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丹
摘? 要:語言是用聲音來表現人們相互之間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動作的。人類語言既有其共同的規律,又根據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方言不僅是承載信息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方言是一種交際功能受到地區限制,其發展未達到標準化的語言變體。筆者認為,只有重視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才能實現真正的跨際文化交流。
關鍵詞:語言;方言;語言習得;意義
方言是一種交際功能受到地區限制,其發展未達到標準化的語言變體。它通常與地域密切相關,例如居住在中國東南部的人們操著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則操著帶有兒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數情況下,相鄰地區的地域方言較為相近。方言對語言習得到底會產生哪些影響呢?鑒于語言學界對“語言習得”理論的爭論頗多,所以筆者認為深入解析語言習得對研究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語言習得
按照《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詞典》(2000年版)的定義,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習稱為“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稱為“第二語言習得”。“習得”這一術語通常比學習更為可取,因為后一術語有時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連在一起。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習得,是為了了解語言學習所運用的方法,指出發展過程中的階段并更好地了解語言的本質。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語言習得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學習和掌握語言。換句話說,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實際上可以視為同義語。那么,為什么我國語言學界,尤其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界,關于這個問題卻要區分“習得”和“學習”,并為此而爭論呢?筆者以為,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中小學關于語言習得的討論,幾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關于“習得”與“學習”的理論上。
至此,我希望說明的問題是:習得與學習的概念,對國外大多數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來說,是不加以區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論,才會特別討論這個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國際上有關研究文章中提到“語言習得”這個用語時,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學習和掌握語言。而本文所指的語言習得正是指語言的學習和掌握。
二、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前面已提到語言包括主體語言或母語,以及客體語言或外語。方言對這兩種語言的習得都有一定影響,現分析如下:
(一)方言對母語習得的影響
誠然,語言不僅是承載信息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常通過對方言的喜愛表現出來。從文化歷史的層面上看,方言作為當地民俗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較為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財富,方言是保存這些歷史文化財富的重要途徑。
方言對于人們學習普通話大致有三大影響:
1.普通話辨音與發音能力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的聽覺器官、發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語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定勢,兒童時代所具有的語音感知能力、發音能力已經朝著方言的方向發揮了。他們成年后對方言母語的語音知覺就很敏感,對標準普通話的語音知覺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話的正確發音,普通話辨音能力受到影響。
2.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的普通話如果存在發音錯誤或缺陷,往往給人口齒不清、說話含混的感覺,影響語言表達和交際。以方言為內部語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話的語感,運用普通話交際時,還要經過一個內外部語言的轉換過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譯的手續,他們理解和表達普通話的敏捷度必然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運用普通話交際時就沒有運用方言交際那樣流利自如,因而顯得有些笨嘴拙舌。
(二)方言對外語習得的影響
1.緩解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
人們總是對陌生的事務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學習者初次接觸一種語言,產生文化緊張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夠盡快幫助學生熟悉并了解自己當前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以及當地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對緩解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縮短學習者的文化適應過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個從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突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的人,其對新文化的適應往往需要一個過程,而方言能夠幫助他們縮短這種文化適應的過程。
三、如何利用及應對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研究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或是為了利用好的影響,或是克服壞的影響,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習得語言,加強各際的文化交流。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對學研習得的影響呢?
(一)重視及加強普通話的學習
“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講好普通話是一個公民的責任。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不同區域的語言有著自身的特點,即或是同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區域,也有各自的特征,這就是我國語言的特點。因此各方言區的人要講好普通話,必須了解其方言與普通話在聲、韻、調、詞匯、語法等方面的不同點,然后進行改正,這樣才能講好普通話。
(二)建立一種“方言+標準語”的互補式語言習得模式
在促使學生選擇學習外語的眾多因素之中,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涵才是其學習的根本原因。可從目前我們對語言習得環境的綜合利用上來看,重課上學習而輕語言實踐習得的現象大量存在,這是對語言習得資源的嚴重浪費。對于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或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強、只喜歡跟自己統一語種的人“扎堆”的語言學習者來說,良好有利的語言習得環境實際上僅限于課上環境,課外環境根本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可惜。
四、結論
方言是地方文化語境的重要構成要素,我們要清楚認識到其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并加以“揚長避短”。如此,才能真正加強跨文化的交際,才不會出現那種僅會講語言,但不懂文化的現象。只有重視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才能實現真正的跨際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頁.
[2] 龔亞夫:《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幾個概念》,《英語教師》,天舟文化出版社 2008年第1期.
[3] 許菊:《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外語教學》2000年第3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 張崇富:《語言環境與第二語言獲得》,《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3期,四川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