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思維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思維的外顯形式,思維又是語言的內化工具。小學數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他們數學能力的重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語言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數學概念,理解數學公式,體會數學奧秘,同時也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重要意義,并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的滲透策略展開探討,以期引領小學生更加深層次地認識數學語言。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語言;意義;滲透策略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語言并不陌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100元抵150元”“兩件7折”“戶籍人口統計圖”等等都運用了數學語言。數學語言是一種簡潔的、準確的、科學性專業語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語言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應該把數學語言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優化教學結構,為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提供切口,如此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為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鋪下基石。
一、小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重要意義
(一)掌握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材中收錄的概念、公式、規律等在語言表述上都是非常準確、嚴密的。掌握數學語言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公式、概念、規律等產生合理而準確的認知,減少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理解,比如,一旦熟練而準確地掌握了數學語言,那么學生就可以了解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而非是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一個“圍成”和一個“組成”,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二)掌握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發展的助力
數學語言與數學思維本就是息息相關的,語言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思維的發散。可以說,語言清楚意味著思維明晰,掌握數學語言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助推力量。比如,在學習“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計算時說出算理,借助語言的表述發散思維,在獲得正確答案的同時了解算法與算理,加深印象。
(三)掌握數學語言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
數學問題往往都是以數學專業語言的形式陳述的,所以掌握數學語言對于解決數學問題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熟練而準確地掌握數學語言可以讓學生直觀理解題意,另一方面掌握數學語言還能理清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解題的速度。比如,小林買了15本書,小趙買了5本書,請問小林買的書是小趙書的幾倍?倍數是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必須對題目的數學語言進行普通語言的轉譯:求()是()的()倍就相當于求()里面有()個()。如此,學生便可以準確突破困境,理解題意。可見,掌握數學語言,有效進行數學語言的轉譯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的滲透策略
(一)發揮數學教師口頭表達與示范作用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認知儲備匱乏,但是他們的模仿能力卻非常強。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語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借助學生的模仿天性去規范小學生的數學語言。正如上文提到的,數學語言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等多種特點,為此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應該注重自己語言輸出的嚴謹、科學和準確性。比如,在學習正方體后,有的學生提出問題:正方體是長方體嗎?如果教師直接回答說正方體就是長方體,這就意味著語言表述不甚嚴謹,有待思量。所以,數學教師應該這樣回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作正方體,所以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由此可見,教師數學語言的規范性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喚醒學生對數學語言的學習熱情。此外,數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說”數學語言。通常來說語言是思維的承載體,“說”題甚至比做題更重要。比如,在講解55×20=?時,數學教師可以強調在進行該算式的計算時,可以結合以往學過的數學知識,在計算上將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乘積,而后采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算式的計算。教師專業數學語言的運用讓小學生在接受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學語言的熏陶。接著,教師再趁熱打鐵讓學生一邊說一邊算:55×20中55可以分解成50和5的和,而后利用乘法結合律,分別計算20×5和20×50,再將兩個乘積相加,最終得出答案。
20×55
=20×50+20×5
=1000+100
=1100
一開始學生的表述可能比較生澀,但是隨著認識的增長,他們的數學語言描述會愈加簡潔、準確,同時他們在語言描述的過程中也能對數學知識進行再次深刻的思考。
(二)指導學生對數學語言進行有效轉譯
數學語言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語言,想要對該語言進行理解與把握,數學教師就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去學習對數學語言的轉譯。首先,可以將數學語言轉譯成普通語言。比如,“蛋糕的四分之一”可以轉譯為“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其次,數學中的符號語言可以轉譯成文字語言。比如,5≤()≤12,面對這類題目,數學教師可以問一問學生這道題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通常會在敘述中將符號轉換成文字,即一個數大于等于5的同時小于等于12。如此,題目難度得到簡化,答案也就隨之而出。
(三)開展多樣化數學語言實踐應用活動
傳統的數學課堂中多是以教師的“一言堂”為主,課堂成為教師的主舞臺,而學生通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種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散,也不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和認知學科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鮮少有機會親自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探究,也沒有機會在實際中運用數學能力。其實,對于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言,教師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利用數學語言的契機,讓他們在實踐應用中進行理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創設多種教學活動無疑是為學生提供數學語言實際應用契機的重要舉措。首先,教師可以構建數學教學的翻轉課。所謂的翻轉課堂其實就是實現教師與學生位置之間的一個小小反轉。在翻轉課堂上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學生的“學進去—講出來”。一方面學生要根據教師給予的預學案展開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在“講出來”的過程中實際應用數學語言。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如此便給予小學生更多進行數學思想表達的機會。雖然在翻轉課堂或者小組討論中,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述會略有不足,但是隨著認知的增長和長期的實踐訓練,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掌握會更加準確,他們也會在多種學習模式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任何語言都離不開應用,數學雖然是一種非同于自然化語言的專業性語言,但它依舊要在實踐中深化。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優化多元教學模式無疑是教育學生應用數學語言、感悟數學語言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學習、掌握和準確應用數學語言對學生今后學習發展的積極影響,并在實踐教學中引領學生發現數學語言與其他語言之間的轉譯契機,為學生數學語言的實際應用創設契機,促使學生在理解數學語言的基礎上更有成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魏建麗. 試論數學語言與小學數學教學的關系[J]. 中國校外教育,2015(19).
[2]王巖. 運用數學語言,讓小學數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J]. 試題與研究,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