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傳鋒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重中之重。方向性的指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俗話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而實踐創新則是培養學生成為寫作主體性的原動力,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指導;創新;方向性
某小學語文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雪化了變成了什么?”有個頗有創意的學生寫道: “變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為什么?因為標準答案是:“變成了水。”又一題:“冬天,雪在干什么?”有個極有想象力的學生回答:“在和大地說悄悄話。”原本是充滿詩意和創意的答案,最終卻得了個零分。緣何?只因為老師給的所謂標準答案是“靜靜地飄”或“狂風亂舞”。很顯然,是學生沒有創造力嗎?當然不是,而是所謂的“標準答案”和師者的話語強權活生生地澆滅了學生的創新火種。師者的教育教學觀念陳舊,沒有與時俱進、及時升級更新而已。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決不能形而上學。筆者認為,作為人文精神傳承者的語文老師,更要注意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撐起一方晴空。
一、實踐創新在學生寫作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作為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中國文化傳承者,語文老師責無旁貸。在以往傳統的語文課堂里,老師過多的“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使得學生不是主動探究,而是被動接受。譬如,學生習作千人一面,假大空、套話連篇。原本新一代熱血少年應該有的生動而豐盈的情感和生命的真實體驗卻很難體現在文字里。想想前些年有人高喊“語文教學,誤盡蒼生”,這也不是空穴來風。令人欣喜的是,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這股力除舊弊的東風,可謂是為學生創新發展帶來嶄新的希望。
我們都清楚,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創新人格和修養,具有創造性地應對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換句話說,是一種生存能力的再造。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希望是日后只能單純地死背多少唐詩宋詞、多少句子和段落的人。目前,教育界倡導加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明確了“實踐創新”的育人使命,為真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供了強大的方向指引,也清晰了師者前行的路。作為語文課堂,學科特點也自然賦予了我們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及能力的培養之使命, 踐行核心素養之實踐創新正是需要師生在授與受之間搭建一條良性互動的紐帶。
二、方向性指引是的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
《語文核心素養》明確要求:在作文指導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命體驗出發,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力求有創意地表達”。這對以往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現象是一次運動性的糾偏和矯正,可謂大快人心。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命個體,其生命感悟和人文體驗必然有著差異化,也正是這種差異化,將綻放出青春生命的多彩。
蘇東坡有云: “文章最忌隨人后。”陸游也說過: “文章最忌百家衣。”在寫作能力培養的路上,方向性的指引又顯得尤其突出,畢竟“方向不對,努力不對”。任何時候,我們不可忽視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應該是為學生激發寫作靈感和展示個人才華而搭建堅實的舞臺。在學生的潛意識當中,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就是對自己的欣賞、老師的欣賞激發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因此,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真誠關心和愛護,得到老師的肯定,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下, 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我們的哺育的花朵才會爭芳斗艷。筆者曾帶的兩個班均為國家級課題——“創新化作文平臺”實驗班,學習成績參差不齊,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于聯想,無論課上課下都能暢所欲言。當然,并不是學生所有的個人想法和表達都是正確的, 在尊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下,筆者再加以正確引導,使其“擇善而從”,防止因強調個性創新而產生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結果,不到一年時間,班上再沒有那種談“寫作”色變的人了。有位學生這樣在作文中這樣寫道:
“……我也放棄過,我曾經放棄過自己,因為我的中考成績;我想放棄學努力學習的機會,因為我的成績依然不好;我想放棄去取得美好前程的機會,因為我放棄了認真聽講。那時,我似乎放棄了所有,可當我看到母親沒有對我失去希望,看到語文老師沒有對我失去信心,我才知道:我不可以放棄……”
筆者曾為這段話而感動不已,并在班上公開表揚了這位學生,對這位學生來講,這還是第一次受表揚,以前從來沒有受過老師的表揚,于是,她的心中自然升起了希望,后來語文成績也突飛猛進。筆者認為,沒有什么比看到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成長進步更幸福的事了。事實證明,真切的生活體驗,其本身就是學生創新的一方沃土,我們只是要用心看好這方沃土上的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
誠然,從物理學的角度講,雪化了當然是變成了“水”,回答“春天“顯然是錯誤的。可,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學科特征和承載的使命,正如”打鳴是公雞的事,犁田才是牛干的活”,道理相通。比如,電工幫忙換了個新燈泡,點亮了房間那叫物理,點亮了我們的心那叫情懷。
三、結語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作文要寫出真情實感。這就要求學生展現出真實而又獨特的個性體驗,如果這種獨特性得不到保護,反遭遇不懷好意的扭曲甚至是扼殺,那語文的學習必然成為學生的學習累贅,只會造就更多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現象。
躬耕語文教壇近20載,深知“發展素質教育”這個口號已喊了多年,筆者以為,真正接地氣、有實效的實踐,應該是珍視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立足于讓學生的個性和獨創思維得到充分的展現,用心呵護好每一個創新的種子,為學生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撐起一方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