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紅
摘 要:在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展開的今天,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工作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逐漸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間的密切關系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因而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活動間的協同性仍比較差。基于此,本文對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分析,同時以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為基礎,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讓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工作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更好發展。
關鍵詞:非遺文化;群眾文化活動;傳承
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內容上與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十分深遠的聯系,其不僅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還是群眾參與性的提高,都可以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來實現。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對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起到很大幫助,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作用的分析,則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現實意義的。
1 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1.1 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古代人民的勞動生活,其不僅能夠表達出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的個人態度,同時也可以很好的滿足古代人民精神需求、自然需求與社會需求,雖然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逐漸不再被人們的生活、生產所需要,而社會審美需求、審美觀念的轉變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受群眾所廣泛喜愛,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再次讓當代國人產生了的濃厚的興趣[1]。由此可以看出,非遺文化對于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民眾來說具有極大吸引力,而其源于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生產的特性,則使得其能夠為群眾文化活動所繼承,在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逐步展開的背景下,只要政府部門、群眾文化工作者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聯系起來,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挖掘與靈活應用,那么未來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就必然會使群眾文化活動變得更為豐富多樣。
1.2 激發群眾活動參與熱情
受國家政策支持的影響,近些年我國群眾文化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無法真正滿足各類群體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群體往往比較局限,其在宣傳教化、普及知識等方面的作用也充分發揮出來,而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2]。一方面,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先輩們所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之多,目前僅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近1400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對于以尊敬祖先為傳統美德的中華兒女來說,顯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在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的支持下,如果可以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那么人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就必然會迅速高漲。另一方面,我國非遺保護體系共分為四級,無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各地區的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都具有顯著的地域文化特征,能夠讓各地區群眾產生強烈的文化自豪感,這同樣是提高群眾文化活動參與度的有效途徑。例如對枝江民間吹打樂、枝江楠管、枝江民間扇子戲等非遺的保護傳承,可以為枝江市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支持,而對枝江碟舞、泥倉子等非遺的保護傳承,則可以應用于群眾文化活動中,吸引當地群眾積極參與。
1.3 創新群眾文化發展思路
當前我國的群眾文化的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在細節上仍存在著不少的缺陷,即便政府部門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與資金,但群眾文化發展思路仍然比較局限,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脫身于人民生活、生活的特性,則恰恰能夠為群眾文化發展思路的創新提供巨大幫助,使群眾文化活動真正走入群眾日常生活[3]。例如對青少年群體來說,廣場舞、舞龍燈等群眾文化活動并不符合其實際需求,但如果能夠做好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并將民間文學(如陶朱公傳說、王昭君傳說、科爾沁潮爾史詩)、雜技與競技(如象棋、枝江花牌)、民間美術(如面人、糖塑、建筑彩繪)等類型的非遺文化作為群眾文化活動主題內容,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競技性、藝術性、人文性,那么青少年就會更樂于參與群眾文化活動。而缺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時間的群體,則可以將以手工技藝類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為依托,鼓勵群眾學習枝江民間手工布鞋、制陶、剪紙、刺繡等傳統技藝,使群眾文化能夠更具實用性,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1.4 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目標
十二屆六中全會中曾明確指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而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則可以幫助群眾文化活動更好的達成這一精神文明建設目標。例如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家將傳說”講述了楊家祖孫三代抗遼保宋、英勇殺敵的傳說故事,針對這一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可以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內容,同時幫助青少年樹立為保家衛國、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偉大理想。而以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為主題的節日類非遺——重陽節,則可以保護、傳承、弘揚的過程中幫助群眾文化活動升華主題內涵,強化人們“尊老”的優秀傳統道德觀念。
2 基于非遺文化保護傳承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策略
2.1 尊重群眾文化自我性
群眾文化有著很強的自我性特征(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不僅可以實現對文化資源的自主創作、傳播、欣賞,同時還可以對諸多文化資源進行自我完善、調節。因此在基于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即便當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特征,但文化和旅游部門及群眾文化工作者仍需要尊重群眾文化的自我性,由群眾根據自身需求來非遺文化進行自主創新、調節、完善,不對活動過程做過多的干涉,這樣才能夠讓非遺文化適應全新的群眾文化土壤,使自我滿足、自我愉悅的群眾文化活動目標真正得以實現[4]。
2.2 加大非遺文化宣傳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演、傳承過程中有著很強的宣傳教育功能,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傳承、展示非遺文化的重要活動形式,也同樣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功能發揮出來。基于這一點,以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為基礎的群眾文化活動必須要提高對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視,在鼓勵群眾自娛自樂的同時,引導群眾展現非遺文化潛在的深層次內涵,使參與群眾能夠受到非遺文化的教育,并達到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深化涵養、堅強意志的效果。
3 結束語
從當前我國群眾文化發展情況來看,針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能夠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對活動內容的豐富,還是對發展思路的創新,亦或是群眾參與度的提升,都能夠為群眾文化發展提供直接幫助,因此未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要爭取到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在非遺文化宣傳、尊重群眾文化自主性等方面采取合適策略。
參考文獻
[1]曾睿.非遺在群眾文化中的價值體現[J].戲劇之家,2020(08):230.
[2]張體洋.加強群眾文化工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探討[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2):217.
[3]劉妤.群眾文化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6):1-5.
[4]尚億琴.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見[J].大眾文藝,2017(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