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易
摘要:音樂教育批評是音樂、教育、批評三者合一的交叉概念,目前缺少相關的學理性研究,音樂教育批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文化性,批評者、批評對象和批評載體三者之間都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通過對其關系的梳理,建構一種融合、均衡的音樂教育批評環境。
關鍵詞:音樂教育批評? ?音樂教育? ?音樂批評? ?教育批評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09-04
音樂批評和教育批評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突出且重要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音樂批評(Music Criticism)“是以文化學、哲學、美學、社會學、歷史學、工藝形態學等單純或綜合性理論的眼光,來審視音樂的現實事項與歷史事項的,張揚主體意識的一種理性思辨活動①。”教育批評(Education Criticism)“是指現代社會中日漸興盛起來的,以對教育的不滿、議論、閑話、指責、批判等為表現形式和特征的一種教育現象或社會現象②。”音樂教育批評(Music Education Criticism)在國內的音樂專業書籍和中國知網上并沒發現有學理性的解釋資料。音樂教育批評是否存在?和音樂批評、教育批評有沒有聯系?學理上如何定義?研究方法是什么?本文從音樂、教育、批評等多視閾角度對音樂教育批評作出闡釋,并對音樂教育批評的屬性、結構和功能提出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
一、中國音樂教育有沒有“批評”
音樂教育批評是對音樂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關切和批評,是時代給予我們的教育資源。作為不容忽視的社會性實踐活動,音樂教育批評應該是對音樂教育的得失、優劣、利弊的評價和分析。但是,一些批評者并沒有正確地把握音樂教育批評的價值取向,造成音樂教育環境渾濁,從而導致音樂教育批評不夠客觀公正。
音樂教育批評沒有成為體系式、系統式的理論研究,在社會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音樂教育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然而要從學理上深入淺出的解釋音樂教育批評的概念,卻顯得十分模糊和單薄。一方面,我們要領會音樂教育批評的復雜性,對音樂教育保持開闊的視角;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恰當的分析音樂教育批評,使音樂教育批評活動在健康的軌道上發展。
音樂教育批評可以從教師的視角、學生的視角、家長的視角和社會的視角進行批評;也可以從教學的視角、學習的視角進行批評;還可以從專業音樂教育的視角、普通音樂教育的視角、家庭音樂教育視角、社會音樂教育的視角進行批評。
二、音樂教育批評的概念
何謂“批評”?何謂“音樂教育批評”?“音樂”“教育”“批評”是三個不同的概念,“音樂教育”“音樂批評”“教育批評”是有既定的學理概念的,對于音樂教育批評,首先要明確其學理概念。
(一)音樂批評視閾下的音樂教育批評
從音樂批評的視閾下討論音樂教育批評。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音樂批評”,然后引申出“音樂教育批評”,這樣才能表現出恰當的基本涵義。音樂教育應該包含音樂教育批評。音樂教育是核心,批評是修飾和限定。
一是音樂教育現象中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內容,要把不確定的內容形成確定的內容;二是從自我態度出發,判斷音樂教育現象中存在的各類概念和行為,并給予肯定或否定。因此,音樂教育批評是音樂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二)教育批評視閾下的音樂教育批評
從教育的視閾下討論音樂教育批評。為了要區別其他形態的批評,音樂教育批評要突出“教育”屬性。只有通過教育來研究音樂教育批評,才能使批評更具有權威性。
音樂教育批評有三層含義:第一,音樂教育之前的批評,是音樂教育批評者對優良教育愿景的批評。這樣的音樂教育批評者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層次,他們對自身環境中的現實音樂教育提出不滿,可以促進教育向前發展;第二,音樂教育進行時的批評與音樂教育范圍有關聯的主體之間的批評,如教師與學生之間行為問題的判斷。如此產生于音樂教育進行時的音樂教育批評,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和體驗音樂教育。因此,音樂教育批評體現出最直接、真實、具體的特點;第三,音樂教育之后的批評,是音樂教育批評者對所產生的教育問題提出意見和反思,最后找出解決音樂教育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三)音樂教育批評的自我理解
音樂教育批評屬于音樂教育理論的范疇。音樂教育批評是一種理論研究活動,因此,批評者要從理性要求出發研究音樂教育批評,掌握其揭示客觀真理的方式。由于音樂教育批評主體是人,是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所以是一種特殊的理論研究活動。
1.音樂教育批評的屬性
音樂教育問題和音樂教育現象應該以理性的目光來判斷、分析,其目的是改善音樂教育環境和社會教育環境。音樂教育批評活動具有明顯的表現性、揭露性、反思性和建設性。
表現性。音樂教育批評的表現性,是對音樂教育的話題或文章評論的論證,反映出音樂教育的現實情況,以捍衛真理為音樂教育批評者的動機。批評是一種表現形式,音樂教育的真相需要音樂教育批評反應,有益于音樂教育發展的真實性。真相是否對社會和音樂教育發展有利是音樂教育批評要考慮的主要問題,同樣,也不能進行虛假的評論。對這兩種情況,音樂教育批評者不能依照自身的主觀態度判斷真理。
揭露性。音樂教育批評的揭露性,表現在揭露音樂教育方面的問題,可以是顯性問題、也可以是隱性問題,以此進行輿論監督并促進發展。結果就是合理的音樂教育批評必然能揭露出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體現教育價值觀深刻的思維和解決問題。近年來揭露性報道泛化的現象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后果。第一,很多音樂教育批評者“揭露”的內容越來越零碎、散亂,只為了“揭露”而“揭露”,造成被音樂教育者對批評真實性的質疑,甚至帶來爭論。第二,揭露性報道泛濫造成虛假報道越來越多,從而使被音樂教育者對事實真相產生質疑,嚴重削弱了事實的客觀性和公信力。
反思性。音樂教育批評的反思性,表現在回顧和分析自己教育活動的理念、方法、行為,并進行理性的判斷和學習的過程。反思是發現、搜集、驗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眾對音樂教育問題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很可能從一位普通的傾聽者轉為一位具有見解的音樂教育批評者。
建設性。音樂教育批評是種建設性的探索,不只側重是非判斷。所謂音樂教育批評的建設性,就是批評者在思考如何改善和維護問題的同時,指出利弊。因此音樂教育批評應該尊崇真、善、美的標準底線。
2.音樂教育批評的特殊性
音樂教育批評是一種專業性活動,需要有一定的音樂基礎,最好是音樂教師,或者專業音樂工作者,但并非絕對,所以,音樂教育批評有著特殊的專業性、多取向性和隨意性。
專業性。音樂教育批評區別于其他形態的批評,批評者需要具有一定音樂背景,但批評者的音樂專業水準很難用統一的指標進行約束,因此音樂教育批評存在很多的漏洞,并極其容易陷入非理性狀態。音樂教育批評接近音樂批評的概念,兼具了音樂批評和教育批評兩個維度,這也決定了它與文學批評、藝術批評、政治批評的不同,音樂教育批評的專業性是體現在對批評的參與者和批評接觸對象的。
多取向性。音樂教育批評者存在不同的視角,一般表現在事物視角、道德視角以及審美視角上的差異。批評本身不單純是反面的批評,積極、優質的正面評價也是批評的一面,還可以客觀、中立性的進行批評。批評本身就是一種具有主觀性的活動,再加上音樂教育批評的專業性,個人見解尤為突出,偶爾缺少對客觀性和全面性的整體控制。音樂教育批評的活動由于批評者的經驗、素養以及對教育的理念不同也會不同。令人擔憂的是,音樂教育批評是否能夠反映音樂教育的需求。
隨意性。音樂教育批評具有隨意性,主要是因為范圍的廣泛。對音樂批評環境無法把控,一些音樂教育批評的理解不深刻、偏離專業性、不夠系統,被人隨意討論,隨時隨地隨人的進行批評,更多地成為了指責性、諷刺性的批評,甚至制造許多“音樂教育事件”。在信息化的今天,音樂教育批評的隨意性,不論是脫離實踐的學究式,還是炒作性,都是對音樂教育批評缺乏深刻、系統的了解而造成的。當代音樂教育的現實不可脫離音樂教育批評;不可脫離滿足于音樂教育的需求。不需要玩術語、玩概念或者故弄玄虛。
三、音樂教育批評的結構
音樂教育批評具備三個要素:音樂教育批評者、音樂教育批評對象、音樂教育批評的載體。音樂教育批評者即主體;音樂教育批評對象即客體;主體評價客體的外顯的表現形式是音樂教育批評的載體,比如語言或文章等。
(一)音樂教育批評的主體
音樂教育批評的主體是指參與評論音樂教育的各界人士。復合型的社會角色,將音樂教育批評主體劃分為職業身份和文化身份,將音樂教育批評主體劃分為內外兩個部分:
內部音樂教育批評主體即音樂教育批評的直接接觸者,這種音樂批評群體是因為他們有相同的領域和背景,比如學生、家長、音樂教師、音樂教育理論者等。他們在音樂教育的基本問題上容易產生共鳴,例如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教師的素養、學校音樂的教學水平、音樂教育的環境等。因此,音樂教育批評的主體,要采用積極態度并且正確回應。
外部音樂教育批評主體也是音樂教育范圍之外的批評者,由社會各個層面的批評者構成,凡是有參與過音樂教育活動的都在這個范圍內。例如普通音樂受眾、媒體人、非音樂教育領域的領導者等。因為環境差異、文化差異、認知差異和修養的差異,導致他們與內部音樂教育批評主體有著明顯區別,對音樂教育的感知和認知也有所不同。在數字化媒體發展迅速的當下,不同的外部音樂教育批評主體看待相同的音樂教育現象會有不同的角度,例如普通受眾會將音樂教育批評作為話題,新聞工作者會作為事件。他們多數沒有辦法深層次的表達或評判,并且很少去考慮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音樂教育批評的客體
音樂教育批評的客體,是在音樂教育批評主體判斷下,具有爭議的音樂教育對象,包括音樂教育者和音樂教育現象。在這種狀態下,存在不同的音樂教育批評客體,也存在不同的批評對象。
內部音樂教育批評客體對音樂教育環境、音樂教育行為、音樂教育資源、音樂教育壓力等問題進行較多的關注和批評,更多地體現音樂教育本體的內容。例如音樂教師同行之間的批評;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管理手段提出評價;家長對音樂學習的環境提出批評建議;教師對家長的音樂教育觀念提出指導等。這些批評都是內部音樂教育批評主體存在的“自我反省”的特殊性批評,例如音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并優化;音樂教師在對學生和家長的指導后,對自己的教學態度進行反思等。由音樂教育專業背景決定了形成這種特殊的批評方式,內部音樂教育批評與音樂教育的密切聯系。
外部音樂教育批評客體,在社會關注的背景下,對音樂教育事件或問題進行再批評或后批評。例如以發生的、公開的音樂教育事件——音樂教育的突出貢獻、培養的學生獲得國際音樂大獎等。外部音樂教育批評客體常規性的進行音樂教育批評,多表現對已有音樂教育結論進一步定義,并重新給予其結論。在專業的音樂教育知識背景和理論水平情況下,對真正符合音樂教育批評的標準產生了誤解。在一定范圍內,外部音樂教育批評客體作為一支龐大的隊伍對音樂教育批評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推動作用。
四、結語
音樂教育批評的學理性研究,與當下繁榮的音樂教育景象相比,可能還不夠上升到學科的層次。同時,受到眾多理論水平的限制,作為一種有關教育、文化、社會的精神實踐,理想的音樂教育批評主體應該具有一定的音樂教育文化知識及批評素養。對于任何音樂教育研究活動而言,最終的目的其實并非“批評”,而是超越“批評”達到的“建構”。作為探究音樂教育問題的每一位批評者,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規定了他以建構音樂教育發展和音樂理論建設作為其行動的目標和歸宿③。唯有如此,才算真正意義上扮演了一位合格的“音樂教育批評者”的角色。
注釋:
①明言:《音樂批評》,《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②劉生全:《教育批評與教育創新》,《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③劉生全:《論教育批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
參考文獻:
[1]張珊.論教育批評[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2]張宇輝.論音樂批評學的學科建設[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03).
[3]明言.音樂批評[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02).
[4]曾遂今.論音樂批評的科學性[J].音樂傳播,2015,(01).
[5]田可文.音樂評論的對象及其相關問題[J].歌海,2016,(03).
[6]劉生全.論教育批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7]劉生全.教育批評與教育創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