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提琴是屬于西洋樂器的一種,而中國民族風格的中國小提琴音樂作品則堪稱西方樂器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機交融協作之后的特殊藝術產物。很多中國本土音樂家的小提琴作品中就體現出了對民族文化的高度借鑒與融合,使小提琴這種西洋樂器也能夠在演奏中較為完美地表現出傳統文化及民族風情。有的小提琴音樂作品雖然沒有直接從民族傳統音樂作品中取材,但也融合了某些地域、民族及年代的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特色。本文對小提琴作品的民族風格的內涵及由來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發展民族化的小提琴創作及演繹藝術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提琴;民族;中國傳統音樂
【中圖分類號】J648.2 【文獻標識碼】A
第一首中國民族風的小提琴作品是創作于1920年的《行路難》,此后,我國作曲家將小提琴本身的演奏特征與中式音樂創作風格結合,創作出很多優秀的具有中國各個民族風格的小提琴曲目,也使小提琴的演繹形式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同時也為中國傳統音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小提琴作品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技法及特色借鑒
(一)借鑒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音效及技巧
中國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也涉及到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很多都有著自己的樂器體系,且音色及演奏技法多種多樣,這也為小提琴藝術的本土化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借鑒素材。一直以來,我國音樂家在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音樂作品時,模仿了大量民族樂器的音效及技法,比如手鼓的打擊感、古琴彈奏時的段落感、馬頭琴及二胡等弦樂的顫音等[1]。這些音效及演奏技巧的借鑒也豐富了小提琴作品本身的表現力,給聽眾帶來全新的感受。
(二)借鑒中國民族音樂中的風格特色
很多中國本土音樂家的小提琴作品中就體現出了對民族文化的高度借鑒與融合,使小提琴這種西洋樂器也能夠在演奏中較為完美地表現出傳統文化及民族風情。比如部分音樂作品本身就是對一些傳統民族音樂的改編或者直接取材一些選段。諸如《天山組曲》《高山組曲》《嘎達梅林》和《侗鄉情》等民族音樂作品都有小提琴的演奏版,再比如《新疆狂想曲》就大量使用了新疆維吾爾族傳統民歌的調式、旋律及節奏類型等,從而使小提琴演奏也能夠傳遞出濃郁的民族風情。此外,近年來有部分音樂家還嘗試使用小提琴來改編演奏一些原本由竹笛、二胡演奏的中國傳統音樂,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近現代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小提琴作品民族化的歷程
小提琴是西方音樂藝術的代表樂器之一。早在17世紀末,小提琴這種樂器就已經通過法國傳教士進入中國,但在此之后小提琴一直都被用來在宮廷里演繹西洋音樂。在20世紀20世紀初,小提琴演奏藝術就開始了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融合的歷程。中國近現代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在使用小提琴來演繹中國民族風情、傳統題材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諸如聶耳、劉天華、冼星海等近代知名音樂家都創作或者改編出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音樂。此外,國外音樂家對于小提琴創作演奏中實現中西文化交融這方面的實踐也深感興趣,比如奧地利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克萊斯勒創作的《中國花鼓》,這部作品也融合了小提琴演奏技法與中國民俗音樂的精髓。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大量近現代優秀音樂家學成回國,大量優秀的小提琴原創曲目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涌現。比如冼星海的《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馬思聰的《綏遠組曲》等,都在演奏技法、旋律風格等方面體現出了顯著的中國本土音樂特色。新中國成立后,小提琴藝術創作更是百花齊放,在此期間誕生了陳剛的《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茅沅的《新春樂》等。尤其是陳剛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于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旋律與多種小提琴演奏技巧,也成為世界多個知名音樂會的常備曲目。
在用小提琴改編演繹中國傳統古典音樂方面,馬思聰、呂思清、俞麗拿等小提琴演奏家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尤其是在對民族樂器的風格與音效如何通過小提琴來進行還原演繹這方面,小提琴演奏名家們都有自己的心得與成就[2]。
三、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看中國音樂的民族特征
(一)在哲學上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樸實、和諧和統一的世界觀、宇宙觀與生命觀。由于中國在漫長的社會時期中都處于農耕時期,因此,也傾向于把天、地、人都看作是一個和諧互通的整體。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提出,宇宙萬物、人類社會各安其位,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其最好的狀態就是保持和諧穩定。和諧也就意味著保持中正,行不偏不倚的正道,并視抗爭、對立為不吉祥。這樣的文化思想也反映在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中,一首歌曲往往只貫穿一個主線,其情感、情緒的抒發也是比較含蓄的,其音樂作品重在傳達一種內斂的智慧、安寧感與秩序感,以及對人倫情感的贊美[3]。不像西方音樂作品有兩個乃至多個主題共同并存甚至相互沖突抗爭,且情緒情感表達也更為直接熱烈。
(二)在審美上追求意境,不同于西方音樂嚴謹的結構形式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對“意境”的追求。中國審美思想更加側重事物的內涵意境而非外觀形象,在藝術創作及演繹方面講究“傳神”,甚至可以形不似而神似。比如中國山水畫作品就時常使用避實就虛、大片留白及順延的創作手法來表達出一種抽象的意境和朦朧的美感,而不太要求筆觸的精致細膩。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也是注重對思想境界的表達,有“得意忘形”“虛實相生”之說。由于中國人對于情感、情緒表達方面的含蓄,傳統音樂創作也不會體現出較為直接而激烈的情緒,只是將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娓娓道來。在其創作結構上也沒有過于固定的模式,呈現出高度的自由性。
西方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則一是對于形式的工整、氣勢的鋪排極為講究,音樂創作及演奏方面都有很多比較細致的必須遵循的范式,呈現出高度的規律性;二是對于音樂主題往往也描繪彰顯得更加直接,一開場就直奔主題,不同的樂章各自突出地表達不同的主題。結尾部分再將主題進行強調和升華;三是對情感、情緒的抒發更為直接而明確,聽者很容易領會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心境,并且深受其感染。
四、中國小提琴音樂的演奏要點
(一)從總體上把握和認識中國民族風格
要想將小提琴用來完美演繹中國傳統民族風格音樂,首先需要對中國民族文化、音樂作品的意境及內涵都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運用正確的技法來處理好演奏中的所有細節。但當前大部分專業及業余的小提琴教學機構往往注重采用西方教學法,對于技法的發揮方面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這也不利于本土小提琴學習者、演奏者對民族音樂演繹的學習和實踐。因此,小提琴學習者及表演者要想使用小提琴來較為完美地演繹中國傳統風格的樂曲,首先需要對傳統音樂進行反復地聆聽體會與琢磨,做到對每一句、每一段中所涉及到的技法以及所蘊含的意境情感都了如指掌,再結合小提琴本身的演奏特點嘗試進行演繹和改編,最終達到理想的效果[4]。當前,小提琴專業及業余的各類培訓機構也應對中國本土的音樂藝術的教育與普及提高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使用一些中國樂曲和教授更多的專門用于演奏中國樂曲的演繹理念、演奏手法,這樣也是對中國優秀音樂藝術的弘揚,也有助于令小提琴學習者自身構建更加完整的藝術認知體系與能力體系,從而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敏感性與表達力。
(二)從民族樂器中獲取民族風格知識
如前文所述,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音效及技法是極為豐富的。如果使用小提琴演繹各類民族風格的中國音樂作品時,能夠盡可能地將這些音效、技法還原出來,則必然能夠提升演奏的技術性、藝術性,給聽眾帶來更高的美感與享受,并使人領略到傳統音樂藝術帶來的更多驚喜。而這些技法也離不開演奏者的長期摸索以及專門的音樂教學機構的研發。雖然當前已經有大量使用小提琴演繹的中國民族風格樂曲中體現出了對民族樂器音效技法的模擬借鑒,但仍然還存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需要音樂界人士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方向下進行不斷的努力探索。
五、結語
小提琴作品中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借鑒與演繹是中西文化有機融合大方向之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歷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化一方面是在音樂創作及演繹技法中體現出更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也是對創作范式、演繹技法方面的不斷探索。小提琴民族化并非寥寥數年即可完成的歷程,而是需要幾代音樂人持續不斷的努力。有一句話叫“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小提琴民族化的歷程也是中國文化不斷散發自身的光輝并走上世界藝術殿堂的歷程,是促進中西方文化有機融合、平等對話的必要歷程。無論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小提琴音樂創作及演奏專家,還是小提琴藝術的初學者,都應該提高對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視程度,并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寶智.演奏好中國小提琴曲所需的補充技術訓練[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4):13-19.
[2]蔡蘊蘋.芻議中國小提琴音樂的民族化[J].音樂時空,2012(A08):94.
[3]胡斌.中國小提琴"民族化"發展的兩種模式[J].音樂研究,2006(3):106-111.
[4]張慧敏.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2):156-161.
作者簡介:任書葦(1991-),女,四川省蓬溪縣人,碩士,成都師范學院青年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西洋弦樂(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