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飛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本中,每個框題都設計了“運用你的經驗”、“相關鏈接”、“閱讀感悟”、“探究和分享”和“拓展空間”等內容,“拓展空間”位于教材中最后位置,看似獨立但必不可少。在很多教師的教學中,因為操作難度大、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等原因常常被忽略。但究其地位和作用,“拓展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丟棄。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開展“拓展空間”,提升教學效果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拓展空間;教學策略
《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情感體驗和品德實踐是最主要的道德學習方法。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道德踐行能力。”[1]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拓展空間”是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深化,是對教學活動的進一步擴展。
一、“拓展空間”的教學現狀及不被重視的原因
在大多數教師的教學中,“拓展空間”常常被忽略,不進行相關活動或教學,或者只是一筆帶過,簡單涉及。
究其原因,一是教師不重視。當前評價教學活動的手段還主要是考試,因此教學還是以講解理論為主,忽視活動的開展; 二是教學組織和設計不合理,導致沒有時間開展;三是是開展難度大、費時費力;“拓展空間”的活動多為課后活動,首先課后學生學習任務緊張,基本上沒有時間開展活動;其次有些活動涉及校外活動,因為安全因素教師不敢開展;再者開展活動必須要精心設計,這樣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拓展空間”在教材和課程教學中的地位
“‘擴展空間在每框均設置了該欄目,每個課時有一個,都位于每框題的最后,是有一定的規律性。“拓展空間”多以“問題思考型、操作指南型”進行呈現。”[2]"拓展空間"屬于附屬板塊,它在教材中位于每一框體內容的最后,具有獨立性,但卻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從內容上看,每一個拓展空間的內容都是對本框內容的一個補充、拓展。從形式上看,幾乎都要求用活動的形式展開,如討論、調查、辯論、演講等。
三、“拓展空間”的分類及教學策略
根據活動類型,“拓展空間”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反思類和活動類,具體也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問題思考和自我反思類
2、查閱資料和閱讀感悟類
3、演講比賽和表演展示類
4、情境探究和行動體驗類
5、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類
反思類學習主要靠學生自主完成,在反思的過程中要借助知識點和他人的意見,然后學生做好記錄和展示,教師做好指導和評價。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三課“青春有格”時,拓展空間的內容是“睡覺前回憶自己的所作所為,填寫‘青春盾牌'”。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我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聽取他人如父母或老師的評價,然后要求學生準備成長記錄本并做好記錄,這樣對今后的行為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活動類的教學,教師要把握教材的設計意圖,在備課時應吃透教材,從整個教材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個框體和一個模塊,做到縱向備課,把每個拓展空間的內容整合到各個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合:
第一,與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
有一部分“拓展空間”雖然設置在最后,但可以安排在課前預習當中。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一框“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時,本課時拓展空間的內容是“分組查找有關最美司機、最美教師、最美環衛工人等履行責任的感人故事,并相互交流”,教師可安排學生在課前查找有關資料,然后在課堂展示。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再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拓展空間的內容是學生使用網絡情況的調查,教師可把活動安排在本課教學之前完成,設計調查問卷并形成調查報告,這樣有利于更好的促進教學。
“‘拓展空間即可以作為課內深化討論的情境,也可以作為課后拓展的作業,重在行為引導和觀念落實”。[3]有些活動可結合課堂教學展開,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二框“加強憲法監督”時,本框題拓展空間的內容是“查找憲法宣誓的誓詞和憲法宣誓模擬活動”,教師可在多媒體準備好誓詞,組織學生宣誓。本次活動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增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效果顯著。
第二,與學校、政教和團委、班級工作相結合
學校、政教和團委、班級對學生的教育工作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很多的活動可以與學校工作、政教和團委工作、班級工作相結合。在“拓展空間”活動類當中有大部分是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如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二框的以“文明有禮,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第六課第二框的以“勇擔社會責任”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第八課第一框的“祖國在我心中”的朗誦比賽等,教師可提前歸納把這些活動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在學校、政教和團委、班級工作計劃當中,通過學校活動、國旗下的講話、年級組活動、班級班會活動進行組織。這樣既安排了豐富的活動,又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服務社會”時,教材拓展空間安排了“微公益”活動,在組織這些活動時可以與學校團委工作相結合。如“愛心捐款”、“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清除廣告、保護環境”等活動。
再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時,教師可以把第二課第一框的拓展空間“憲法誦讀”活動安排在班級晨誦中,通過晨誦憲法,學生既感受了憲法的權威,還對整個單元的教學起到了很好效果。
第三,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
一切知識的理解都是來源于實踐,并將指導于實踐。因此,有些活動如調查研究、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教師精心策劃、專題組織實施,讓學生深入到生活實踐當中,親身體驗和感受。 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的明白這些知識的真正意義。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利”時,拓展空間安排了一次旁聽庭審活動,教師可以申請學校并聯系司法部門組織。通過親身體驗,對學生的感觸和教育是非常大的。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可讓學生課后參與一次環衛活動,通過活動,同學們體驗到了環衛工人的辛苦,增強了對環衛工作的認同感,也知道到了不亂丟垃圾、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第四,與具體行動和做好評價相結合
不管哪種類型,“拓展空間”的開展都要抓住一個重點,也就是要落實到行動上,也可以說要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指導作用,同時教師也要對完成情況做好跟蹤指導和評價。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七課“愛在家人間”的學習時,拓展空間安排了一個體驗活動,主題是“愛要這樣來表達”,首先思考愛的表達方式,最后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不能只說教而不行動,如回家后給父母一個擁抱、嘗試去洗腳或寫一封愛心卡。通過實際的行動來體驗,達到好的效果。
不管是反思類和活動類,教師對“拓展空間”的完成情況都要做好跟蹤指導和評價。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中學序曲”時,學生寫了初中階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幾件事和思考了現在必須做的事、可以將來做的事和需要一生做的事。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做好評價和指導,這樣才能將書面標述落實到具體行動當中。另外,每次活動開展完之后教師都要對活動的開展情況做好總結。
總之,“拓展空間”欄目是教本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不能忽略不管或丟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重視“拓展空間”的教學;其次要研讀課標和熟悉教材,做到合理安排、科學設計,教師在應用“拓展空間”教學時,做到全盤考慮,可與課堂教學整合,也可以進行取舍。最后一定要不怕累、不嫌麻煩,扎實進行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讓同學們在生活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落實踐行,這樣才能做到有效教學,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張小發.試探《道德與法治》教材“小欄目”的設置及教學運用〔J〕.《知網》
[3][3]金利.理解編寫立意 用好教材欄目〔J〕基礎教育課程,總第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