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防

摘 要:高考生物試題命題原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內容是直接利用教材素材或對教材知識的遷移與深化,試題對教材的挖掘這一特征對高三教學具有導向作用,復習時必須緊抓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防止脫離教材,積極探索“回歸教材”的策略,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教材的三者統一,達到有效回歸、有效復習。
關鍵詞:高考生物試題;回歸教材;復習;有效策略
1.高考試題源于教材
全國卷生物學試題往往注重基礎知識,突出主線知識,注重對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凸顯生態文明,積極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形成正確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幾年高考生物試題的答案或理論依據均源于教材圖文和問題,如2019全國理綜Ⅰ卷:T1:4個選項都來自人教版(下同)必修1 P123-124的內容;T2:必修2 P75的選學內容;T3:必修1 P103的內容;T4:必修3 P16-17的內容和P33課后拓展;T6:必修3 P66-67和P99的內容;T30:必修3 P19的內容和P20的“資料分析”; T31:必修3 P63、P106的內容和P73的圖片;T38:選修3 P10的內容和圖片等,發現幾乎每題都與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回歸教材,緊扣教材,既現實、又重要、且緊迫。
2.復習過程脫離教材
有些高三同學,對回歸教材有輕視之感,筆者在講評練習、試卷要求學生翻看課本時,結果發現有超一半學生沒帶課本或帶不全;有些同學即使有回歸教材,但方式單一,純粹就是從頭到尾“看”教材,看之后覺得沒有收獲而失去興趣和主動性;有些同學被教輔資料牽著鼻子走,搞題海戰術,一味找各式各樣的復習資料、試題來做。這些都導致他們對教材內容生疏、遺忘,對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原有“似曾相識”的水平上,在答題時顯得吃力。
3.回歸教材有效策略
3.1要語整理填空回歸
回歸教材需要同學們背誦書寫教材原話,教材中的黑體字內容不是重要概念,就是本段內容的提綱挈領性語言。筆者將教材中的黑體字按教材順序整理成填空形式分發給學生背誦、默寫、檢測。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辨析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加深對知識術語的理解,使答題時更多地運用教材語言,答案更加規范化、條理化、專業化。
3.2輔助資料運用回歸
回歸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各種學習輔助資料,對教材設置的小資料,知識鏈接,科學前沿,相關信息等欄目,對教材中呈現的基本生理過程圖解、表格、坐標曲線、模式圖、示意圖、各章節的前言和小結、課后練習和自我檢測等都要進行全面回歸,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夯實學生必備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獲取信息和綜合運用等關鍵能力。
3.3問題設置引導回歸
回歸教材不是讓學生單純看教材,學生閱讀教材時要加以指導,如必修3P19以下這段文字可設置有關問題(括號中的提問)引導閱讀:當神經末梢有神經沖動(是什么?)傳來時,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受到刺激,就會釋放(方式?)一種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種類?)。神經遞質經擴散(是自由擴散嗎?)通過突觸間隙,然后與突觸后膜(另一個神經元)上的特異性受體(成分?)結合,引發突觸后膜電位變化(怎么變?為什么變?),即引發一次新的神經沖動。這樣,興奮就從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與傳導?)到了另一個神經元。(遞質去哪了?方向?速度?后一個神經元一定是興奮?)。這樣讓學生充分感受問題,帶著問題思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3.4知識網絡構建回歸
回歸教材要善于把知識點串成線,連成片,形成網,如在復習染色體時要求學生打破章節界限,研讀教材,構建相關核心概念知識網絡(見下圖),完善知識體系,以幫助學生克服遺忘,厘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提高學生的知識整合和遷移能力,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觀。
3.5高考真題評析回歸
如2017年全國一卷理綜T29:試題以確定新病毒實驗為載體,命制思路既貼近社會、生活,又考查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擔當。試題靈活開放,分析時,引導學生要答好本題,其解決方案的原型在必修2P45正數第一行至第四行的內容,由此不時提醒學生在復習階段要樹牢“得基礎者得天下,重教材者贏高考”的思想認識,堅持以教材為本,切莫好高鶩遠,切莫本末倒置。
教材是學科知識和學科思想的載體,又是教學的依據,理應成為高考試題的源頭,在總復習階段,教師要在歸納教材的基礎上“拔高”教材,使教材的思想方法得到“升華”;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教材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回歸,助力學生增長知識見識,使學生在加固知識的同時提高閱讀、思維與表達能力,在整合知識的同時能延伸拓展、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復習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章君果.2019年高考理綜全國Ⅰ卷生物學試題特點分析與啟示[J].生物學教學,2019,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