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英 王業平


【摘 要】目的:探究初產婦應用產后康復護理對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抽選我院接收的初產婦82例為研究樣本(樣本對象均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病例時段內),根據入院時間單雙號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產后康復護理),2組均納入病例41例,對焦慮抑郁情緒評分、產后康復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相比對照組,研究組子宮入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結論:針對初產婦實施產后康復護理,對改善產婦不良心理情緒具有顯著的效果,促進盆底功能康復,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產后康復護理;初產婦;焦慮抑郁;應用效果
妊娠分娩是女性重要的生理階段,在此期間承受了較大的心理及生理壓力,尤其是針對初產婦,因無分娩經驗,疼痛、擔心產后情況、自身角色轉換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如未能及時給予緩解,則增加了產后抑郁的風險,或產婦因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等問題,也會引起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對產婦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相關資料顯示[1],產后焦慮抑郁的風險較大約占75%左右,因此產后給予產婦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本次研究以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初產婦82例為樣本對象,重點圍繞產后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選我院接收的初產婦82例為研究樣本(樣本對象均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病例時段內),根據入院時間單雙號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研究組2組均納入病例41例。對照組年齡20-34歲,均齡(25.26±2.14)歲;孕周36-42周,均值(38.42±0.52)周,研究組年齡21-35歲,均齡(25.35±2.27)歲;孕周37-41周,均值(38.31±0.42)周,統計學方法對2組產婦基線資料展開對比,組間差異小P>0.05,可比。
納入標準:(1)入選對象均為初產婦;(2)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備案;(3)產婦及其家屬知曉同意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傳染性疾病者;(2)合并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者;(3)嚴重精神疾病,無法配合者;(4)胎兒宮內窘迫、前置胎盤者;(5)認知溝通障礙者;(6)臨床資料不全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內容:給予舒適體位指導,指導產婦多休息,密切觀察其是否存在不適癥狀,并結合產婦情況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健康飲食營養均衡。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產婦康復護理,具體干預措施如下:(1)心理干預,在產后分娩后密切觀察其身體情況是否存在不適情況,尤其是心理情緒變化,應主動積極與產婦溝通,給予其充足的關心,不可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嬰兒身上,緩解產婦情緒,保證其樂觀、健康,或以聽音樂、聊天等方式,調節產婦心情,促使其主動參與康復鍛煉中。(2)疼痛干預,產后密切觀察切口情況是否存在感染,可以使用鎮痛藥物給予止痛,如產婦存在感染情況應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向產婦解釋產后疼痛的原因、鎮痛目的、重要性等。(3)并發癥護理,觀察產婦首次排尿情況,可使用針灸、熱敷等誘導排尿;觀察是否存在低血壓情況,在產后24h內盡量在床上排尿,預防出現低血壓情況。
1.3觀察指標
心理狀態: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焦慮情緒,共20項目,總分為100分,其中50分為臨界值,分數越高焦慮傾向越嚴重。采用抑郁自評量表 ( SDS) 評測焦慮情緒,20個項目,1-4分評分,總分為100分,其中53分為正常上限[2]。
產后康復情況:觀察2組的子宮入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住院時間[3]。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x±s)錄入計量資料,所得數據錄入SPSS24.0軟件行T檢驗,P<0.05為統計值差異。
2 結果
2.1焦慮、抑郁評分評價
干預前2組焦慮、抑郁評分組間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產后康復情況評價
相比對照組,研究組子宮入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見表2
3 討論
在女性妊娠過程中,初產婦因缺乏經驗,產后更易產生不良心理問題,且分娩為產婦帶來巨大痛苦,對其生理功能恢復造成影響,若產后康復護理不當,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初產婦應給予科學的康復護理措施,幫助其順利度過產后階段。產后康復護理是院內分娩護理的延續,在促進產后康復、母乳喂養、創口恢復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重視產婦心理狀態,給予及時干預疏導,保持心情愉悅、放松,不僅可促進促進乳汁分泌,同時可降低產后出血的幾率,改善其生活質量[4]。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相比對照組,研究組子宮入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通過實施產后康復護理,首先對產婦心理給予干預,通過情感關懷、溝通交流、聽音樂等方式,緩解產婦焦慮、抑郁情緒,并鼓勵母嬰接觸,增進母嬰關系;講解產后康復、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給予產婦充足的關心愛護,幫助產婦適應身份轉變;關注產婦疼痛狀況,并給予合理的飲食指導,減輕產婦疼痛感,提高康復效果,促進泌乳,改善盆底肌,促進產婦恢復[5]。
綜上所述,初產婦實施產后康復護理,改善不良心理情緒,促進泌乳,縮短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進程,具有應用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紅旭,馮梅芳.針對性康復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情緒狀況和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1):3072-3073.
[2] 朱汝成.產后康復護理對初產婦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6(24):119+138.
[3] 曾利琴,熊華.針對性康復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情緒狀況和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31):80-83.
[4] 唐宜芳.產后康復護理改善初產婦康復效果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8,27(13):26-27.
[5] 傅友琦.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心理狀況及盆底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1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