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玉
摘 要:在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被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情境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方法之一,不僅能調動視障學生多感官,更能將學生帶到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語言運用和人際交往能力。本文作者基于教學經驗,從六個方面論述了情境教學在視障學生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希望對特教同行提供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視障學生;情境教學;閱讀教學
一、前言
所謂情境教學,即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方法之一,不僅能調動視障學生聽覺,觸覺,殘余視覺等多感官,更能將學生帶到積極主動的思考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啟迪,享受閱讀的樂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視障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手段。
二、視障學生閱讀情境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音樂渲染情境
實踐證明,在盲校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創設生動活潑、愉悅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音樂,作為一種多媒體教學手段,早已成為視障學生的好伙伴,并豐富著視障學生的課余生活。因此,在視障學生閱讀教學中,恰如其分的音樂渲染,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帶領學生迅速進入閱讀情境。
音樂渲染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播放現成音樂、戲曲、模擬聲,教師彈奏、輕唱,學生表演唱、哼唱等。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靈活運用。如:在教學《敕勒歌》一課時,教師可先播放歌曲《故鄉?敕勒歌》,讓學生置身于高亢悠揚的蒙古族音樂的歌聲中,初入課堂嘈雜喧鬧的課堂氣氛頓時安靜了下來,從學生或閉眼冥想,或跟著曲調小聲哼唱,或伴隨節奏點頭合拍的姿態中,明顯可見學生已經進入了課堂學習狀態,音樂導入完美營造了課堂學習氛圍,有效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朗讀指導環節,教師播放了馬頭琴演奏的背景純音樂《幸福草原》,并伴隨純音樂播放馬蹄陣陣,牛哞羊咩,牧民吶喊鞭笞的模擬聲,讓學生在背景音樂和模擬聲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采取多種形式朗讀古詩,再次感受詩情詩境,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結束本堂課之時,教師可再次播放歌曲《故鄉?敕勒歌》,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熟誦成唱,會唱歌曲《故鄉?敕勒歌》??傊诒咎谜n的新課導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三個環節,教師三次用到音樂來渲染情境,分別起到了導入激趣,體會理解,鞏固練習三種不同作用,教學效果明顯。
(二)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可分為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XXX;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如:教學《寒號鳥》一課時,課文結尾,得過且過的寒號鳥在寒冬臘月凍死在崖縫里,勤勞的喜鵲卻幸福的享受著第二天的暖陽,兩位主人公命運形成鮮明對比。此時,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假如你是寒號鳥,在深冬奄奄一息之時,你會說些什么?”適時給學生創設角色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各抒己見,并引導學生總結課文中心思想,進而達到理解升華的目的。再如: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設計“課堂小劇場”環節。先讓學生進入角色,通過肢體,神態,語氣的演繹來體會“神氣活現”、“東張西望”、“昂首挺胸”、“大搖大擺”等關鍵字詞的意思,再自選角色頭飾扮演角色,排練情景劇。整個過程,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語言描述情境
相同的文本,經過不同讀者的閱讀會產生不同深度的理解和感悟,正所謂“有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痹谇榫吵霈F時,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刺激視障學生聽覺,可以讓學生的主觀感受得到強化,進而激起情感,讓其構想出鮮明的畫面情境。
語言描述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在教學《山中訪友》時,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入,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示兒》時,教師通過創設背景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在彌留之際仍心系祖國的博大情懷;在教學《雨霖鈴?寒蟬凄切》時,教師通過抑揚頓挫地朗讀,加上優美、和諧的體態語言,創設悲涼,難舍的情境。無論是創設問題情境,創設背景情境,還是泛讀,都是語言描述情境的范疇。筆者認為,語言描述情境是情境教學的諸多方法中使用最廣的教學手段。
(四)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展現情境是為讀者創設生活情境或將讀者帶到真實生活場景中體驗的情境教學方式。生活展現情境的方式有課外實踐、旅游觀光、游學、創設生活情境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非常廣泛。如,在教學口語交際《商量》、《請教》兩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回憶發生在身邊與“商量”“請教”有關的的現實情境,接著將現實情境搬至課堂,讓學生在學習要點的指引下學習使用商量、請教的語氣表達交流。通過課堂展現生活情境,學生的語言由生硬漸漸變得柔和,態度由直接漸漸變得友好,學生學會了人際交流中的禮貌用語,能自如的表達,我也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五)實物演示情境
實物演示情境,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觸覺是視障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知覺,視障學生通過觸摸可對事物的表象有大致的了解,有助理解閱讀材料。如:在教學《畫楊桃》時,教師可購買楊桃實物,讓觀察楊桃與課文學習同步進行,學生經過親手觸摸并親口品嘗后對課文的理解,必定記憶深刻。
(六)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對于低視力學生而言,教師可提供放大版圖畫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對全盲學生而言,運用色彩斑斕的畫筆勾勒出自己腦海中的物象困難重重,但是他們的雙手并不笨拙,可以通過雙手來捏制人物形象、動物形象、畫面場景等。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貫穿全文的重要知識點。在課堂設計中,教師可設計“小蝌蚪成長史”環節。讓學生用自己靈巧的雙手捏制小蝌蚪不同成長階段的體態,深入感知青蛙成長的奧秘,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使用建議
盲校語文閱讀情境教學方法多樣,使用廣泛,在運用中需把握好兩點:
(一)情境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考慮文本類型
視障學生閱讀教學中,應依據文本類型選擇恰當的情境教學方法。一般來說,散文更適合音樂渲染,圖畫再現情境;說明文更適合生活展現,實物演示情境;記敘文更適合語言描述,表演體會情境;詩歌更適合音樂渲染,語言描述情境。
(二)各方法之間可雜糅使用,以教學效果最大化為標準
情境教學方法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包含。同一個閱讀文本,可以在不同教學環節使用不同的情境教學方法來指導閱讀,總之,以教學效果最大化為標準。
四、結語
情境教學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通過開發思維,補償缺陷進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教材,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一線特殊教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將情境教學方法與視障學生實際相結合,不斷追求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仍是我們需要不斷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梅芳.優化教學手段 提升盲生語文水平[J].課程與教學,2015(2).
[2]董鐵英.視障兒童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研究—以青島盲校小學語文教學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17.
[3]范衛綿.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教學[C].語文教學通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