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的識字能力、說話能力以及語言理解能力等的發展需要有閱讀的支持。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閱讀教學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重視強化學生人文內涵。閱讀教學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等具有重要意義,且在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閱讀教學也存在不足,導致其教學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還有進步空間。故此,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意義、現狀以及提高其教學效率的措施。
關鍵詞: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閱讀是語文教學最為基礎的部分,也是其核心部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其語文學習能力,尤其是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需要承擔自身的責任,探索先進、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質量和效率,使其在小學階段積累豐富的知識,提升其文學素養以及審美素養,為其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國正在實行的新課改,強調學生學習知識時的創造性和探索性,而語文閱讀教學也就不再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而不是以教師的理解和講解來替代學生的感受。在這樣的理念中,可以將其總結為“自主閱讀”。自主閱讀強調閱讀本身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學生成長、生活、學習以及發展的必要因素,更是學生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與人需要睡覺、吃飯一樣[1]。
新課標中指出: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能力,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閱讀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使學生學會使用多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并且形成良好的語感。同時,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在高尚情操的熏陶下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采取多樣化方法開展閱讀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目前,小學閱讀教學發展不是很好,影響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從而影響了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閱讀教學現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閱讀興趣不足
有的學生不喜歡讀書,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書,都不喜歡;有的學生閱讀比較馬虎,也很少摘抄筆記;有的學生在課堂教學時很少閱讀。出現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任務重,導致學生不喜歡閱讀。
(二)閱讀內容比較單一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大多數喜歡閱讀故事書,很少閱讀其他方面的書籍。這樣雖然也是閱讀,但是閱讀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豐富學生知識體系[2]。此外,閱讀量不足主要是由于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書較少,導致學生很難進行大量閱讀。
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幾點措施
(一)利用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教學藝術不在于向學生傳授多少知識,而是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勵和鼓舞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永不枯竭的動力,是學習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掌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了解學生閱讀教學中的思維活動特點和重點,通過多途徑、多手段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新穎、真實、有趣的閱讀教學,營造和諧、愉快、輕松的氛圍,使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對話,從而激發其閱讀興趣,強化其情感體驗。
教師設計情境的方式比較多,在選擇具體的情境形式時,可以考慮教學內容、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選擇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境模式。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使其自主進入情境中,而不是游離在情境之外。只有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學生興趣愛好等條件相符,才能保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二)做好閱讀引導工作,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陪伴學生一生,影響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和效果。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快速提取和掌握閱讀內容中的信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初始階段,也是關鍵階段,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指導學生科學合理的方法,使其能夠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將教室變成學生的閱覽室,為其提供豐富且充滿趣味性的閱讀資料,為全班學生共同閱讀創造條件,使學生專注于閱讀。在閱讀期間,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增加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保持學生閱讀積極性。同時,在學生閱讀期間,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實際閱讀情況適當引導,并且指導學生手、口、腦并用,使其養成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的習慣。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確保學生每天都能夠抽出一定的時間完成閱讀,使其在享受閱讀樂趣、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自主堅持閱讀,逐漸養成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不能著急,并且要正確引導學生,避免學生急于求成,教師要盡量多地幫助學生,使其在閱讀中逐漸形成習慣。
(三)突出學生主體性,培養其自主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活動中的主體,而教師需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其自我學習意識和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找到一個科學的切入點,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分析閱讀內容的主旨、寫作手法以及推理作者的寫作意圖等,這樣就在閱讀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培養并且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突出學生自主性的閱讀教學中,不僅體現出學生的地位,還有效發揮出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作用,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快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并且能夠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因此,為保證學生的發展和順利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重視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四)利用朗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傳統形式的閱讀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在教學前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問題,很少自己思考閱讀內容,導致學生始終被動學習,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影響其閱讀能力的形成。而新課標中提出:語文閱讀教學應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也就是使用教材,而不是教師“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應轉化為初步閱讀課文,感知和體驗課文;精讀課文,學習其中的重點段落;品讀課文,從課文中走出來,拓寬視野。由此可以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精髓,是閱讀教學的生命。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課文的韻味和感情,在閱讀中體會到我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或是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以此來代替單一的教師講解,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最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五)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1.設計體驗式閱讀教學
體驗式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還能夠體現學生主體性,體現教學的親歷性,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優化,重點在于增加學生學習感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將體驗式教學方法運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提升學生閱讀素養。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獲得美的體驗。
教師在傳統的教學中,通常采取強硬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導致學生反感閱讀教學,影響其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且發展較快,對于新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加之教師的正確引導,則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人文氣息[3]。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情感對比的方式,強化學生閱讀體驗。有效進行情感對比,有利于激發學生情感體驗,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對情感的描寫比較細膩,因此可以總結課文情感類型,而后開展情感對比形式的閱讀教學。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差異,從中獲取知識和經驗。
2.設計多媒體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使用語言描繪情境,并將其與圖畫、視頻等教學資源結合,可以使學生的感受更加形象,使其快速進入情境中。現階段,多媒體技術得以快速發展,并且被廣泛應用在教學活動中,且實際應用效果較好。故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多媒體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具有真實感的閱讀環境,使其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閱讀內容、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以及分析作者的觀點等,便于學生了解閱讀內容,提高其閱讀質量,為教師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奠定基礎。此外,運用多媒體技術組織閱讀教學,能夠升華閱讀內容的核心思想,激發學生情感,保證教學質量。可見,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有積極意義,值得教師積極使用。
3.設計問題式閱讀教學
教師在使用問題開展閱讀教學時,要掌握多種不同形式的提問方法,并且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有技巧地落實提問教學,才能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目的。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閱讀教學質量以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閱讀課文并提出問題,而后自主研究課文,分析問題,總結答案。此外,教師在使用問題式閱讀教學時,還可以將其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合作中分析并解決問題。但在使用問題式閱讀教學方法時,需要教師注意問題的難度,如果難度太大則會影響學生學習信心,如果太過簡單又會影響學生積極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式閱讀教學活動時,需要保證問題的合理性,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閱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發展和成長需求、新課標要求等角度探索閱讀教學方法,創新并深化閱讀教學,并且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營造適宜的閱讀環境,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譚李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6):155.
[2]宋國倩.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下的閱讀教學改革[J].學周刊,2019(18):119.
[3]劉克祎.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