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蔣懷漫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2010年-2011年武隆區的經濟數據以及土地利用變化數據對重慶市武隆區的土地利用效益變化進行探討,給武隆區的土地可持續利用提供一些可行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效益;可持續利用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城鎮用地不斷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高效、合理利用土地成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1]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可以為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土地利用效益即單位面積土地投入與消耗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所實現的物質產出或有效成果。[2]
1.研究區概況
武隆區在大婁山與武陵山的結合部,距今1398年的歷史,隸屬重慶市轄區,位于重慶市東南部,北緯29°02'~29°40',東經107°14'~108°05',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婁山峽谷地帶。年均氣溫為17.4℃,年均降水量1 094.4 mm。截止2017年,鄉村人口296419人,城鎮人口116261人。男女性別比為109.7:100。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04925萬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6305元,較上年增長7.7%。
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官網上的土地變更調查2009—2017年數據、武隆區統計年鑒、武隆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文本說明和中科院《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分類,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3.土地利用效益的變化
3.1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變化
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產出主要用于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標來和衡量,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與城鎮化發展具有地理空間的非均質性和非均衡性,[3]針對武隆區我們下面主要用城市化水平來進行評價。對于城市化水平而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導致城區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建成區面積變化以及城鎮化率的改變。
2010到2016年間武隆區的耕地面積變化總體呈現一個減少的狀態,而在2017年由于武隆縣政府的撤縣設區,導致武隆區的耕地面積產生一個回彈的現象。建成區面積在這八年之間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這和城鎮化率處于增長狀態相吻合。
3.2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變化
武隆區在2010-2017年間地區生產總值穩步上升,在2017年達到了1604925萬元,相比2010年增加了880770萬元。上表3.2顯示對比于其他周邊區縣,武隆區的增長幅度不算大,處于中間位置。
3.3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變化
從上表3.3可以看出武隆區的空氣污染在逐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了1723噸;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了79.9噸;煙塵排放量減少了2774.7噸。
4.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看出對于武隆區而言,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武隆區在2010-2017年八年時間內,武隆區的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33%穩步提升到2017年的43%,年均增長率1.25%。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產出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呈現一個穩定增長的狀態,在2017年達到了1604925萬元,相比2010年增加了880770萬元。年均增長110096.25萬元。相比于周邊地區的道真縣與務川縣,武隆區2010-201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處于上風,但是增長速度在周邊七個區縣處于一個完全的下風,僅高于南川區,所以該區域的發展還有上升的空間。對于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變化而言,武隆區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煙塵排放量都是在逐年減少,對于該區域的生態系統起到了一個保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龍花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02):131-138.
[2]張明斗,莫冬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性分析——以東北三省34個地級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4,36(01):8-16.
[3]葉敏婷,王仰麟,彭建,吳健生.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變化及其區域分異[J].資源科學,2008(03):4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