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賽 康志強 劉戰慶 石春燕
【摘要】構造地質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而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學生野外地質實踐的基礎。文章根據近六年來構造地質學課程的授課經驗,總結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進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并總結了這兩年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效。
【關鍵詞】地方高校? 教學效果? 構造地質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1-0256-01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1],主要研究地殼或巖石圈內由內動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規模、形成條件、形成機制,分布和組合規律,并進而探討產生地質構造的地殼運動方式、規律和動力來源。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基本掌握野外地質構造的識別方法,學會讀圖并掌握相關地質圖件的制圖方面。
構造地質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而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學生野外地質實踐的基礎。基于筆者多年來從事構造地質學教學的經歷,本文總結了以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介紹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及實施效果。
一、構造地質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教”為主,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構造地質學課程具有入門低,內容涵蓋廣的特點。授課內容有十七章之多。授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形成“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狀態,導致學生疲于聽講[2],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高。
(二)教師過度依賴PPT,忽略了板書的重要性
現在課堂授課使用PPT時主要的授課手段。然而有時過度依賴PPT,一節課講完,黑板上沒有寫一個字。學生只看到了花花綠綠的PPT圖片,往往對課堂授課內容難以全部掌握,對重點、難點知識理解不透徹。
(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大部分學生在課前沒有預習,只是在上課時聽老師講課,下課后也不復習、看書。到學期末時,有的學生的教材還如同新書一樣。課堂上不主動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往往沒有學生愿意回答問題。有的同學上課時坐在教室最后面,整節課一直低著頭,有的在玩手機,有的甚至在睡覺。
(四)學生對構造地質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
構造地質學課程不同于其它地質類的課程,它要求學生要活學活用各種知識及方法,而不僅僅是背誦、記憶。大部分學生只是刻板地記住了相關構造知識,當遇到一個野外實際構造問題,他們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該用哪個構造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更談不上運用多個知識點來綜合分析、解決一個復雜地質問題了。這嚴重影響了本門課程對應相關培養目標的達成度。
二、提高構造地質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措施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培養學生對構造地質學產生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此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達到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的效果。構造地質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現象、探索自然演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如果把理論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現象結合起來講解,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介紹構造變形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地質過程時,可以用“喜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影響我國的自然環境的?”來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構造變形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
課堂授課不能僅僅依靠PPT授課這一種教學方法。應該把板書和PPT授課結合起來。構造地質學課程中有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如應力橢球體、應變橢球體、應力莫爾圓等,計算和推導過程比較多,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基礎。而有些學生已經忘記了以前學過的一些數學知識。因此,需要老師在黑板上認真地把計算過程推導一遍,配套PPT進行仔細的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一些原理、模型的來源。
(三)課堂上增加師生互動頻次
在課堂上,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互動,針對授課內容多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對授課內容很熟練,講授很精彩,學生也能認真聽課,課堂氣氛也很好;然而,過后對學生考核發現,學生成績不理想。也就是說,課堂氣氛很好,課程教學效果不好。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了一個觀影者,學生參與度不高,沒有真正開動腦筋去思考,課后很快就忘記了。因此,課堂上要多與學生互動,常提問,把學生調動起來,讓他們動腦筋思考問題。
(四)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現在很多學生害怕課堂上回答問題,害怕回答錯誤。因此,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即使學生回答錯了,也應該鼓勵他,指導他如何去思考、解決問題。消除學生恐懼的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上的一些技術資源可以應用到課堂上。現在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手機,因此就出現了學生在課堂上低頭玩手機的現象,導致有些學校禁止學生在課堂上帶手機,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治理洪水不應該圍堵,而應該疏導渠道。我們為何不換一種思路,把手機在課堂上有效地利用起來。比如,把授課內容配套的練習題利用“問卷星”等網站制作成問卷,將二維碼放在PPT中,讓學生利用微信掃碼,課堂上實時答題、練習,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星實時監測到學生的答題情況,掌握學生對授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答題情況有針對地講解。在學生思考答題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應用構造知識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效
經過對桂林理工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兩個學期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主要取得了以下幾點成效:1.學生的成績較往年有所提高;2.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興趣;3.網絡問卷調查表明,學生通過構造地質學課程的學習,具有明顯的獲得感;4.學生應用構造地質學知識解決負責地質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賽賽,康志強,劉戰慶,石春燕.新工科背景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改革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 2018(48):255.
[2]姚俊芹.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課堂教學效果[J].課程教育研究, 2018(48):192.
作者簡介:
李賽賽(1983-),男,山西運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華南及周緣構造巖漿作用、動力學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