的信息,西方思潮和文化也接踵而來,這既給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青少年學生帶來了新奇感,又給他們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大都是以書本或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傳播的速度與效率遠遠趕不上新媒體,那就意味著它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也是很有限的。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思政課如何弘揚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使青少年一代具有傳統文化意識呢?除了教師本身具有傳統文化素養外,青少年頭腦中具有傳統文化意識,思政課教學才能談得上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是融入的關鍵問題,也是思政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并要作出回答的問題。
首先,要讓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來源和基礎。具體措施:一是學生實地參觀考察歷史文化基地。教師要善于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和歷史紀念館等,使年輕一代了解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和輝煌的成就,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例如,開展經典閱讀比賽、國學知識競賽、詩詞歌賦朗誦比賽、歷史故事演講等系列活動,引導青少年在活動中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熏陶和教育。三是開展傳統節日調查活動。教師讓學生們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期間,開展民風民俗調查,讓他們從調查中總結這些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實質,使他們學到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通過這種真切的感受,年輕一代才能真正在內心深處根植傳統文化意識。
其次,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具體措施:一是利用校園環境宣傳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借助新媒體平臺,如校園網絡、微課堂、微信公眾號等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占領思想陣地,這不僅能極大提高宣傳的力度和廣度,而且能深入青少年心靈深處,使之受益匪淺。二是邀請知名專家和學者來校宣講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與知名專家和學者面對面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對話進一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熱情。
再次,思政課教師創新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方式。互聯網時代,單純的課堂理論宣講的傳統授課方式對于喜歡探求新生事物的青少年學生來說,吸引力在逐步減小。為確保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實效性,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不斷探索適合青少年學生的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采用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積極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吸引廣大學生在互動中迸發出猛烈的思想火花,使傳統文化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者簡介:孫慧明(1964-),女,河南鄲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 張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