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君 張珊珊

【摘 要】目的:分析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護理中實施PDCA循環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時間為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共選擇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80例,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予以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分析兩組患兒護理效果。結果:對照組住院時間與研究組比較顯著更長,P<0.05;對照組住院費用與研究組比較顯著更多,P<0.05;對照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與研究組比較顯著更高,P<0.05。結論:針對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采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有利于減少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少患兒住院費用,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PDCA循環;有創動脈血壓監測;非計劃性拔管;臨床效果
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是在患者周圍動脈內置入動脈穿刺管,在搶救危重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1]。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在置管期間出現非計劃性拔管情況,從而延緩患者恢復,降低治療效果[2]。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此類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本文選擇了80例實施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患兒,就PDCA循環管理的具體臨床價值進行分析,報告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為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共選擇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80例,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40例)中女16例,男24例;年齡2~36個月,平均年齡(10.64±1.23)個月。對照組(40例)中女19例,男21例;年齡2~36個月,平均年齡(10.78±1.13)個月。兩組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基線資料可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予以PDCA循環管理:⑴尋找原因:通過頭腦風暴法和根因分析法找出有創動脈血壓監測過程中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①護理人員缺乏對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并發癥的意識,不能及時處理;②未評判患兒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及發生幾率;③患兒年齡小,血管通透性高,血管壁薄,具有較高置管難度增高,因此也極易出現脫落情況;④患兒易哭鬧,臥床期間體位變換較大,自控力較差[3]。⑵制定計劃:依據本科室具體情況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及相關并發癥知識;安排年資高、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帶教資歷淺、臨床經驗不足的護理人員,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水平;結合國內外最新相關文獻及管理方法,綜合考慮本科室具體情況制定一套規范、科學的動脈置管流程及處理并發癥的流程,同時建立相關監測考核制度。⑶執行計劃:針對上述調查結果,組建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提前經過相關培訓、操作水平高、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各個組員統計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及時解決相關問題。與此同時,組長強化組員學習,提高其無菌操作意識和操作水平。⑷評估效果:以每個季度作為1次循環,在每個季度組織開展有創動脈血壓監測討論會,就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情況、護理效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并針對護理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和改進,將其落實到下一個循環中。
1.3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文采用SPSS25.0軟件對所有數據指標進行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分析兩組患兒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采用X2檢驗分析兩組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對比
對照組住院時間與研究組比較顯著更長,住院費用更多,P<0.05。
2.2兩組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17.50%(7/40)與研究組2.50%(1/40)比較顯著更高,P<0.05。
3討論
與成年人相比,兒科疾病病情變化更快,且處理更加困難,而處于兒科重癥監護室的患兒病情往往更加嚴重,治療難度也更高。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是監測患兒血流動力學的重要方法,在保障患兒生命安全、掌握患兒病情變化、提高其搶救成功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但是由此項操作所引發的并發癥也同時會延長患兒治療時間,還會增高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因此必須提高重視程度。PDCA循環管理模式主要內容包括尋找原因、制定計劃、執行計劃以及評估效果,目前臨床中已經有多個科室開展了此項管理模式,且取得較好效果[5]。本次研究中以80例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為例,分別予以研究組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照組常規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患兒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顯著更少,表明PDCA循環模式在有創動脈血壓監測護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總而言之,針對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患兒采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有利于減少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少患兒住院費用,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見歡,袁慧貞,劉占弟.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中PDCA循環的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9,14(09):120-122.
[2] 胡英杰.兒童重癥監護室有創動脈非計劃性拔管風險因素及管理現狀的研究[C].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四屆上海國際護理大會論文匯編.上海市護理學會:上海市護理學會,2019,30(10):718.
[3] 王芳,王育新,沈德新.基于戴明循環管理法的QCC活動在降低靜脈留置針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09):147-148.
[4] 馬惠芳.兒科重癥監護室非計劃性拔管的風險因素分析及其風險評估表的構建[D].青島大學,2018.
[5] 阿熱孜姑力·吾布力卡斯木,吳小軍,楊玉婷.2種約束法預防氣管插管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的效果比較[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09):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