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穎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策略
事業單位要積極改善內控環境,首先管理層要明晰內控管理重要性,積極推進單位內控體系建設,在單位內部定期開展內控教育培訓,提高整體人員的內控意識,重點加強關鍵職能部門及重點實施人員的業務培訓。其次,單位要健全內控制度體系框架,制度要契合單位實際,要全面覆蓋各業務流程、管理環節及崗位人員,切實為單位開展內控活動提供指導。內控制度的具體內容包括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流程授權審批控制制度、風險管理制度等。單位要切實做到完善內控組織結構,梳理內控體系組織運作,通過促進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職能的分離,加快財務工作轉型,設置專職管理會計崗位,從基礎的財務核算工作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財務內控方面的工作內容,充分發揮財務對單位的業務指導監管作用。同時單位要明確各部門崗位權責,建立嚴格的崗位目標責任制度,落實各項內控歸口管理責任。重視內部審計,保持其獨立性,內審部門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加強監管,將事后控制做到事前管控。最后,事業單位要改進財務管理模式,構建以風險為導向的財務內控體系,轉變傳統單一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體系,引入權責發生制,更好的適應事業單位預算體系改革,提升政府財政撥款效率。同時也為單位開展績效評價活動提供更為全面、精準的現實依據,強化經費支出與資產使用監管,全面提升財務工作效率和質量。
(一)預算業務
事業單位可通過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將其所有相關的經濟業務及關鍵崗位人員都納入預算管理的范疇內,以實現資源的統籌分配和全方位的管控約束。事業單位在編制預算時,要嚴格按照“兩上兩下”的基本原則進行預算編制,要求財務人員要在深入了解單位各項業務特點的情況下,合理確定預算支出范圍和支出標準。考慮到一些事業單位業務開展隨環境因素變化會產生較大波動,為了增強預算管控的靈活性,單位可有針對性的做出調整。如在編制預算時,改變傳統單一的增量預算編制方法,綜合運用零基預算、彈性預算、滾動預算等多元化的預算編制方法,結合單位的業務特點編制預算計劃,以避免后期產生過大的預算執行偏差,同時在原有固定指標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一些彈性預算指標,既有助于事業單位更好的進行預算調控,同時也能避免預算管理模式過于僵化打擊單位職工預算執行的積極性。
(二)收支業務
事業單位要按照“收支兩條線”的基本原則做好收支管理工作,其中需要著重強調的就是事業單位的非稅收入管理。對于非稅收入,單位要以“財政統管、銀行代收、單位開票”的模式,將款項與票據進行分開管理。要求各機構部門要嚴格按照上級有關部門規定的收費項目統一開具繳款通知書,付款人持通知書通過銀行辦理付款手續,款項由銀行直接劃入財政專戶。單位要理清非稅收入與預算外收入的區別,將非稅收入也納入財政預算管理范疇內,以此來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實現事業單位資產的全面監督管理。
(三)資產業務
在固定資產采購環節,要嚴格落實政府集中采購制度規定,規范資產采購申請、審批、付款、驗收等管理程序,將資產管控同預算管理相結合,可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制定資產購置計劃。設置資產管理部門或專職人員,統籌管控單位資產配置。資產管控從編制資產預算為起始點,通過預算來強化資產采購控制約束,提升資產效益水平。在固定資產的使用以及維護環節中,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搭建一體化的資產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資產在單位內部的有序流轉,增加資產透明度,有效降低資產的閑置和浪費現象。單位在“金財工程”的大框架下,促進政府集中采購、國庫集中支付、資產管理、部門預算管理等系統的數據對接,實時更新資產數據信息,提升資產配置水平,提高資產管理效率。單位要加強實物資產管理,切實落實定期資產清查盤點制度,核對資產信息,確保資產賬實相符、賬賬相符。加強資產從購置、領用、流轉到處置全過程的監管,實現對單位資產全面深入的掌握和了解,嚴禁存在賬外資產。對資產管理的全部業務流程進行改進和優化,增強資產管理的透明性、規范性。單位要制定細化的流程管理標準,明確各部門的資產歸口管理責任,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將資產管控納入績效考核范圍。事業單位通常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單位在設計資產績效考評指標時,可以以社會效益為基本導向,增加群眾滿意度、環境保護度、資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指標內容,既能提高資產綜合效益水平,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內控柔性管理思想。
事業單位要加強內控風險管理,培養有執業能力的內控人員組成內控小組,通過全面梳理單位的經濟業務流程,找出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內控風險隱患,分析風險相關影響因素,以此為依據制定風險識別與評價指標,通過指標預警實時監控單位的風險行為,及時有效地防范和應對風險危機。加強信息溝通與傳遞,及時向管理層反饋風險危機結點,提出合理化建議。如針對資產出租等收入單位可建立賬款催收制度,將催收責任落實到崗位個人,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重點崗位定期輪崗,防止不法人員侵占國有資產,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單位要重點關注關鍵內控點以及關鍵內控崗位人員,加強對其的流程控制和操作合規性審核,避免不法分子利用職務之便以權謀私損害單位利益。單位要結合其風險特點以及主要風險類別確定風險內控目標,制定風險清單,通過目標管理機制確保各項職責履行到位,根據風險清單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風險隱患。
事業單位要在確保內部審計獨立性與權威性的基礎上,注重經濟責任審計和社會效益審計雙重重點,開展日常審計和不定期專項審計活動,建立常態化的審計監管機制。要將審計重心前移,逐步從過去的會計核算型審計監管轉變為事前預算編審監管、事中控制監管以及事后反饋評價的全過程的監督管控機制,確保內控監督審計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進一步規范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確保各項內控活動高效、有序開展。
事業單位要打破單位職能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的管理局面,暢通內部信息溝通渠道,通過加強內控信息溝通交流,充分發揮管理的聯動效應。一方面可從制度層面規定各機構部門開展內控交流的時間及頻率,組織開展內控交流會議,讓各部門充分了解彼此的內控協作需求,加強協調配合。另一方面可通過加快財務信息化建設,制定統一的數據口徑和管理標準,促進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的數據對接,提高信息的傳遞和共享效率,同時還能減輕財務人員數據處理的工作量,全面提升財務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管理人員要加強普及內控的重視程度,通過構建完善的內控體系,改進單位的管理機制,提升其經濟和社會效益水平,為單位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夯實根基。
參考文獻
[1]王春玲.新形勢下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管理的必要性與對策[J].今日財富,2018.
[2]楊慧波.從內部控制角度談加強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J].財會學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