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市場經濟與世界經濟關系愈發緊密,金融體系不斷革新,不良資產問題也愈發凸顯。處置不良資產一直是我國商業銀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同時也是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不良資產數量的大小影響著我國銀行資產結構的穩定性和我國經濟的發展,亟需減少或控制不良資產的數量以助力穩固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促進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關鍵詞:不良資產;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11-0142-02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
1.不良資產的分類
在我國,銀行不良資產通常以不良貸款的形式呈現。銀行為了更好監控貸款風險,把銀行貸款按照一定的規則劃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根據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貸款分類指導原則》,采用五級分類法將銀行發放的貸款按照還款可能性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其中,后三種被統稱為不良貸款,通過對借款人的現金流量、財務實力、抵押品價值等因素的連續監控和分析來更準確地反映不良貸款的真實情況。
2.不良資產的現狀
近年來,從信貸業務的分布格局上來看,雖然不良資產依然主要分布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但是所占比例卻在逐漸減少,股份制商業銀行所占比例逐漸增多。
大量不良資產使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速度緩慢,同時也影響著銀行業結構的穩定甚至可能誘發金融危機。因此,1995年銀行經營管理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目標,而后各商業銀行通過國家政策支持、體制改革等途徑加大了處置不良資產的力度,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總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不良資產率也逐漸靠近國際水平。
二、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外部成因
1.經濟下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致使我國進入經濟下行階段,社會的整體信用環境惡化,銀企關系緊張。雖然我國實施“四萬億計劃”,但是國家經濟卻呈現出了“跳崖式”回落。企業的經營狀況惡化、盈利能力逐漸下降,致使我國銀行的資產質量逐漸惡化,不良資產也呈現出“雙升”的狀態。
不良資產的上升趨勢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形勢偏緊,信用環境持續惡化,銀企關系矛盾突出。一方面,企業盈利能力低,導致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下降,而借款人逃債成本低,進而引發了惡意拖欠、逃避債務情況驟增。銀行貸款的核心客戶和合作伙伴整體出現兌付危機,甚至惡意謀劃套取銀行信用,這也使得銀行處在不利的信用風險之中。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資產增多,銀行出現了 “慎貸”“懼貸”的情緒,盡管貸款基準利率下降、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足,但并未從根本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2.企業自身缺陷
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而部分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態并不理想,盈利效率低。由于國有企業承擔著國家責任和任務,即使嚴重虧損也難以破產,同時為保證其正常運作,政府要求銀行對其加大貸款力度或延長還款期限,使得企業債務越來越多,部分企業要依靠信貸資金來維持運作狀態,這也造成了銀行資產的惡化。另外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通貨膨脹嚴重影響著企業對自身利潤的評估。通貨膨脹的狀態下的企業整體收入出現虛高,企業的業績上浮、應繳的稅款變多,但企業的實際利潤則呈現下降趨勢。這一情況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困難,企業償還能力下降,銀行難以按時收回貸款。
3.政府過度干預
盡管商業銀行有一定的自主經營權,但我國銀行在資金的運作上受到中央銀行的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以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借款方需要提供完整的抵押擔保文件、相應抵押物和擔保資產,但是實際中,在給一些特殊企業或者困難企業辦理貸款時,由于行政干預,銀行不得不對償還能力弱、發展不穩定或不具備貸款能力的企業發放貸款,銀行的債權得不到有力保障,貸款收回難度頗大。另外,銀行在給企業發放貸款時有最高的比例規定,超出的部分不發放貸款,但是由于政府施壓,使得銀行只能超額放款,無法進行正常的金融風險監控。
4.監管存在漏洞
對于不良資產來說,不僅需要銀行內部的風險監控,也需要社會和金融機構的監管。一方面,我國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弱,譬如金融機構不能直接確定利率,不利于金融機構對不良貸款的監管。另一方面,我國民眾的社會監管意識差,社會監管嚴重缺失。民眾對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敏感度不高,在公眾眼中,國有銀行背靠國家,存款放在銀行中有絕對的安全保障從而忽視了對銀行的監管,再加上發生貸款時銀行信息的透明度差,使得社會監管更加薄弱。
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內部成因
1.銀行內部管理疏漏
在我國現有的商業銀行制度結構中,內部管理制度是一項關鍵的制度安排,是商業銀行經營成功的關鍵所在,包括人事管理制度、組織制度、資金管理制度、風險管理制度等。
(1)人事管理。國有商業銀行的人事制度不完善使激勵和約束機制失靈,導致各級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充分被調動。由于銀行職員的激勵約束不夠,職員存貸款數目大、任務重,使得員工為達目標急功近利、盲目放貸,這在貸款之初就對不良資產存在了很大隱患。《商業銀行法》第35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應當對借款人的貸款用途、還款能力、還款方式等情況進行嚴格的審查。然而部分銀行職員工作態度不嚴謹,對于企業所提供的資信證明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沒有審查清楚,造成信息不對稱。在擔保環節中,銀行職員對擔保人審查不嚴,相關知識掌握不完整、擔保意識差,導致讓“有心人”有可乘之機。
(2)風險管理。銀行業競爭激烈,部分銀行為了增加收益,急于放貸收取利息,對貸款業務持“重貸輕管”的態度,部分貸款業務規定也流于形式,缺少真正的風險管理意識。一味地貸出而不考慮是否能收回貸款并做好貸后的風險監控,致使銀行不良資產的數量陡增。
2.產權制度約束
國有銀行的管理者一般由國家直接任命,會被行政政策所左右,遵循政府指令開展執行各類業務,銀行和國家政府之間成了委托——代理的關系。一部分被任命的管理人員為了完成規定的任務、取得更高的業績、獲得上一級的信任,不惜用作假的手法來掩飾其劣跡。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受政府影響,缺少自主權,在工作中國有銀行更是被當作是政府的職能部門,銀行所承擔的社會職能過多,使其經營目標多元化而弱化了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此外,產權關系不明,缺少利益驅動機制,弱化了銀行管理者的工作積極性;缺少發展動力,直接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數量和不良資產率的降低效率。
四、解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對策
1.減少政府干預
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適當減少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干預。針對企業積極還債、履行債務責任的行為進行激勵,對拖欠債務的行為給予懲戒。另外,給予銀行自主管理的權利,不參與銀行貸款發放貸款對象的選擇,不做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 “中間人”,減輕銀行的壓力;對待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態度要一視同仁,給予二者充分自由發展的空間,妥善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矛盾。
國有商業銀行應該充分利用和發揮地方性政府政策的作用,取得政府和人民銀行的支持和理解。地方政府應幫助銀行減少不良資產的數量,譬如出臺相應的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和個人按期還貸;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重新構建“銀行、企業、政府”三贏的構架;國家注資幫助剝離減少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數量等。相關監管部門要嚴格執法,公正、公開、公平地處理銀行的經濟糾紛問題,加大對銀行不良資產的管理。
2.深化企業改革
企業的低效運營是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直接原因,減少不良資產要深化企業改革,提高企業的信用指數。樹立企業誠信意識,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加大對企業信用的管理。加強組織之間的協作,讓企業信息透明化便于社會監督,從而更好的進行風險監控。企業改革要明晰國有企業的產權問題,積極推動國有企業股份制的完善和健全,健全企業的體系,讓國有企業“年輕”起來,不再走靠政府幫忙、靠銀行扶持的老路。
3.發揮資產管理公司作用
對于大量的不良資產,我國采取直接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先后建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盡可能地發揮其作用。與國外的資產管理公司相比,我國的資產管理公司的目標更加多元化:一是化解國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二是支持國企改革通過債轉股的方式幫助重點企業扭轉脫困;三是最大限度地保全資本、減少損失。多元化的特點使得我國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難度加大,若能發揮好我國資產管理公司的作用這將對減少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起到推動性作用。
要學會約束和激勵資產管理公司,完善資產管理公司的產權體制,通過股份制改造來吸收外部資本和民間資本來減少資產管理公司資金不足的壓力,來充分發揮它的市場作用。總之,資產管理公司對于不良資產的減少至關重要,也是世界各國解決銀行不良資產最有效的方法。
4.提高銀行管理水平
(1)完善銀行管理系統。將客戶按照一定的等級劃分,這樣不但可以更好的對客戶進行貸前分析,且更加有利于貸后的風險監控。完善的管理系統可以使客戶信息在各銀行之間更加的透明化,從而有效的避免客戶以按揭的方式貸款所造成的不良貸款并且方便銀行進行管理。雖然在客戶管理系統的技術上還有欠缺,但是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揚長避短,完善管理系統也指日可待。
(2)打包不良資產。就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而言,打包不良資產是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不良資產包既包括信貸資產也包括非信貸資產,而不良資產包處置的參與方一般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而在有投資者或者地方政府協助處置不良資產包的時候,投資者和地方政府會直接或者間接地成為不良資產處置的參與方。在打包不良資產的時候應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把不良資產按等級劃分,選出價格較高的不良資產;或從行業、擔保人等方面,分出有關聯的不良資產進行捆綁;捆綁組合好的不良資產的價格進行理性的分析,爭取得出合理的價格。購買方和銀行相互合作,切實將打包好的不良資產處置掉,盡量減少銀行的虧損。
(3)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機構,將信貸資產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收益證券,以該財產所產生的現金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結構性融資活動。也就是說債權人把不良資產進行科學的包裝,和企業一起通過一些方式使其上市,以證券的方式重新面向民眾,借助證券市場籌集資金收回不良資產。資產證券化將強了我國資產的流動性并且改善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等好處,但是它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隱形”風險。在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技術操作不過關、證券化過程中的成本過高等問題,所以在進行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要選擇高技術水平的人員,來完成不良資產的處置并且盡量降低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成本,完善信用評級制度等方法來解決資產證券化中所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原阿茜.我國不良資產現狀及成因研究[J].時代金融,2019,(26):120~122.
[2]杜爾玏.新一輪不良資產的形成機理、清收障礙與處置創新[J].求是學刊,2018,(03):74~81.
作者簡介:
鄭鴿,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