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燕 劉溫馨 苗雪瑩 李函桐 魏敬遠
摘要:目前,世界正處于新媒體快速崛起的時代,這個時代以信息的多元性、豐富性、開放性為主要特征,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產業也受到極大沖擊。高校外語教師作為教育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更新教育觀念,組織實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網絡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適合學生的新型課程體系,在此過程中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當好學生人生的引航人。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外語教師;角色
當前,新媒體作為新興的時代產物已然崛起,作為承載和傳播信息的媒介,正在逐漸替代傳統媒體,并以絕對的高效性、快捷性、普遍性影響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在日常外語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豐富的外語信息資源、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使外語教學產業和外語教師群體既獲得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蛟S會有人發出疑問:外語教學行業是否需要重大改革?高校外語教師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從客觀角度來看,在新媒體時代,盡管高校外語教師的傳統地位已被顛覆,外語教學事業也受到了極大影響,但高校外語教師只要抓住機遇,適時地轉變角色觀念,充分利用新媒體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就能獲得新的發展。
一、新媒體時代課堂教學的形式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碼科技,通過電腦網絡、無線通訊網絡、衛星頻道及終端機(例如電腦、流動電話及數碼電視機),向用戶提供資訊及服務的形式。新媒體的類型主要包括移動媒體,數字電視和互聯網新媒體。[1]新媒體技術為教育發展打開了新局面,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教育手段進行有效融合,探索出了諸如慕課、在線學習平臺、微課等許多教學實踐新模式。
(一)在線學習平臺與傳統課堂的結合
MOOC是大規模的在線公開課程,是當今時代下“互聯網+教育”的產物。MOOC的發展催生了大量互聯網在線學習平臺。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進行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將其作為輔助教學工具進行知識講解,并在課堂上利用各類插件如電子化點名簽到、無紙化考試等方式完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2]二是運用云平臺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作業完成情況、并對學生的日常測驗進行在線批閱,以此來提升教學的效率與準確度,減輕教師的工作量,為學生與教師提供雙重便利。
(二)通訊應用與傳統課堂的結合
隨著諸如微信、QQ、學吧等通訊應用的普及,許多教師開始將它們與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具體的實施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及課后評估三個階段。以微信為例,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將相關預習資料上傳至微信公眾號或轉發至班級微信群,學生便可以提前預習理論知識,同時還可通過微信群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公眾號里的內容與微信群中討論的內容整合起來,針對性地給同學們講授知識,解疑答惑。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為學生布置檢驗任務,借此達到鞏固學生知識,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預設下一教學目標的目的。
(三)微課與傳統課堂的結合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給學生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 其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此外,還包括與教學主題有關的教學任務、教材課件、課堂討論、實踐測試、學生反饋、教師評論等輔助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半結構化、內容具體、主題突出的單元式教學環境。它的突出特征是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精致教學設計、經典示范案例、自主學習為主、制作簡便實用、配套相關材料,很好地適應了互聯網時代信息碎片化、移動化傳播的特點。微課與傳統課堂的結合,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有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打破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
二、新媒體對傳統外語教師角色的沖擊
(一)教師知識權威地位的弱化
以前,獲取外語資源的途徑較少,教師就是知識的化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然而,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這一狀況。應有盡有的網課資料、豐富多樣的學習軟件,學生只需要簡單操作就可隨時隨地輕而易舉獲取所需知識,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源頭,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也有所降低,這使他們漸漸脫離了對教師和課堂的依賴,教師在知識上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權威地位被大大削弱。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
傳統教學是指在教師口頭語言的基礎上,采用書本、黑板等簡單的媒體材料的教學模式。[3]傳統課堂往往是通過教師的主動講述來完成對學生知識灌輸,教師主角意識濃厚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新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選擇幻燈片、在線學習平臺、微信等網絡技術,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多角度為學生傳授知識。新媒體具有圖片、聲音、影像結合的特點,因此能夠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幫助教師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創造為靈魂的教學目標,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教師信息素養的挑戰
新媒體不能代替教師,但會淘汰不會使用新媒體技術的教師。某些外語教師由于學習觀念、年齡等原因排斥新媒體的使用,認為學生“玩手機”就是“不務正業”。也有的外語教師可以接受新媒體,但由于技術不到位,獲取信息的手段有限,并不能充分發揮新媒體教學的優勢。[4]個別教師過于追求新媒體輔助教學,忽略黑白板交替,一味地播放課件而忽略了次重點的講解,課堂效果收效甚微。新媒體教學無疑是對外語教師信息素養的一大挑戰。
三、新媒體為外語教師角色轉變帶來的契機
(一)新媒體多角度提高外語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外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外語基本知識,提高對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并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5]。傳統課堂上外語教師一個黑板、一支粉筆,從詞法解析到篇章結構填鴨式灌輸,學生則在抽象枯燥的講解中被動接受知識。這樣的教學形式無法激發學生對外語的興趣,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發展受限,學生掌握的是書面上的語法,而不是真正學會運用一門外語,最后教師的講授與學生能接受的知識不成比例,很難達到外語教師最初的教學目標。新媒體輔助教學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局限,為學生創造外語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進行情景體驗,增加了師生互動。同時新媒體因具有大容量、實時性等特點,外語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尋去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背景、文化根源等。因此利用新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多角度提高學生外語綜合能力并讓知識學以致用,能夠更大程度地完成外語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
(二)新媒體減輕外語教師教學負擔
新媒體的發展和傳播,使外語無處不在,高校外語教師的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手機網絡、智能軟件等新媒體的存在,幫助教師為學生構建更廣闊的學習平臺。教師可以隨時通過手機與學生語音視頻進行口語交流、分享外語資源,甚至可以利用微視頻、直播間等智能媒體,給學生布置外語對話練習等作業。教師隨時隨地線上指導,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貼近外語學生現代學習方式。課堂上,教師也可根據課堂需要利用新媒體隨時訪問在線外語資源,提供視音頻資料供學生觀看,縮短了教師授課時間,減輕了教師備課負擔。
四、新媒體環境下外語教師角色轉型策略
(一)改進傳統的教學理念
在新媒體環境下,外語教師應改進傳統的教學理念,明確培養外語人才的新任務和新方向。在認知上,高校教師必須認同社會進入新的媒體時代、傳統教育方式需要改革的事實。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勇于嘗試,并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理念。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態度應是平等、寬容但又具備一定威嚴。課堂與新媒體中的教師形象既是一個主體,又是不同場域的不同身份。教師依然需要對教學規范重視,在課堂與新媒體中劃出清晰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界限。[6]教師應避免“關門閉窗”式地做學問、寫教案,應當充分接觸網絡以及時了解當下的信息及動態,更應留心學生關注的話題、熱點話題,并適度掌握一些網絡流行語言等。這些新穎的教學素材,一方面可以拉近師生關系,另一方面這更是豐富課堂的一種有效手段。很長時間以來,外語教學中常常面臨過時的內容和枯燥的講解;而今在新媒體背景下,外語教師要研究具備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并進行多樣的教學實踐,同時敢于用想象力和創新力為學生搭建別具一格的學習平臺,如在學習通軟件、雨課堂小程序等上建立課堂平臺、討論平臺、反饋平臺等。如此,教師即以新穎的方式傳授了相關知識和技能,學生又在新奇的體驗和感受中,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支配時間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調整固有的教學方式
外語教師應有意識地利用新媒體教學的便利條件對固有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避免用“老路子”教學?,F如今的大學外語課堂,不乏看見學生以課上演講、小組討論等方式參與課堂互動,但多數情況下是由教師主導授課,教師將所學、所見、所想灌輸給學生。因此,此類課堂中學生并沒有從教師思維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當然也不是理想中的學生主導的課堂。要想真正實現學生主導課堂,外語教師應采用對話式教學。對話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的授受教學、導學教學等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對話教學,在教學目的上,指向師生的自我實現;在教學過程上,走上是教學合作;在教學方法上,注重交往生成;在師生關系上,注重融洽而深度的師生關系的建構。[7]在高度呼吁共享、互動傳播信息的新媒體環境下,師生通過對話進行交互開展課堂十分必要。
(三)增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操縱能力
新媒體背景下,外語課堂上教師不再僅靠教科書和磁帶“打江山”,教師對新媒體技術技能的掌握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僅要會制作基本的新媒體課件、教程,更要學習掌握處理視頻、音頻的軟件來為教學增色。外語教師要想跟上新媒體時代的步伐,就必須建設網絡化、信息化的課堂,借助新媒體資源優化課堂呈現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新媒體資源材料進行聽說讀寫譯的學習與訓練。如在聽說方面,若是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提前準備好一些經典影視對話,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對其進行模仿或復述,如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比僅僅對著聽力書本練習要高的多。再比如在讀寫方面,若是教師和學生各自運用新媒體資源尋找各類外刊的精華節選段落,再通過課堂進行分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比僅僅背高分作文模板要高的多。課堂之外,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體平臺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壯大,若教師在這些平臺上發布英語教學資源,那這些新媒體平臺都可以是外語學生獲取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的來源。教師也可以學習制作慕課、微課等這種長度不受限定、錄制時間不受拘束、完全根據教師的零碎時間進行安排的課程,并發布在網上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實現教學信息化。讓新媒體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讓 外語教師實現了隨時隨地的教學,而且這也給外語學生創造了“全覆蓋”式的語言學習環境。
按照新課改中“網絡教育”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要求,新媒體已成為外語教學不可忽視的手段。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外語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的外語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新媒體引入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有利作用,讓自己成為新媒體使用的先行者,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引導者和評價者,努力達到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外語教師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高校外語教育改革深入進行。
參考文獻
[1]陳佳.“微時代”高校外語教學方法改革探索——以微信在德語教學中的實踐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21(05):91-93.
[2]李沖鋒.走向對話教學——對話教學基本問題探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0(5):7.
[3]顧名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鑫.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角色的研究[J].才智, 2016 (08) :78-82.
[5]余海燕.信息技術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信息技術教育,2009(5)
[6]]雷麗霞,張尚民.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師利用新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經濟信息,2019(22):430.
[7]譚強,張甜.基于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高校課堂互動教學改革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1):1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9102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