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凌云


【摘? 要】作者結合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體會,論述了文科教學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在自然、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參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主動求知、刻意創新的意識培養,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受益終生,從而造就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智力轟擊
文科教學要想走出死讀書、讀死書的泥潭,就必須轉變教學思想,適應時代發展,以創新教育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學習習慣,使學生逐漸形成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文科教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淺談自己的認識。
一、更新觀念,改變方法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且指導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的確立,是成功教學改革的前提。因此,教育教學的改革,首先是觀念和認識上的更新,教育者應重新審視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地位。時代在發展,學生的欣賞品味、審美眼光也在發展。如今,教師苦口婆心的“傳道、授業、解惑”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至高無上的師道尊嚴卻成了某些學生理所當然的厭學的借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將教師為主體轉變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由教學主角變為教學導演,留給演員學生更多的自我發揮空間,激發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啟發誘導下主動求知,他們必須通過親自動手、動腦,如身臨其境般地體會、感悟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地理解教材的內在聯系,這也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改變過去的教法和學法,以一種新的教與學的姿態來面對學科知識。
二、平等交流、大膽質疑
創新教育的實施,是通過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逐漸實現的,學生的積極參與為通向創新教育搭建起必備的橋梁。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首先要營造一個自然和諧、師生平等的學習環境,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鼓勵他們對教材、教師質疑,不唯師,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通過學生討論、師生討論等多向交流,互相啟發,最終獲得正確結論。
例如,在學習“水循環的類型及意義”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分析三類水循環的區別。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一致結論。這時,一位同學如發現新大陸似的大聲叫到:“老師,書中插圖有一處錯誤,陸地上的植物分布很多,植物蒸騰作用不僅在內陸地區有,近海地區同樣存在!”千金難買一疑,教師應及時肯定這位同學的善于發現、善于思考的好學習品質,并把這個問題拋向學生,讓他們解決該生的疑問。學生如炸了鍋一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還一度達到白熱化地步。最后,我讓一位看上去好似有所頓悟卻一直未表態的學生做一個總結性的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許多同學聽后紛紛贊同,一場唇槍舌劍才得以平息。
三、智力轟擊,二次討論
智力轟擊法是在發明創造、或解決實際難題時采用的催生集體智慧的一種高效率運作方式,它同樣也可以遷移到學校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在集體討論中獲得正確認識。智力轟擊即通過課堂討論,在全班學生之間實現智力互激、思維共振、產生鏈式反應,從而達到獲得真知識、產生新觀點的目的。在智力轟擊中,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群情激昂,每個學生都積極發動自己的腦細胞,思維處于高度亢奮,不但可以引發自己的創造力,而且引起別人的想象,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非常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
二輪討論法是智力轟擊的具體實施過程,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定難度的疑難問題,先在小組層面上進行討論,形成一定的思想認識之后,任選一名代表,陳述本組觀點,再在全班層面上展開集體討論,在集體活動中進行智力互激,并通過教師的合理點撥,形成正確認識的一種智力轟擊方法。它是結合我校生源質量相對較低具體情況,提出的一種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是一種讓大多數學生都能有動腦、參與機會的一種創新教育訓練法。
程式:
例如,在講大氣的最簡單運動形式——熱力環流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海陸風的環流方式:
步驟一:引發問題——(圖1)請根據海洋和陸地的受熱情況分析白天該地區熱力環流;
步驟二:小組討論——同桌、前后桌討論;
步驟三:代表發言——毛遂自薦,演示本組的結果;
步驟四:全班討論;
步驟五:獲得真知。(圖2)
四、善于歸納,掌握方法
學習每一門課程,除了它的科學內容以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它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創新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將使他受益終生。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得其法,事半功倍,學不得法,事倍功半。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要懂得歸納,掌握方法。
如在進行《大氣的熱力狀況》一節的教學時,先把要思考的問題以提綱形式列在黑板上,要求學生在自學研讀過程中,第一,區分各種熱力過程的異同;第二,聯系實際,舉出例子。通過自學導讀,既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又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拋磚引玉的指導作用。學生通過學習,潛移默化地學會對比不同事物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在學習不同內容時,可能所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教師應在適當的時候,教給學生應用各種方法:如歸納、演繹、列表、分析、提綱等。只有學得科學方法,學生學習才會如虎添翼,得心應手。
五、及時反饋,適時調整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如果教師教法靈活多樣,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法得當,積極主動,教學效果定能提高。
學生參與教學,會對教學活動做出各種情緒反應和認知信息,對這些信息,教師要敏銳觀察、隨時捕捉、及時分析判斷,如:積極亢奮、消極抵觸、東張西望、無精打采、瞌睡打盹、答非所問等,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表現認真分析原因,及時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六、結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可以使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領悟創新方法,提高創新能力,造就適應時代發展的創造型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教師的光榮使命,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芳冰.高中文科數學教學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7(4).
[2]周晉陽.初中文科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方法[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12).
[3]楊占英.純文科專業極限概念的教學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