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課內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及校外實踐教學內容項目是如何具體運行的論述,介紹了我院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這種教學體系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示范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元、可選擇的實踐活動,切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環節,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對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當下,思政課在實踐教學中廣泛采用的方式有兩種:虛擬實踐教學法和項目實踐教學法。這兩種實踐教學方法各有所長,經過學習和研究,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吸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化研究和思政課虛擬教學實踐研究成果的精髓,嘗試將這兩種思政實踐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了“課內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一、基本概念
1.虛擬實踐教學
虛擬實踐教學,是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之中,通過電腦數字化技術,把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制作成動畫、網頁、視頻等形式,讓教育主體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和參與學習過程的愿望。
在思政課中開展虛擬實踐教學可以有效彌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思政課虛擬實踐教學法具有獨立性和超現實性、具有開放性和交互性、資源的無限性和方式的多樣性等諸多優點。
2.項目化實踐教學
項目化實踐教學,是以具體的工程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的載體,在一個真實的工程環境下,學生通過完成特定項目的設計、施工安裝與調試等工作,實現對相應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同時也使學生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在完成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項目化實踐教學也使學生得到諸如團隊精神、敬業精神、質量意識、創新意識、獨立工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鍛煉。項目化實踐教學方法與高職教育的目標高度吻合。
在思政課中開展項目化實踐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思想的轉變,從而真正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3.虛擬項目化教學
思政課虛擬項目化教學,是指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一方面虛擬或模擬一般的項目運作方法,但是在真正的操作中又不會完全嚴格按照一般項目的運作方式運行,會給予學生比較大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充分的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這里的項目一般都是由思政課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編制的,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項目的選擇,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由教師及全體學生對項目內容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審、鑒定。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
新時代的思政教學要求教師要有供給側改革的思維,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引領性”的 “精準性”的、“有效性”的教育供給,要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調平衡和良性互動,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因此,在供給側思維的指導下,我們嘗試了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采用虛擬項目的方式,建立了新的教學體系。這種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分為課內、校內和校外三大部分內容。
1.課內實踐教學項目內容
(1)現實課堂
思政課教師在供給內容與供給形式上進行了改進,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將教材重點內容結合課后思考練習題,將所學的內容編制成具體的項目內容,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進行必要的學習和研究,能夠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例如,我們在上課前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版)這門課程分為五大模塊(模塊一總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及其精髓;模塊二毛澤東思想;模塊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模塊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模塊五寄語青年學子堅定 “四個自信”,放飛青春夢想),每一個模塊里都有幾個課內實踐項目可以供同學們選擇去完成。在模塊二毛澤東思想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誦讀毛澤東經典著作;我心中的毛澤東;模擬“毛澤東紀念館”講解員工作;背誦毛澤東詩詞等項目內容。學生可以單獨一人完成項目內容,也可以七八個人組成小組共同完成項目內容。學生在領到項目內容后,要模擬項目的運行模式,認真完成任務內容。項目內容完成后,可以在課堂上展示,由教師和學生共同來給項目評分。
(2)網絡課堂
為了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廣州本地及我院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中,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課程化,我們建立了一門紅色文化網絡資源課程。課程共設立4大模塊(紅色專題影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思政教育基地、體育文化、紅色文化文摘)。
紅色文化網絡資源課程,通過新媒體方式訪問網絡在線修學服務平臺,讓師生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開展課程學習,可以極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校內實踐教學內容
校內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是從提高利用供給資源的有效性出發,將過去由團委、學生處、學生社團等的活動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編制了校園實踐活動項目,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專題實踐活動”鏈。基本上能夠保證每個月都會有若干個不同的項目,供學生進行選擇完成,要求一學年各個小組要完成最少4個不同主題的項目。
例如,七月我們會舉辦:紅色電影周;黨史知識競賽;黨在我心中唱紅歌比賽;中國夢,我的夢演講比賽;奮斗吧,青年!詩朗誦等內容。十一月是我院活動最多的校園文化月,活動項目非常豐富,有禮儀風采大賽、臺球爭霸賽、籃球賽、羽毛球賽、足球賽、排球賽、武術比賽、越野賽、舞林大會、花式技巧輪比賽等。九月大一新生開學,體育文化宣講社團的同學們會協助思政課教師帶領新生參觀學院校史館、冠軍林和體育文化走廊,讓新生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感受冠軍文化的魅力。參觀校史館和冠軍林,是我院新生進入大學的重要一課。體育文化宣講社團學生會給新生們講述前輩們艱苦奮斗的建校史,以及“頑強拼搏、團結協作、超越自我、愛國奉獻”冠軍文化的歷史與傳承。學生在參加校內實踐活動中可以理解和升華教學內容,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從而將自己培養成實踐型人才
3.校外實踐教學內容
(1)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校外實踐教學,主要是從完善供給制度的角度出發,在校外建立實踐教學合作單位。我們已經建立“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農民工博物館”、“農講所紀念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每一學期,思政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都要帶領學生去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學習。校外實踐教學要求教師要編寫好參觀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教學指導實訓書。實訓書要包括具體活動項目的實踐教學目的,內容,具體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務。參觀結束后,學生要完成實踐教學任務書。
校外實踐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豐富革命歷史知識,而且能夠使他們學習到英雄精神,更加懂得感恩幸福生活,在實踐做紅色文化的傳承者。
(2)大學生“三下鄉”活動
在暑假我們會與團委、學生處合作組織大學生進行“三下鄉”的活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大學生鍛煉自身綜合素質、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實踐方式,更是展示大學生風采的最好平臺。通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最美的奮斗著,同時可以讓大學生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等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為建設新農村做出貢獻。
三、實施實踐教學項目的保障和考核
項目的實施采用的是虛擬項目化,基本上是老師制定好了具體項目,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申報和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并沒有具體的資金配套,但是學院會給予一部分資金作為活動的保障經費,主要應用于外出實踐活動的交通費用。大部分的課內實踐教學項目不需要資金配套,校內的實踐活動項目的經費一般由各個主辦單位進行配套使用。
校外的實踐活動分為兩類:外出參觀和大學生“三下鄉”社會調研活動。參觀校外教學基地,例如:參觀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農民工博物館、農講所紀念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等這些活動學校會派車或者給予經費的支持。暑假,大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的時候,學生需要帶著調研項目參加,學校會給每一只“三下鄉”隊伍配套一定的調研經費。
實踐教學的考核我們采取學生評價和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每組項目介紹完后,讓另外小組代表評價,然后教師評價。讓其他小組代表評價可以督促他們認真聽講。教師在總結評價時,要從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對各活動小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對表現優秀的進行表揚;對不足的給予鼓勵,并指出問題的所在。項目任務的成績,采用學生組內打分、組間打分和教師打分相結合的辦法。實踐教學最終評價占總成績20%,學生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50%)共同折算成總成績。
課內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把與學生相關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有關的資源及要素整合在一起,通過具體項目來虛擬運作,這種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示范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實踐活動,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當然,課內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還是一種新事物,還需要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J].杭州(周刊),2016(24):6
[2]周艷華、姜瑞林.高校思想政治課虛擬實踐教學問題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2):109-112
[3]江雪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項目化實踐教學的實證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03):116-122
[4]劉會強.虛擬實踐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網絡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36-39
[5]潘玲霞、龔新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網絡資源結合的新形式——以虛擬實踐教學為例[J].學理論,2014(02):287-288
作者簡介:
呂春艷(1980--),山東煙臺人,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