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 胡杉杉 張福洲

【摘要】
目的:分析肝臟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PEComa)的MRI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7例(共17枚病灶)肝臟PEComa患者的MRI資料。結果:17例患者均為單發病變,病灶最大徑在2.0cm-6.8cm。結論:含或不含脂肪的邊界清楚的類圓形富血供腫塊,“快進慢出型”強化特征,病灶內出現血管影或邊緣供血動脈,對于肝臟PEComa有一定診斷價值。
【關鍵詞】肝腫瘤;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MRI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c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 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RI data of 17 patients with liver PEComa (17 lesions)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Results: All the 17 patients had single lesions, and the largest diameter of the lesions was 2.0cm-6.8cm. Conclusion: A round-shaped blood-rich mass with or without fat and a clear border, with a "fast-in, slow-out" type of enhanced features, and vascular shadows or marginal blood supply arteries in the lesion have certain diagnostic value for liver PEComa.
[Key words] liver tumor; perivascular epithelial cell tum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中圖分類號】
R194.3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057-02
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在組織學和免疫表型上具有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特征的間葉性腫瘤。PEComa發病部位最多見于子宮、泌尿系統等,發生于肝臟較為少見,影像表現復雜,其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缺乏特異性,極易誤診。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PEComa患者的影像表現,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水平以及鑒別診斷能力。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 2016年10月南充市中心醫院經病理證實17例肝臟PEComa患者,其中男1 例, 女16例;年齡32~66歲,平均(44.6±8.3)歲。
1.2 研究方法
MRI掃描:采用GE MR 1.5T掃描儀,32通道相控表面線圈。常規MR平掃包括軸位T1WI、 T2WI、DWI以及化學位移成像,動態增強掃描采用三維容積超快速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序列(LAVA),對比劑采用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PA),采用高壓注射器以3 ml/s的流速注射,注射對比劑后30~35 s行動脈期掃描,60~65s行門靜脈期掃描,6 min 行延遲期掃描。
1.3 圖像分析
由2名擁有豐富影像診斷工作經歷的醫師采取雙盲法共同閱片,達成一致意見。觀察病變的數目、大小、信號、是否含有脂肪、是否合并壞死囊變、以及腫瘤強化方式、增強掃描病灶內血管影、邊緣供血動脈等。
2 結果
2.1 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態
17例患者均為單發,病灶最大徑在2.0cm-6.8cm,17例病灶位于肝左葉9例,肝右葉8例,16例病灶邊界清楚,呈類圓形或橢圓形,1例病灶不規則,呈淺分葉狀。
2.2 MRI表現特點
17例患者通過MRI平掃以及多期增強掃描,17例均為單發型,其中8例病灶內見斑點狀、小片狀短T1長T2信號影,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號(圖1-2),提示病灶內含有成熟脂肪成分,增強掃描病灶實性部分均動脈期明顯強化,8例病灶邊緣可見供血動脈影(圖3)。其中2例病灶inphase-outphase可見斑片狀、條狀信號差異(圖4-5),提示病灶內含脂質或脂肪變性。1例病灶內見小片狀長T1長T2信號影,提示可能為液化壞死區域(圖6)。
3 討論
PEComa發病部位最多見于女性子宮,發生在肝臟的病例少見,肝臟PEComa多發生于女性,且以中年女性為主,本組病例以女性為主,僅1名男性患者。肝臟PEComa通常無臨床癥狀,多數為偶然體檢發現,少數可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等癥狀,本研究中患者的發病年齡、性別以及臨床表現與文獻報道相符。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為單發,肝左葉9例,肝右葉8例,肝左葉發病率稍多于肝右葉,國外文獻報道單發PEComa以肝右葉多見,可能與本研究病例數偏少有關。
肝臟PEComa多為單發,多發少見,以中年女性居多,大多數境界清楚,呈圓形或類圓形。MR平掃通常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占位性病變,DWI表現為均勻或不均勻高信號,與腫瘤內組織成分有關,病灶內彌散受限的組織均呈高信號,如平滑肌等,增強后病灶實性部分動脈期明顯強化,門靜脈期持續強化,強化程度減低,呈稍高信號,延遲期表現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表現為“快進慢出”的增強模式,本組10例(10/17,59%)表現為“快進慢出”的增強模式。由于肝臟PEComa實性部分以平滑肌細胞或上皮樣細胞為主,并含有豐富的血竇,呈富血供腫瘤表現,故增強掃描動脈期明顯強化,而病灶內或邊緣血管影為厚壁畸形血管,磁共振對比劑GD-DTPA從血管內彌散到血管外需要較長時間,故門靜脈期或者延遲期病灶呈相對等信號或稍高信號。
本研究所有病灶周圍肝組織均未出現異常灌注,說明一般的肝臟PEComa并不會引起肝內血管潛在交通支的開放或異常通道的形成,而有部分研究報道[8]肝臟上皮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動脈期出現早顯的引流靜脈,提示病灶內存在微小的動靜脈瘺。本研究其余陰性征象包括無肝硬化,腫瘤不侵犯門靜脈,腹腔以及腹膜后無淋巴結轉移等,有助于鑒別診斷。
4 鑒別診斷
①肝細胞肝癌:典型的肝臟PEComa表現為含脂肪腫塊,“快進慢出型”強化特征,病灶內出現迂曲血管影或邊緣供血動脈,易與肝細胞肝癌鑒別;部分體積較小乏脂肪、乏血管的病灶,“快進快出型”強化模式,延遲期可見“假包膜”征,在影像上與肝癌難以區分,但肝癌一般有乙肝、肝硬化病史,AFP往往較高,此時可結合臨床病史以及實驗室檢查予以鑒別。
②局灶性結節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病灶中心可見條索狀纖維瘢痕影,纖維瘢痕延遲強化為FNH特征性表現,可與肝臟PEComa區分。
③肝腺瘤:肝腺瘤好發于青壯年女性,多有長期口服避孕藥的病史,肝腺瘤可表現為與肝臟PEComa類似的強化方式,但病灶內外無扭曲血管或供血動脈。
綜上所述,肝臟含或不含脂肪的邊界清楚的類圓形富血供腫塊,“快進慢出型”強化特征,病灶內出現血管影或邊緣供血動脈,是肝臟PEComa特征性影像表現,對診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秀麗,胡儒話,王平懷等. 肝臟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的CT和MRI表現.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4(9):669-673.
[2] 孫娜娜,徐青 ,劉希勝等. 肝臟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的的CT以及MRI表現.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4,34(12):1757-1760.
[3] 林洪平,查云飛,邵曉彤等. 肝臟上皮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學表現. 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10):1525-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