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鈴珊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上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普及是素質教育的前提,將帶來更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對小學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
近年來,有一些小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許多老師呼吁要注意小學教育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對不同學科特征的全面比較,小學階段的漢語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上的滲透。語文知識在教學中不僅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反映了政治、生活、歷史、科學等許多方面。它是進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武器。因此,語文教師需要保持警惕,并根據課程改革要求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小學生自身的原因
小學生的個性和發展特征決定了他們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的小學生很孤僻,不喜歡與同學交流,在學習時不與老師交流,從而造成了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一些小學生會害羞、膽小,害怕一切,最終有了心理問題。這些學生由于自卑,大大增加了其心理問題,他們擔心同學和老師的歧視。仍是兒童的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尚未穩定,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并表現出明顯的心理波動,他們還沒有相對完整的能力來調節自己。
2.小學生家庭的原因
家庭在學生所受的教育中占據第一位,學生的心理問題也直接與家庭有關。家庭氣氛是否和諧對學生的情緒和心理有重大影響。首先,小學生過于依賴于父母,養成了自私和懶惰的習慣。在某種程度上,父母過多地保護和對孩子的期望是對愛的“誤解”。其次,在家庭氛圍中的分歧也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問題。離婚是最重要的因素。離婚擾亂了小學生的正常生活,有些小學生因此養成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3.學校和社會的原因
許多小學生承受不起競爭壓力并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為了提高學習成績,有的老師過度要求小學生,這使他們在心理上非常緊張,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提前感受到了社會的困難和壓力,并懼怕社會。另外,社會上有些人的道德標準低下,對小學生的心理也有不可察覺的影響,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因材施教,寬容對待每一名小學生
通過對每個小學生個性的區分,我們決定根據他們的語言技能進行指導,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提供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實現全面教育的目標。讓性格孤僻的小學生經常回答問題并表達想法,以提高語文課的當堂表現。對于膽小的學生,我在語文課上向他們講述王二小的故事,并鼓勵他們成為堅強的學生。此外,語文教師必須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咨詢,以營造良好的學習和課堂氛圍。
2.與學生家長積極配合,共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學教師需要在日常班級中與父母溝通,與他們積極配合,為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礎。同時,小學生應及時與父母聯系,以確保在語文課上遇到問題時,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同時,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并與語文老師配合,改善孩子的心理。此外,語文老師需要運用個性的魔力來感染小學生,在教室里體現他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并讓小學生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敢于與老師溝通。
3.不斷引導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社交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許多提倡生活態度和職業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講解課文來學習真理。例如,語文老師經常談論“吃水不忘挖井人”。學習完這個故事后,教師應滲透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學習主人公報恩的精神,并努力學習。作為語文老師,我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活動,以調動他們的熱情,并提高他們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例如,在課堂上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選擇閱讀內容,可以是詩或散文。當小學生獲得活動所有參與者的認可和稱贊時,將大大增強他們的信心。這樣不僅促進了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穩定了小學生的心理發展。
4.鼓勵小學生尋找支持,善于與學生互幫互助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很多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例如,如果他們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心理困難,請尋找老師的幫助。此時,教師應盡一切可能支持學生并幫助他們擺脫陰影。為所有小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是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當學生可以互相幫助時,他們對老師、學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安排語文作文作業時,我們經常要求小學生寫正面和鼓舞性的作文,如贊賞和贊美,以幫助學生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向小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摸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程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9).
[2]楊曉福.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2(9).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