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經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小學這個特殊的階段需要積極地接受學科素養的培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需要教師給予高度的關注。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積極地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本文將重點分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方案,通過明確小學科學對于學生的影響,了解開展科學素養培養活動時的正確途徑,確定合理的方案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穩步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素養;有效培養;途徑
目前,國家的素質教育工作進展備受矚目,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相關的理念已經植根于人們的思想中,在新的時期應該對其給予新的關注。在小學階段,學生接受的學科教育具有針對性,開展的教學活動對其未來的發展影響較大,因此教師應該格外地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情況,采取科學的對策加以干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教師牢牢把握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樹立起教育核心思維,找尋小學科學教學及素質教育的融合點,使得科學素養的培養工作可以更加順暢地開展[1]。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動手實踐中,通過動手和動腦的過程,確保學生可以積極地強化自身的科學實踐探究能力,使得學生的學科素養可以逐步地形成,由此獲取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素養的基本概述
所謂的科學素養,重點是指的借助于教育的形式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科學知識、概念及理論等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在詳細的解讀理論知識之后,掌握解決相關問題的基本技能,同時表現出基本的素質素養。科學素養就是時代發展的重要產物,內容跟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不斷地更新,彰顯出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反映出時代的變化特征,體現出延續性和科學性等基本的特點。科學素養主要是由多種要素共同組合而成,其中較為關鍵的就是科學精神,同時還包含著科學態度以及科學的價值觀等,這些基本的內容都是學生需要學習的信息,需要在學習實踐中接受教師的正確引導。除了上述提及的基本內容外,還有科學方法、能力及行為習慣等不同的方面,都需要學生熟悉并掌握。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途徑
小學科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較大的影響,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學生具備了良好的科學素養,能夠促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以建立并得到有效的推動,使他們在面對相關的問題時,可以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解決問題,積極地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科學素養的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任務,這需要歷經較長的時間,需要通過教師的逐步引導來使學生的科學素養穩步提升。
(一)督促學生善于觀察
觀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屬于科學研究最為重要的途徑,很多科學成果都是經過相當仔細的觀察才獲取到更為真實的結論。比如牛頓總結的萬有引力定論,就是通過觀察蘋果掉下來的現象得到啟發,以此讓這樣的定論得以在大眾視野中出現。可見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較大的幫助。對于小學生來說,養成觀察的好習慣,能夠促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學習實踐,對于他們觀察生活的意識和觀察大自然的意識提升有著正面的影響。
戶外的自然環境是鍛煉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場所,教師可以積極地突破傳統的課堂束縛,帶領學生去觀察校園中的多種植物,不管是樹木還是花草,都能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對植物世界擁有一定的了解,由此可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2]。通過讓學生觀察大樹和小草,讓學生掌握植物的共同特征,依照學生的觀察情況開展教學,我們所獲取的教學成果將會事半功倍。、
同時,教材教具的使用也非常重要。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提前準備好與所學課文知識相關的可以用到的教具,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參與到觀察實踐中,由此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也讓他們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積極開展探究實踐活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能夠讓自身的學習熱情更加飽滿,同時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使其科學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積極的實踐能夠讓學生彰顯出主觀意識,同時又能充分地體現出他們的主觀能動力。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這就是實踐活動開展的意義,教師應該積極地重視學生的實踐情況,抓住適當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保證他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付諸具體的實踐中。學生在參與探究活動的時候能夠體會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獲取滿足感,從而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以更為主動的姿態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
要使得探究實踐活動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組織時機、探究內容以及進度掌控等。教師要精心地組織探究活動,抓住與內容相關的時機,鼓勵學生積極地猜測、推導,同時又能勇敢地提出質疑。為了更好地尊重學生的選擇,活動可以準備多種材料以及多種探究實驗方式,以此滿足學生不同的合理選擇。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依照自身的想法去選擇不同的實驗方式,從而會產生多種實驗結果。此時,教師要抓住機會完成對他們的科學引導,使得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相關的實踐活動中,根據相應的規劃,保證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整個過程中,學生參與了動手、動腦等操作,對于他們學科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質疑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也關系到學科素養的提高,因此需要積極地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很多的科學成果都是在提出相關的疑問之后經過總結和探索獲取到結論,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質疑精神的鼓勵[3]。
質疑就是創新的重要起點,很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在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后,通過創新性思維的引導來獲取了科學的結論,經過不斷地總結,使得相應的研究成果更加合理。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出質疑的空間,打破他們對提出問題的恐懼感,排除一些心理上的疑惑,鼓勵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教師應該正視學生提出的問題,積極地對其進行引導,使其可以彰顯出基本的質疑精神。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異想天開的問題,教師不能給予排斥的態度,而要正確地對待學生的想法,只有他們敢問,才能證明他們真正地思考過,這對于強化教學的成果具有較大的幫助。
在學習到與日常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課本內容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主動性都顯著提高。有些學生會借機聯系生活進行詢問,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也可以讓學生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結合具體的動手操作過程,不斷地總結相應的經驗,以實際行動去探究最真實的答案。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因為實驗操作能力和水平的差異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實驗結果,面對差異學生心里會產生較大的疑惑,并就此向教師提出相關疑問。疑問的提出過程就是檢驗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天性和質疑,肯定他們用心學習的成果,雖然他們提出的部分疑問不足以為奇,但是也應該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讓學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尊重,同時又能付出實際行動去探討問題的答案。
(四)強化主體參與意識
隨著新課改要求的提出,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可以彰顯出主體價值,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學生就是參與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真正地為學生發揮出引領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機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保證學生可以彰顯主體地位,積極地在學習中凸顯出主體價值,以更為飽滿的姿態參與到學習實踐活動中。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討論,當這個問題提出來時,學生會對其展開激烈的討論,使得該問題存在較多的爭議,不同的學生思考層面和內容都會有一定的差別,相應地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答案都是學生思考的結果,教師應該對其給予肯定,讓學生積極地通過實踐去驗證,判斷自己的猜測是否合理。通過具體的實踐,學生能夠實際驗證自己的思路是否準確,方法是否妥當等,并最終發現實驗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主要的參與者,教師僅僅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鋪路,使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去驗證結論,有助于強化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面對爭議,學生表現出較為活躍的姿態,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有著較大的幫助。
比如在學習“混合身邊的物質”一課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發言,同時適當地提出疑問,詢問大家是否了解小蘇打和醋相互結合之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之后在開展相應的教學實踐時并不直接揭示答案,而是讓學生去積極地討論。整個過程能夠為學生預留出猜想的空間,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地主動思考[4]。
三、結語
對于小學科學課程來說,科學素養的培養意義重大,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給予高度的關注,并將實際行動付諸具體的實踐中,以此提升基本的科學素養教育意識。希望通過本文的概述,可以為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參考,從而更好地強化教學的成果,確保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石小云.STEM教學理念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應用與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63.
[2]呂琦,代建軍.新加坡科學教育中的CER科學論證框架研究~1——以新加坡中學化學學科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9(15):72.
[3]曹克交,樊霞.城鄉小學科學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以重慶市北碚區為例[J].科教文匯,2019(18):132.
[4]范增.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專業職前課程設置優化[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