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關鍵詞:國有企業 ? 混合所有制改革 ?主要問題
在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后,國有企業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但是國有企業活力與重點領域控制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深化改革成為了國有企業長遠發展必須突破的環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指明了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方向,意味著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新時期的主旋律。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這為接下來的改革打下了工作基本思想。所以,對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路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有經濟布局合理性不足
國有經濟布局在宏觀經濟分布層面下仍舊過寬,尤其是在一般性競爭領域當中,諸多國有企業當中,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占比不高。國有經濟原本應該在民生保障領域和公益性行業中起到更大作用,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位現象。針對超前性、戰略性產業,國有經濟還無法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國有企業在微觀經濟構成層面,其資本水平不高,且資金流動性較差。主要是因為受體制影響,非公有制資本還不能順利進入更多領域,同時,國有股“一股獨大”現象在已經實現股權多元化企業當中相對明顯,一般非公有制資本沒有太高話語權,無法切實保證小股東利益,使得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良性互動受到影響。
(二)缺乏產權保護措施
提升國有企業長期經營效率的前提就是明確產權。通過自由流動,產權優化股權和資本,讓資產持續增值。我國主要是多元產權主體相整合,共同存在于社會經濟體系中。經濟形態的不同,內部產權保護制度也具有極大差別,國有企業產權比較完善,但民營企業產權有著較高不確定性,其產權保護不能到達國有企業的戰略高度。所以民營企業對參股國有企業后可以持多少股份而擔憂,對重大決策的話語權不高,將對國有企業形成極強的依附性。
(三)資產定價模式有待完善
資產評估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成功起決定性作用。如果不具備完善的國有資產交易評估機制、合理的市場定價、公開的資產信息以及公平的交易流程,將使得國有資產價格存在漏評與低評問題,最終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如果國有資產定價過低,就會出現資產折損問題,反之就會出現有價無市。對此,一定要靈活進行非公開市場定價,推進市場供求調節下的解題時價格改革,政府應減少越位干預市場。并且需要防止低價出讓國有企業股權、高價購進非國有企業資產進行參股的情況。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然成為了今后我國經濟散發新活力和盤活國有企業資產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此,為適應新時期發展趨勢,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推行行之有效的模式,對推進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營主體,具備全新的競爭優勢十分有利。
(一)貫徹落實混合所有制改革理念
經濟新常態下,國有企業除了面對著產能過剩和效率偏低等問題,并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出現了與實際不相符、盲目追求標準化和整體化的問題。對此,為了保障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就需要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根據國有企業實際情況,設置層次分明、目標準確的改革規劃。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確定不同時間段的改革任務,明確改革工作的進展方向,還可以促使國有企業循序漸進地實現升級轉型,從而過渡性地調整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因此必須堅定的落實分步進行、穩中求進的改革理念,以此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作用。
(二)以分類改革作為切入點和立足點
對國有企業施行分類這項基礎性工作是國有混改的重點所在,同時這也是對國有企業實施針對性政策來推進改革的基本前提。學習國際成功經驗,根據我國客觀國情,確定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不同國有企業所起到的作用及功能定位,從而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以此明確國有企業是否適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實行絕對控股還是相對控股,按照不同國有企業發展戰略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與模式,試點先行,循序漸進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不僅對解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的精確化考核問題與國有資本流向監管問題有利,還可以為今后深化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考核以及分類監管打下一定基礎。
(三)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
以往國有企業決策相對保守、理念相對落后、缺乏創新能力,關鍵原因是由于國有企業產權過于集中,并且國有股占比太高。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需要適度降低國有股重,鼓勵多元化的參股形式,促使非國有資本可以進入國有企業,從而達到重組產權配置,并在此基礎上,煥發國有企業發展經營生機。同時,為有效保證股東們的利益,可以采取頒布相應制度的形式,明確表明產權歸屬、股東權益以及董事會職能等各項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在提升國有企業股東們參與意識的同時,形成相互制約的分權環境,繼而很好的避免了國有企業重大決策中發生失誤或引起風險,有助于經濟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四)健全相應的政策與方案細節
受國有企業特殊的產權屬性和職能定位的影響,使得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并同非公有制企業改革相比,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更加繁雜,所以更應該審慎對待模式的選擇和細節的把握事項。比如是選擇并購重組模式還是公開上市模式,引進外資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還是非公有制資本,選擇哪種PPP模式更為合理……此外,不同企業實行不同政策,按照企業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模式與方案細節,精心設計從而實現改革目標。
總而言之,我國在歷經了四十多年的改革發展之后,經濟建設獲得了斐然成就,而國有企業在這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同樣不可小覷。顯而易見,這些問題是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是依靠改革方式就能解決的。對此,應采取開放的態度、有效的發展來解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當中出現的問題,促使國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賈可卿.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N].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5):80-88.
[2]彭睿,朱煒,程曉月.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策略探析[J].財務與會計,2019(16):30-33.
[3]王曙光,徐余江.混合所有制經濟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J].新視野,2016(3):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