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蓮
摘要:高中語文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都十分關注,有效開展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圍繞高中語文教學活動,對高中生語文學習中主體意識的培養方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主體意識
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角色轉變,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興趣,從而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一、明確語文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要向學生闡明語文學習的目的及意義,明確語文學習不僅是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人們的精神需要,也是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教師要著重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手能力和運用能力進行培養。學生要在教師的指點下多思考,如學習語文是為了什么,學習語文對自己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什么作用等,從而使學生能夠目標明確地學習語文,在學習中不再感到迷茫,更加堅定地學好語文,并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與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另外,教師必須對以往的教學理念進行革新,讓學生有充足的空間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和探索,并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嚴于自律的好習慣,勇于嘗試創新,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
二、合理安排教學,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首先,做好課前準備。教師要在課前把學習的主要任務和相關問題都安排給學生,并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能夠搜集更多的資料,思考更多的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和實踐。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際操作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既有效地促進了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又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其次,營造有利于學生參與的課堂氛圍。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教師需要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有利于學生參與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要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使所教授的課堂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和發揮想象力。教師要通過豐富生動的表達方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給予自己的重視和滿意,從而調動其參與意識;最后,認真總結,做好課后反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后反饋這一環節通常處于缺失狀態。大多數教師并不重視,有的甚至完全忽略了這個教學環節。為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意識,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課后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和記錄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具體情況,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以及收獲,并及時反饋給學生。這樣學生的付出得到了教師的尊重和認可,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必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優化教學環節,學會獨立思考
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高中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第一個突破口就在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優化教學環節,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好奇、產生疑問,促使學生在迫切想要知曉答案心理的驅使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深化學習主體意識。
必修一《雨巷》一課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舞蹈《小城雨巷》的視頻,隨后提問:“‘雨巷是貫穿全詩的意象,這個意象為整首詩奠定了朦朧美的情感基調。請問作者為什么要選用這個意象?‘雨巷象征著作者什么樣的心境?請大聲朗讀詩歌,嘗試回答問題。”這首詩歌篇幅不是很長,我給出5分鐘時間,然后請學生自己舉手發言。對于學生給出的解釋,我沒有急于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邀請正在聽課的其他學生評價答案。通過這個環節,我不僅了解了學生對“雨巷”這一意象的理解情況,同時還檢查了其余學生是否認真聽課。而學生本人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參與到了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習主體意識也大大增強。
四、創新教學方法,鼓勵積極參與
灌輸式教育模式嚴重扼殺了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淡薄。例如文言文教學,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懂,一字一句為學生翻譯。試問,這樣如何能培養學生學習主體意識?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巔峰時期,他們求知欲望強烈、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表現自己。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意識,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五、營造和諧氛圍,拉近師生距離
為了培養高中生的語文學習主體意識,教師還應當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從主觀上愿意親近教師。高中生學習壓力大,除了語文之外,他們還要花費時間與精力鉆研其他科目。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是否喜歡一門科目取決于他們對任課教師是否喜愛。如果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保持良好關系,學生自然會喜歡語文,愿意主動配合課堂活動,這對于學習主體意識的培養有百利而無一害;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僵化,學生會認為教師高高在上,容易對語文產生厭倦心理,不利于學習主體意識的培養。
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中,我非常重視自身角色的定位與調整。我深深認識到,學生跟我是平等的,我是他們學習路上的合作伙伴,不是什么權威者、控制者。高中生的自我意識強烈,他們十分反感“一言堂”式的教育。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極力主張教學的民主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美好品質。在這方面,教師尤其需要關注那些語文成績不好的后進生,在課上要積極與后進生互動,深入后進生群體,主動關心、愛護他們,讓后進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之情,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科的喜愛,從而積極配合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孫玉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J].新課程(教師),2009(7).
[2]杜彬鵬.試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