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地
摘 ? 要:高中教育國際化面臨著思想認識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生源缺乏保障、師資力量薄弱等挑戰。在政治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中教育國際化如何突破和創新值得學術界和實踐者的研究。在實踐層面,要首先了解和借鑒國外經驗,樹立立足本土、面向國際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示范高中的作用,為我國培養更多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
關鍵詞:高中教育 國際化困境 突破
科技、文化的進步給各國的人才培養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在全球政治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促進教育國際化,培養出既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又有強大的國際交往與協作能力的精英人才,就成為一種必然[1]。教育國際化已發展成為一種趨勢,更是被學術界及教育實踐界所關注,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國際化,能使國家與個人雙方受益。
一、高中教育國際化發展困境
(一)思想認識不足
目前國內應試教育觀念仍然比較嚴重,從教學資源的配置到教師工作的部署,往往圍繞考試升學進行,教育國際化未成為關注重點[2]。另外,雖然有些學校的師生、員工等對教育國際化有足夠認識,但容易存在兩大誤區:一是提到教育國際化,就想到英美等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現代教育往往被忽略,這樣就難免窄化了教育國際化的內涵;二是過度崇尚國外文化,照搬照抄國外教育觀念及教學手段,反而對國內本土文化及教育理念等持虛無主義態度,導致食洋不化,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
在教育發展中,經濟基礎起決定作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發展不平衡,新常態下的高中教育國際化也同樣如此,并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與中西部相比,東南沿海一帶開放較早,整體發展較快,對教育的財政支持也更有力,高中教育國際化進程更快。二是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除了地區之間不平衡,同一地區的不同高中學校之間,因為辦學規模、學校性質、生源質量、師資力量等不同,在教育國際化水平上也會出現差距。
(三)師資力量薄弱
與國內傳統課程相比,國際課程對授課教師的專業素質有更高要求。一些教師國際化素質不過關,經驗不足,對于高中國際化課程的了解與掌握尚有不足,很難承擔起高中國際課程班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即便是外籍教師也廣泛存在文化適應難度大、專業及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人員流動大和師資成本高等問題。總體來講,高中教育國際化所必備的師資力量薄弱。
二、高中教育國際化發展與新加坡的經驗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人才培養觀念與教育行為關系也同樣如此。我國要想加速高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須立足本土,并樹立國際化理念,將辦學落腳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上,以滿足社會、學校、師生和家長的需求。[3]
從實踐層面看,示范高中占據的國際文化資源、教師資源、教學制度資源等都較為完善,在德育、科研、學校保衛管理等方面能對普通高中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因此,應該以示范高中為例,向當地的普通高中輻射,傳播創新實踐經驗。
一些國家在教育國際化領域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我國高中不妨適當借鑒外國有益經驗,從生源、師資質量著手,嚴格把好關口。以新加坡高中為例,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將教育國際化概念引入本土的國家之一,該國教育配合政府秉持的精英治國理念,將高中教育從原有的一體化國家目標逐漸轉變成“締造國家的未來”這一戰略方針。新加坡高中課程的國際化特點可歸納為融合多元文化,革新課程觀念,設置跨文化課程和靈活評價機制,注重國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歸屬感。實踐結果表明,教育國際化愿景在該國的高中教育實踐中獲得了積極響應。筆者總結分析發現,新加坡高中課程主要通過以下幾項舉措實現國際化。
一是多領域支持。新加坡政府教育支出幾乎連年增長,僅2017年,教育支出共計約129億新加坡元,在政府總預算中占比達17%,幾乎是2005年教育支出的2倍。針對高中生,尤其是就讀于政府辦學和政府資助學校的高中生,政府制定了相應的財政援助與助學金計劃,保障了本土學子都能獲得最佳教育,這就為教育國際化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
二是成熟的獎學金體系。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新加坡高中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統的獎學金體系,不僅有政府和學校提供的獎助學金,還有由社會力量贊助的各種獎助學金,整個獎學金體系發展得較為成熟,能有力地保障高中生順利深入學科前沿領域,并成功進行國際教育交流。
三是有國外高校提供的大量經驗。201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曾與新加坡華僑中學聯合舉辦名為“全球學聯·新加坡峰會”的教育合作活動,雙方共同探討教育的國際基準問題;芬蘭的羅素高中結合生源類型采取具體招生政策——針對本國生源,該所學校會要求參加入學考試,結合平時成績來判定是否具備入學資格,針對國外生源,這所學校則會根據成績單、推薦信和行為品德來進行考評。
參考文獻:
[1]倪秀,殷櫻.教育國際化要打好“中西合璧”這張牌[J].中小學電教(教師版),2017(4):30.
[2]牛爽,范淑婧,王丹琳.國際視野下高中傳統文化教學創新探索——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語文教學為例[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2019(7):57-61.
[3]唐秀.國際化的教育視野架起學生“通向未來的人生橋梁”——重讀《把中學辦得有點大學味》[J].時代教育,2017(14):30.
編輯 朱婷婷 ?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