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鑫
摘要:陶淵明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在詩歌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文學藝術成就,并開創了我國田園詩這一文學藝術形式。而其散文和辭賦創作,也對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陶淵明;散文和辭賦;特點
引言
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辭賦,以自身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與內容,對后世的文學創作與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陶淵明的散文和辭賦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自然平淡、深遠雋永、淡然多姿,同時,還展現出豪邁豁達的一面,流露出陶淵明自身作為文學大家的思想意識、人生態度,并彰顯出爐火純青、自成一派的文學藝術境界。
1在文學創作層面具有自然平淡、深遠雋永的文學藝術特點
陶淵明散文和辭賦在選擇寫作題材、錘煉語言、創作手法等方面,都體現出自身的獨創性。陶淵明所具有的“無為而治、隨心隨意”的“老莊”思想意識,成為了其人生追求與生活情趣,在這樣的人生態度下,也會使得其在文學創作方面具有自然平淡、深遠雋永的文學藝術特點。其較多的會運用到內心獨白式的語言、以及白描的寫作手法,以此來展現出自身的內心世界,在其散文和辭賦較少會有什么華麗的語言以及復雜的結構,但是,卻能夠“潤物無聲”地讓人們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例如,在陶淵明所作的《歸去來兮辭》當中,整篇都展現出作者告別仕途,返回田園時內心所具有的一種欣喜之情,文章如行云流水一般地輕快流暢:“歸去來兮”,是一種內心當中對自由的渴望,同時,也是歸于田園的喜悅。而以“田園將蕪胡不歸”,較好的展現出自身歸去的心意。寫出了自己“誤入仕途”的前因,以及想象著田園生活,既由美麗的風光,也有令人感動的情感。最終表述出自身隨意而安的人生態度。讓內心能夠獲得一種寧靜與舒適,這種“清心自然、無憂無求”的內心追求,也體現在其文學創作方面,使得整篇文章展現出陶淵明散文和辭賦當中自然平淡、深遠雋永的文學藝術特點。
2在語言運用層面具有語言樸實、精煉用詞的文學藝術特點
陶淵明在創作散文和辭賦的過程當中,會較多運用到樸實無華的語言來描寫景物、抒發情感,其文章雖然看似平淡,但卻有“淡然生姿”之趣,可從樸實無華當中展現絢麗多彩,而這樣的語言美,是要讓讀者去用心用情感悟,才能深切的體會到陶淵明依據自身的生活實踐,立足于文章的整體風格較好的運用語言,并將之體現在每一個語句當中,因此,能夠在樸實無華當中,體現出“淡然生姿”的意趣。陶淵明較為擅長于千錘百煉地進行語言錘煉,以此來較好的展現出文章的主題思想與豐富內涵,在文章當中字字珠璣、流露真情。在《閑情賦》當中,用詞細膩、譬喻貼切低描寫出對相戀女子的所具有的深切思念,其中的十愿十悲,從不同的視角來較好的體現出陶淵明轉輾反側、纏纏綿綿的情思,而這與陶淵明所崇尚的“老莊思想”、追求清靜無為的人生境界大相徑庭。但從某種意義而言,也展現出陶淵明曾經擁有過一份令他難以忘懷的情感,因此,才會通過文字來描寫出這一真摯的情感。同時,也說明了陶淵明樸實無華的語言,即是在“繁華落盡處有真情無限”。在此賦當中的十愿則展現出較強的獨創性,用語清新自然,充分體現出語言樸實、精煉用詞的文學藝術特點。
3在文學意境層面具有渾然天成內涵無限的文學藝術特點
在陶淵明的文學創作過程當中,會較多的運用到白描的寫作手法,來較好的展現出其所塑造的各種多姿多彩的文學形象,而寫作的對象會“取法天地萬物”,也即是通過對大自然、對現實生活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充分發掘出其中的豐富寫作因素,并秉持“自然而述”的用筆來展現出其中的意韻。在《桃花源記》這一散文當中,通過深入描寫漁人在桃花源當中的所見所聞,較好的體現出作者對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文首,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來引述出一個美好的“化外之地”,人們平等相處、自由自在,而如何能夠成為這樣的“理想國”,詩人并未明言,但從文中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則較好的彰顯出因為沒有壓迫勞動人民的統治階層。雖然這僅僅只是詩人在當時的想象,但是詩人通過美好的想象,彰顯出渾然天成意境無限的“理想國”,從而體現出作者對理想當中“人人平等、大同世界”的美好社會的愿景、以及對當時的現實社會所具有的強烈的不滿情緒。而在陶淵明所作的《感士不遇賦》文章當中。這一賦當中感嘆自古以來有才有志之士大都難以遇到“伯樂”。這篇賦具有悲憤的感慨,強烈的情緒,不同于陶淵明較多的平淡風格的文學作品,其文字也較為質樸,但是,卻具有豐富的意境,以“平實當中見不凡”的文學表現形式來展現出詩人的所思所想。
結語
總之,陶淵明作為我國古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散文和辭賦的文學藝術特點可歸納為:在文學創作層面具有自然平淡、深遠雋永的文學藝術特點;在語言運用層面具有語言樸實、精煉用詞的文學藝術特點;在文學意境層面具有渾然天成內涵無限的文學藝術特點。其文學創作,為我國古典詩歌、散文和辭賦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對于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菊玲.陶淵明的田園情懷為哪般[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27):74.
[2]徐國榮.陶淵明“新自然說”平議[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3):1-6.
[3]李靜宜.陶淵明詩文中的田園精神生態研究[J].農家參謀,2019(17):182.
[4]陳平.陶淵明詞賦新論[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