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高 張繼來
【摘要】目的: 探討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后遲發出血原因及介入治療效果。方法:回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的1376例患者中術后遲發出血的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27)和觀察組(n=27),對照組采用綜合保守治療,觀察組采用介入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并分析術后遲發出血原因。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效果(3.70%)明顯優于對照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后遲發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療效果良好,能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避免復發,值得推廣。
【關鍵詞】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遲發出血;介入治療;綜合保守治療
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是在患者腰部開0.5cm左右的切口,建立取石通道,置入腎鏡,通過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機或鈥激光碎石機將腎內結石擊碎后取出。其具有安全可視、取凈率高、創傷小、出血少等特點。但少數患者在術后易發生遲發出血,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對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后遲發出血的治療目前存有爭議,有學者趨向于綜合保守治療,但多數觀點對介入治療較為認可[1]。本研究采用回顧分析方法,以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的1376例患者中術后遲發出血的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后遲發出血原因及介入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的1376例患者中術后遲發出血的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27)和觀察組(n=27)。對照組男14例,女13例;年齡25-76歲,平均(47.88±7.24)歲;左腎結石7例,右腎結石16例,雙腎結石4例,結石直徑1.0-4.3cm;觀察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24-77歲,平均(48.12±7.36)歲;左腎結石8例,右腎結石16例,雙腎結石3例,結石直徑1.0-4.4cm。所有患者均勻不同程度的腰疼,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全程肉眼血尿或間斷性血尿,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及休克。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臨床基礎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綜合保守治療,患者絕對臥床,給予常規止血藥物(如酚磺乙胺或蛇毒血凝酶等)治療,夾閉腎造瘺管,若導尿管出現引流不暢,則插入三腔導尿管持續膀胱沖洗。
觀察組患者給予介入治療,患者全程心電監護,局麻,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右側股動脈區穿刺置鞘,肝素化,然后行腹主動脈造影(采用5F豬尾巴導管于腰1椎平面),造影劑為300mgI/ml碘化醇,總量為60ml-85ml。了解雙腎動脈開口,患病腎臟有無變異血管及變異血管出血。首先造影健側腎動脈,觀察健側腎臟功能,然后在病側腎動脈內選擇性插管,再次造影確定有無出血血管,必要情況下行微導管超選擇插入病變血管內造影[2]。將導管超選擇插入靶血管內,由造影表現選擇不同規格彈簧鋼圈給予栓塞,栓塞治療5-15min,然后再次行造影驗證,觀察造影劑溢出情況,如有必要再行栓賽治療,直至無造影劑溢出為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患者出院3-6個月復查B超及尿常規,觀察是否有血尿,必要時給予CT、靜脈尿路造影等檢查,查看腎臟形態并排除結石復發性。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效果(3.70%)明顯優于對照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討論
微創醫學與腔鏡技術不斷發展,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已逐漸成為泌尿外科上尿路結石治療的首選方法,其具有微創、安全、有效、不易復發等優點,特別在處理多發結石及復雜結石具有其特有的優勢,能有效避免體外震波碎石不理想,外科手術創傷大的缺陷。但其術后也可能并發術后遲發出血嚴重并發癥。相關研究顯示,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出血發生率約為3%-7%[3]。其出血原因較多,由本研究經驗總結如下:(1)術中腎臟血管分支受到損傷。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在穿刺和擴張中能致使小動脈血管壁損傷,發生血腫,其周圍發生機化可形成假性動脈瘤,若相鄰動靜脈分支同時受損可發生動靜脈瘺。(2)患者術后過度活動。過度活動使患者腹壓增加,進而使創面形成的血痂脫落。(3)術后過早拔出腎造瘺管。患者術后若過早拔出腎造瘺管,通道內壓迫解除,從而引發出血。(4)腎造瘺管或雙J管位置放置不當。腎造瘺管放置過深,造瘺管末端會頂于腎盂腎盞粘膜,術后輕微活動就會引發血尿[4]。(5)同時合并感染、患者自身狀況、結石病程長、碎石工具選擇不當等都與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術后遲發出血有密切關系。本研究中,經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效果(3.70%)明顯優于對照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術后遲發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不易復發,提高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后遲發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療效果良好,能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避免復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桑士仿, 葛慶生, 徐鵬程. 綜合保守治療經皮腎鏡取石術后遲發性出血36例臨床分析[J]. 安徽醫學, 2018, 39(8):948-951.
[2]李暉, 劉毓. 微創經皮腎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泌尿系結石的臨床分析[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19,37(5):69-70.
[3]T Bergmann, T R W Herrmann, Th Schiller,et al. Implement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IP): comparison of the initial learning curve with the later on clinical routine in a tertiary centre[J].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2017, 35(4):1-6.
[4]蒙小琴, 許思怡, 張雪萍,等. 微創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后腎周出血18例原因分析及護理[J]. 重慶醫學, 2017,46(4):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