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豐富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文章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充分融入小學語文課堂進行了研究。傳統文化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其愛國精神以及繼承與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有積極作用。因此小學教師可以在語文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古詩詞教學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增強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5-0052-02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有了越來越多的交流,很多外國友人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淀了深厚的內涵,應當將這些文化內涵與傳統精神發揚光大,以促進國民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就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作用
第一,可以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無論是單個漢字、成語、諺語還是古詩詞,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時這些內容也是我國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基礎知識。此外,現代漢語的相關內容也都是由古代漢語所演變而來的,因此學習傳統文化或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機地融入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第二,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漸滲透至人們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受這些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的影響,一些小學生出現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卻越走越遠。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學習愛國詩歌、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學習那些奮勇抵抗外族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小學生形成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第三,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教育是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傳統文化最佳的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不但是為了體現語文教育的本質,而且還使得優秀傳統文化能得到重視與傳承。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影響了學生自身,對教師、對學生家庭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1.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也有隸書、草書、楷書等今文字。漢字記錄了我國政治、歷史、文化、生活,是文化的基礎。只有認識漢字、了解漢字的讀音以及所代表的含義才能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而識字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科主要學習內容,具體而言,識字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通過以下這種途徑來實施。
在漢字結構的講解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例如在教授“瓏”這一漢字時,教師可以對該字的構成進行分析。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漢字,其中左邊的“王”字旁在我國的漢字結構中也被稱為是“玉補”,因為大部分同“玉”相關的漢字,其偏旁都是“王”。在我國古代,每逢大旱,人們便會祭祀求雨,人們會選擇一塊帶有龍紋的玉來求雨,因為這種玉石被認為是最佳的祭祀禮物。右半邊的“龍”字則代表的是龍王,而龍王在我國古代是雨神的象征,因此這一漢字就是向龍王求雨的意思。教師通過對漢字結構的這種分析,讓學生了解了祭祀求雨是我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祭祀儀式,是圍繞農業生產、祈求風調雨順的一種儀式。
2.書法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書法也是漢字文化中的一種,學生在進行書法練習時,不僅僅可以感受到不同風格漢字書寫的魅力,并且長期進行書法練習還可以影響人的品格與修養。
例如在練習柳體書法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書法佳作讓學生學習與欣賞,并在欣賞的過程中給學生講解柳公權誠懸筆諫的故事,然后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與分析。柳體的方筆較多,銳利的筆法凸顯出字體的骨感特點。通過此特點,學生可以聯想到柳公權剛直不阿、不畏強權的性格。這樣學生不僅領略了柳體的瘦勁挺拔之美,而且還感受到了書法家柳公權的人格魅力。這樣學生就領悟到了我國漢字文化有別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獨特美感,也被書法家的精神品質所震撼。
又如在書法練習中學習顏體時,教師可以將顏體與柳體進行比較,學生在臨帖中通過觀察與分析,說出顏體的特點。顏體字橫輕豎重,筆力雄強且圓厚,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學生經過比較發現顏體更加的“大氣”“飽滿”,有些學生則表示其與柳字的瘦勁挺拔不同,有著筆畫肥美的特點。現在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很重視對學生進行書法這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訓練,除了諸如柳體顏體等軟筆書法,還有很多硬筆書法大家的作品也在教材中有不同呈現。語文教師就要在理解教材編者意圖的前提下,有意識引導學生在對各類書法作品的賞析和臨摹中,領略到我國漢字書法的魅力,同時促使自己也寫一手規范、美觀的漢字。
3.在古典名著的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閱讀是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才能了解與掌握更多的知識,通過閱讀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在閱讀古典名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傳統歷史文化素養。
例如在進行《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古典名著?!恫荽杓穪碓从凇度龂萘x》,講的是劉備聯合孫權抗擊曹操,雙方斗智斗勇的故事。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也能看出周瑜的心胸狹窄。課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追根溯源展開拓展閱讀,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刮骨療毒、桃園三結義、空城計等故事,結合《三國志》部分內容,引導學生綜合理解我國長篇古典小說的創作,在歷史背景和人物塑造、虛構(或真實)故事情節方面的辨析,從而理解小說所反映的我國當時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因為那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縮影。
4.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都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載體,一些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出現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時代、不同背景古詩詞的風格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作者其所作的詩詞也會有不同的風格與韻味。古詩詞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懷,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一,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韻律是漢語言文字的音聲化的特點之一,平仄關聯、詞韻腳排序,韻律和諧,節奏感十分強烈,朗朗上口并且還易讀易背。正是由于古詩詞這種獨特的韻律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下句的“一行”對上句的“兩個”,“黃鸝”與“白鷺”對應,“上青天”與“鳴翠柳”相對應。這句詩中,數詞、動詞以及名詞都是對仗的,十分工整,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與熱愛。學生通過這一首詩就能充分感受到我國古詩詞所特有的對仗嚴謹及韻律之美。
第二,通過吟誦感悟古詩詞的魅力。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吟誦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誦讀,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境中,然后再借助文字的力量想象古詩的畫面。對古詩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進行感悟,這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鍛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以《憶江南》為例,通過反復誦讀該詩,學生就可以體會作者眼中的美景以及作者對江南美景的由衷贊嘆。這其中有一種悠遠深長的韻味。在該古詩中“紅勝火”“綠如藍”對仗工整而且也表現出了江南艷麗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日出”“江花”“江水”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都獲得了艷麗的色彩,并且采用渲染、映襯的手法使之形成了一幅層次豐富的圖畫。反復吟誦的方式讓學生進入了古詩詞的優美境界中,學生感受到了古詩詞語言凝練的魅力。這樣就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國古詩詞的精髓,實現了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5.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強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將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實踐結合起來,這也是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的良好途徑。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紀念意義、習俗內容等包含著不同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可利用某個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活動。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龍舟節,最初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后來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而亡,人們也在這一天紀念屈原。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第一,了解端午節的來源以及各地區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的習俗;第二,向家長學習包粽子,為后續的包粽子比賽做好準備。通過包粽子比賽的開展,學生就對端午節有了深刻的印象,加強了對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理解。過節,不僅僅是過節,節日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涵也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結語
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可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小學生不但學習到相關的語文知識,而且在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大大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連雪卿.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1):40.
[2]陳凱寧.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2017(3):61.
[3]達小玲.以儒家五常美德為例淺談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2016(12):228.
[4]龔桂英.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J].時代教育,2017(12):219.
[5]蔣改紅.淺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 中國新通信,2018(4):211.
作者簡介:李仕玲(1970—),女,彝族,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