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清
摘要:
“互聯網+”通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我國新的經濟業態,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環境和就業創業指導工作要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輔導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為此,高校輔導員應順應時代潮流,樹立“互聯網+”、大數據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新思維,構建就業資源數據庫,利用信息交流平臺提高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精準度,搭建全過程指導工作體系,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工作。
關鍵詞:互聯網+ 輔導員;就業指導;策略研究
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強總理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并作了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重要主題的政府工作報告[1]。“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催生了我國新的經濟業態,促使經濟通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降低了創業的門檻。與此同時,新一代青年大學生逐漸成為求職大軍中的主要力量。隨著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攀升,新一代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面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輔導員應主動順應時代潮流,樹立互聯網就業思維,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工作。
一、 “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1.1高校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深刻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95后早已投身職場,如今最早一批的00后也開始加入求職大軍。95后、0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100%的學生都是網民。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95后、00后具有自我意識強、個性張揚、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互聯網應用能力強的特點。新華網2017年發表的《95后的謎之就業觀,你看懂了嗎?》一文中顯示,95后以“我高興”為擇業標準,更關注個人發展。在他們當中“慢就業”、“間隔年”就業現象普遍。哈爾濱工業大學刁瑩、徐寶貴[2]針對95本科畢業生的擇業價值觀進行調查發現, 95后的學生就業意向在下降,考研意向逐漸增強,體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他們的擇業標準務實,但自我意識提高,趨于功利化;在自我認知方面,95后認識不夠全面,但擇業方式多樣,善于運用多種網絡途徑進行求職。這些都表明高校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給高校輔導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
1.2就業創業環境發生深刻變化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我國新的經濟業態,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一方面,“互聯網 +”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補充了傳統行業的短板,使得傳統產業和企業升級轉型,快速發展,并衍生出許多新興行業,例如電商行業迅速興起,并以迅猛的勢頭高速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互聯網行業崗位劇增,產生了許多諸如網絡工程師、數據運營師、產品設計師、游戲開發師、網店職業經理人、視覺設計師、網店培訓師、網店運營、網絡營銷、網絡模特等多種新型職業[3]。另一方面,“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也給全社會創造了難得的創業機遇,降低了創業的準入門檻和創業成本。在此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運而生并在政府報告提出,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創業,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然而,面對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遇,高校畢業生自身能力并未能很好的與崗位需求相匹配,創業素質和能力也比較欠缺。就業創業環境的深刻變化,要求高校輔導員因時而變,因時而新。
1.3就業創業指導工作要求發生深刻變化
“互聯網+”時代拓寬了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渠道,也對高校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技術與教育行業的融合,豐富了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渠道,給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帶來許多便利。各大高校基本都是建立了專門用于發布招聘信息、求職技能的就業指導網站,此外QQ、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也被高校廣泛應用到就業指導工作中,高校輔導員需要善于利用各類新媒體、網絡平臺實時為高校畢業生解疑答惑。此外,互聯網經濟從業人口眾多,但互聯網經濟復雜多變,給高校輔導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造成了許多困難,這就要求輔導員有足夠的互聯網經濟重視,提高職業素養[4]。
二、“互聯網+”視閾下輔導員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策略
1.樹立“互聯網+”、大數據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新思維
95后、00后大學生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對互聯網技術接受能力強。此外,大數據平臺能作為就業指導新工具,優化高校畢業生于企業的資源匹配,兩者均有利于高校輔導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開展。輔導員應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師生共同進步的重要性,主動樹立互聯網+就業指導思維,借助大數據平臺開展就業創業指導工作。首先,高校輔導員應發揮貼近學生、了解學生、服務學生的職業優勢,通過問卷調查、談心談話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擇業觀、就業意向、專業特長、心理狀況等信息,形成大學生就業數據資源庫。其次,要深入了解最新的就業形勢與政策,充分了解企業招聘需求、招聘偏好、發展潛力及實際條件等,建立企業及職業崗位資源庫,通過專業教師、校友、企業導師等人脈資源優勢為學生爭取優勢的就業機會。最后,將兩者的需求進行匹配分析與歸納,幫助學生與企業精準對接。
2.構建就業資源數據庫,利用信息交流平臺提高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精準度。
“互聯網 + ”視域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可以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相關的平臺,實現對就業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5]。首先,高校輔導員應對學生開展全面統計和匯總,構建并不斷完善和更新畢業大學生就業資源數據庫。確保就業信息資源數據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發揮就業資源數據庫對就業工作的指導作用;此外還要通過逐年積累,建設并定期維護企業、校友、家長等資源數據庫。其次,使用數據挖掘技術和新型數據提取模式,高效使用和管理信息資源庫,分析學生、企業供需雙方的需求趨勢。最后,為各方資源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校友資源為幫助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門路,通過學生家長創辦的企業或所在的公司為學生推薦就業,實現企業、學校、畢業生的多方共贏。通過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就業信息推送,提高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的精準性。
3. 搭建全過程指導工作體系
高校輔導員開展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時,不應該只重視畢業生就業指導這一環節,應該搭建一個從入學到畢業、從大一到大四、從課堂到課外的縱向發展、橫向聯動、多維度、多層次的工作體系,使就業創業工作滲透到育人的全過程。例如,從入學到畢業,針對大一到大四不同階段的特點,分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創新創業指導、就業創業指導;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相關競賽、講座、網絡課程學習、模擬就業演練、企業走訪等形式,編織一個縱橫交叉、相互交融的工作體系,將學生日常與就業相關的活動與表現記錄到就業資源數據庫中,形成一個全程跟蹤的數據庫,實現輔導員就業創業工作的過程指導。另外,還要打造特色項目、品牌工作,使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實現年級與年級中間的銜接,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延續和積累,形成工作案例。
“互聯網+”時代促使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環境以及高校創業指導工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輔導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迎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只有因時而變,因時而新,才能滿足高校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就業創業需求,才能掌握就業創業工作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陳二厚.促進互聯網共享共治,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N].人民日報,2014-11-21(001).
[2]刁瑩,徐寶貴.95后本科畢業生擇業價值觀的分析和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156-160.
[3]殷鶯.“互聯網+”時代學生就業指導創新與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6(S1):123-124.
[4]郭紅禹.“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1):73-76.
[5]張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創新[J].蚌埠學院學報,2018,7(03):89-92.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