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志
摘要: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入,應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高校在行使管理權時務必要做到依法依規。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高校要準確的找到在行使公權力(高校管理權)與保障私權利(學生的各項權利)之間平衡點與切入點。本文從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權力與權利的沖突及解決對策等方面著手,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校;權力;權利;保障
依法治校是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我國依法治國方略 的確立和實施,依法治校逐步得到了國家和高校的重視,現在正處于積極探索、穩步推進階段[2]。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實踐和必然要求,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有效前提。同時,伴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獲取消息渠道的不斷增加與暢通,學生的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也在不斷的加強,對高校如何行使管理權以及如何保障學生在求學期間的私權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學生訴高校的情況屢見不鮮,便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問題。因此,高校應充分的認識和厘清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從而準確的行使各項權力或權利,推進依法治校的縱深發展。
一、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
《教育法》第29條規定,高校有權按照章程,進行自主管理。這是國家以法律授權的方式,將本應由國家行使的管理權,授予高校,高校具有管理權。因此高校和學生處于了行政主體和相對人的地位,具有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法律關系。高校在進行管理的時候,必須要遵守《行政法》的相關原則。
根據《教育法》的授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高校辦學治校、開展教育科研、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重要文件,從某種意義上講,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畢業、獲取學位、獲得獎勵與懲戒等,因此,對學生來講,尤為重要。本節,將以管理制度為切入點,進行論述。
(一)合法性
管理制度的權利來源為《教育法》的授權,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須要在《教育法》的授權與許可的范圍之內,不能違背《教育法》的相關規定,不能超越《教育法》的授權,更加不允許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增加某些規定,減損學生的權利或增加學生的義務或負擔。同時,由于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必然要求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守行政法的各項原則與相關規定。
(二)合理性
合理性,是對行政行為的必然要求,因此,管理制度,必然遵守這一原則。要求管理制度的內容,必然是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細化,同時具備具體、準確、明晰的特點。但是,有些管理制度的某些內容規定的比較寬泛,針對性不強,例如對學生處分的規定,不具體,對于某一行為,似乎給予警告處分,但是給予記過處分也沒有問題,賦予了高校較大的自由裁量的權利,對于學生來講,預測性與指導性不強。
(三)信賴利益保護
高校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并向學生公布,在學生學業期間內,應該具有當然的效力,不能隨意做出更改。如因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或者上級的法律法規修改,使高校的管理制度必須進行修改的,應當向學生充分、詳細的說明理由,如果對學生的權利造成實質性影響,應當有配套的補償措施或解決機制。杜絕高校對管理規定修改的隨意性。
二、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民事法律管理——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高等教育逐步市場化,有其是民辦高校的蓬勃發展,學生交學費,學校提高教育,產生了基于合同關系的服務買賣法律關系。在這一層面上,作為公民的學生與高校之間是平等,因此,學生享有法律賦予的公民的一切應有的權利。例如隱私權、財產權等。
三、基于行政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所產生的沖突
由于行政法律關于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的不同,即: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主體的不平等性,行政法所規范的是行政行為人的行政行為,從而限制公權力的濫用;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平等性,主體平等、權利義務平等或對等。因此,高校在行使管理權的時候,平衡點與切入點的選擇,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法律關系存在,很難有實質意義上的平等。本文,將以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宿舍檢查為切入點,進行論述。
(一)與學生隱私權的沖突
一般認為, 隱私權是指自 :然人享有的就其與公共利益、 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 私事、 個人信息和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情不為他人所知悉或者不愿為他人所知曉, 禁止他人干涉的一 種獨立的人格權。 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組成部分, 同樣享有隱私權。 大學生隱私權是指大學生在大學 學習期間所享有的與公共利益、 群體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 私人空間以及私人事務不為他人所知悉或 者不愿為他人所知曉, 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種獨立的 人格權[2] 。學生認為:宿舍是其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具有完全的私密性,不應受到無端的侵擾。教師頻繁的進入學生的宿舍進行檢查,干擾了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是對其隱私權的侵犯。
(二)與學生財產權的沖突
《人權宣言》,最早對財產權進行了保護。同時,我國憲法、民法、物權法等,也對公民的合法財產進行保護。教師處于安全的目的,例如防火,檢查宿舍時,沒收或者暫扣學生的大功率電器。這一行為,學生認為侵犯了其對其合法所有的財產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
四、沖突的解決
不同主體間的不同利益訴求產生沖突,解決沖突,應本著以下原則。
(一)價值位階原則
價值位階原則,指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于在后的價值 。教師進入宿舍進行安全檢查,目的是杜絕安全事件的發生,將危險的苗頭扼殺在萌芽之中,是為了保障不特定多數同學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學生所主張的各項權利,僅僅為私權利。在這種情況,私權利應為公共利益讓步,對私權利進行一定的限制。
(二)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對私權利的限制,應是“有限制的限制”,即在對私權利影響最小的全體之下,保障公共利益,例如,學生能夠有效保障不再使用大功率電器的情形下,就不能暫扣;在暫扣大功率電器的情形下,就不能沒收等。
(三)政府部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作為置身于沖突之外的第三方,以教育部門為代表的政府相關部門應就教育管理權與學生權利沖突現狀加大研究,建立更為積極的法律規范以及政策來填補現有法律法規的空白,使得沖突解決有法可依[3] 。
參考文獻:
[1]唐福齊.依法治校視角下的高校法制化現狀及實踐探析[N].中國產經新聞,2020-04-14(07).
[2]陳廷根.賴嫦媛.高校管理中大學生隱私權的保護[J].高教探索,2011(5):30.
[3]李建波.法治視角下高校宿舍管理權與學生個人權利的沖突處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