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要】以往陌生化策略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重在創造“新奇”,從多種感官上吸引學生,在取得一定課堂效果的同時,在學生接受學習與主動探究、融入情境與客觀反思、知識掌握與能力提升等關系上還有需要進一步反思的方面。實際上,逐漸發展的陌生化理論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形式與結構層面,成為參與、介入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在于完成對社會的批判和改造,是要借助陌生達到對事物更深刻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旨在“創生”的陌生化策略,強調學生主體性、客觀理性思考以及關鍵能力提升。
【關鍵詞】陌生化 ?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096-01
一、“陌生化”的內涵與重提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提出的一個詞語,它按照俄語構詞法造出,它的俄語字面意思翻譯成英語是“making strange”,一般翻譯為“defamiliariza?鄄tion”。[1]按照以往大部分研究對其的理解,“陌生化”就是讓學習內容陌生,打破之前的認知規律,以一種新奇的態度和意境對待“似乎熟悉”的內容。一百年來,這種理論一直致力于要求人們打破平常思維,突破偏見限制,用更加新奇的眼光,把人們從遲鈍麻痹的狀態中喚醒,去感受對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陌生化”策略,習慣性的理解就是把語文課堂中熟悉的陳舊變為陌生的新鮮,把意料之中變為意料之外,把抽象的認識變為具體的視像,從而喚醒學生對“新”的敏感,進而產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可以說,“新奇”體現了陌生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陌生化策略的“新奇”,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審美意境,讓學生有不同的認知體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在以往一段時間內,講求在實踐教學中運用陌生化策略的要求與特點也在于此。其實,在該理論提出以后20年后,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從戲劇方面對該理論進行發展。如果“陌生化”在什克洛夫斯基看來是一個純粹的美學概念,是一種認知體驗,那么經過布萊希特的理論發展后,這時的陌生化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形式與結構層面,成為參與、介入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在于完成對社會的批判和改造。[2]“陌生”不是目的,“陌生”只是一種手段,是要借助陌生達到對事物更深刻的理解。
二、“新奇”下的陌生化策略運用
針對傳統課堂上課堂組織、教學方式、內容安排等方式上的低效現象,以往較多的陌生化策略教學的關注點在于如何讓課堂產生“新奇”,例如改變從字詞到段意到中心的單一的教學程序,著眼點在于如何改變機械重復的模式。加之我國的新課程改革背景,教師們追求閱讀感悟、探究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等較為前沿的教學方法。這些新的方法反映了教師對教學的良苦用心,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提升課堂效果。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指導不夠到位,往往是流于形式,看著熱鬧,卻沒有實效。總體來看,“新奇”下的陌生化策略閱讀仍然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以下從三方面進行簡單分析。
(一)接受學習與主動探究
“出奇招”的教學可以大大提升課堂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但理性分析不難發現,形式上的新奇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學生仍是處于外在組織的客體角色,在教師煞費苦心的安排下,感受到內容的新穎、教學形式的新鮮,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釋放,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學生內心對知識的獨白卻沒有得到更大的呈現和機會。
陌生化策略下的閱讀教學,在學生觀上首先要講求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尊重,對主體精神的發揚。陌生化策略注重的是學生內心對知識的反應,是一種知識與學生心靈深處的溝通,在此過程中看重學生對知識的感悟,是知識的內化、消化與加工,并構建出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它本質上講究的是一種內在的“神”,講究一種審美培養的“蘊”。
(二)融入情境與客觀反思
“新奇”的陌生化策略,大體上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用盡渾身解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精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引發他們思考,并盡力增長學生能力。客觀上這樣的課堂相比傳統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也是目前公開課、賽課等爭取亮點的重點所在。這樣的陌生化策略,讓學生的思維融入課堂,在教師精心組織的氛圍中似乎“潤物無聲”的并且“事半功倍”的學習了很多內容,很多教師想盡辦法如何出“亮點”,制作各種教具,設想教學情節,制作精美的課件等。這樣做的最大優點是能抓住學生的“心”,也毋庸置疑,這樣的老師是很有教育情懷的。所搜集到的陌生化策略的閱讀教學研究總體上也是圍繞如何抓住學生思維,讓學生融入教育情境出謀劃策。但隨著陌生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強調主體對情境的客觀反思,讓學生與內容之間產生一定的“間隔”,即讓學生從“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
(三)知識掌握與能力提升
對陌生化策略“新奇”特點的運用重在掌握知識,這是眾多閱讀教師不可否認的。在此并非說掌握具體知識就應該受到詬病,而是我們的著眼點不應該僅僅限于具體知識,尤其是限于閱讀教學中字詞、中心意思等文章的分析層面。現代閱讀論認為,閱讀對象是作者言語行為的成果,閱讀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領悟其言語發生的特征和技巧,應該讓學生主動的閱讀。[3]只有將閱讀對象的精髓內化,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本領。部編版語文教材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更透徹的將閱讀對象進行學習,如何更好的將每篇范文轉化為學生具備的能力,這都是我們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旨在“創生”的陌生化策略對閱讀教學的意義構建
旨在“創生”的陌生化策略閱讀教學,強調學生主體性、客觀理性思考以及能力提升。在實踐教學中,這種主體性,不是形式上的主動性,而是心靈深處的對話,是內心的構建。客觀性要求教學中不是用線索牽引著學生,而是要在學生與閱讀材料之間適當的制作“間隔”與分離,融入情境與超脫把握相結合。能力的提升是指學生全面能力的提升,不局限于具體的閱讀內容和技巧,而是融入學生的自身成長,這種能力的提升是一種以適應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所必備的,是具有競爭力的能力。教師不僅僅利用簡單的吸引注意的教學方式,還要通過一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讓課堂情境引人入勝,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放開思想,從課文中超脫出來,發揮他們的想象,鍛煉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表現力。
參考文獻:
[1][2]陳琳,張春柏.文學翻譯審美的陌生化性[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6):91-99.
[3]王新彥.“陌生化”與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4(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