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波
【摘要】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這是教育公益性效度的根本標準,是教育公平、普惠民生的根本表現,也是十八大報告論述教育問題時最大的思想亮點。面對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教育應該達到的境界只能是:不僅要使每個孩子趨近傳統意義上的“成才”,更應該獲得和諧完整內涵的“成人”,不僅要使之完成生物學層次的“成人”,更要成為凸顯個人獨特本質規定的“成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關鍵詞】德育 播種 自尊 自信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4-010-01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勝利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十八大報告中“立德樹人”的思想和“德育為首”、“德育不好出危險品”等至理名言都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但“課堂十年功,不敵社會一分鐘”卻又道出了德育的艱辛、低效和無奈。
德育是什么?怎樣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呢?我從這方面作了嘗試:用愛活化德育的靈魂。
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是德育工作的靈魂。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關鍵,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首先懂得愛,懂得如何用愛的教育為學生塑造一個更健康、更完美的內心世界。
1.喚醒孩子的自尊——用愛播種希望
自尊心是一個人尊重需要的反映,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在日常教學、班級的管理中,用老師的愛喚醒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
我班有一個學生叫東,兩只眼睛閃著桀驁不馴的光芒,讓人一看就認定是刺頭一個。開學第一天,我把他安排在第一位,他大聲地說:“我不坐前面,我要一個人坐后面。”“為什么?”他不回答,只是用漠然的眼光盯著房頂。我不禁怒火中燒,但忍住了,答應了他。接連幾天,學生怨聲不斷:“老師,東上課做小動作、唱歌。”“老師,東不交作業。”“老師,東課間在教室粗言穢語罵人。”“老師,東和宇打起來了。”面對他我該怎么辦?不想學習,成績又差,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動輒打罵同學,批評教育也不管用,家長因對其失望也不管不問。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決心用愛心喚醒他沉睡的自尊。
為了幫他樹立自信心,我與他談心時,從不批評他,只是講些名人故事促使他自我反省;平時我故意叫他回答問題,讓他體驗成功的快樂;成立學習小組幫他補課,使他感受到同學間的情意,他開始慢慢有了轉變。
期中考試后的家長會上,我專門為他準備了一段表揚詞,但他和家長都沒來。當我問他為什么時,他紅著眼說:“爸媽嫌我給他們丟人都不肯來。”“沒關系,只要你肯努力,總有一天你會成為父母的驕傲。”我找到他父母詳細地介紹了東的進步,并向家長提出了希望。第二天,他特別高興,他還特意說了他父母的贊賞,此后他更積極上進了。我感到無比欣慰:愛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孩子蒙塵的心靈得到溫暖,播下希望的種子,催開自尊之花。
2.樹立孩子的自信——用愛播種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的成功之處,就是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充滿信心。教師要用對學生對學習的熱愛感染學生,使其充滿信心和勇氣。
黃榮余是我班的學困生,性格內向,少言寡語,對學習沒有信心,厭學情緒很強。據同學反映,他以前經常逃學,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拿他沒辦法。一天,我拿來一本《唐宋名家詞》,對他說:“榮余,咱們倆比個賽,怎么樣?你學好當天的課程,我每天背一篇古詩鬩,敢比嗎?”他有點猶豫,為了堅定他的信念,我對全班同學說:“榮余要和我比賽,請同學們做裁判,榮余記錄每天的結果。”一個月過去了,黃榮余的成績有了進步,我在班上表揚了他:“榮余你真行!老師佩服你!”后來我又故意輸給他幾次,他的信心更足了。在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他的失敗心態、挫折心態逐步消除了,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自信。
3.感恩教育——用愛播種愛心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已經習慣了家長的付出與給予,同學之間也缺少互相關心和愛護。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奉獻和回報。合格的人才,不僅要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識,更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學會感恩,要學會愛別人。
我首先從教育學生愛父母做起。開學初我會統計班里每位同學的生日,在他們生日的那一天,值日班干會在黑板上寫一句祝福的話。每個學生過生日,我都會對生日的同學說:“‘孩生日,娘苦日,別忘了祝福你的媽媽,謝謝媽媽給了你生命!”在每個與父母有關的重要節日,我都會布置學生回家去為父母去做一件事,并寫出心得體會。完成后,我還會請學生讀自己的作文,整節課學生熱淚滾滾,情人人心。
其次,我還利用主題班會,請學生算算家庭的收入,我們的消費,體會父母的勞累。慢慢地有變化了:吃零食亂花錢的少了,刻苦學習的多了;挑吃挑穿的少了,勤儉節約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關心幫助他人的多了。
4.養成教育——用愛播種習慣
在教育的發展進步中,我們用愛在學生的心靈中播種希望,播下自尊、播下自信,相信有愛的教師最美麗,有愛的課堂最精彩,有愛的教育最成功。但是,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缺乏自控能力,免不了有一些壞習慣改不了。愛生并不排斥“嚴”,愛生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常言道:“嚴師出高徒”,教師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可能使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對學生、家長、社會負責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在給予學生愛的同時,會按照學校的制度給學生制定詳細的班規,約束、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主題演講會、討論會、辯論會,矯正其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愛是一種信任,播下自信的種子;愛是一種尊重,播下自尊的種子;愛是一種鞭策,播下希望的種子;愛是一種鼓舞,播下成長的種子;愛更是一種觸及靈魂、春風化雨的教育過程。教師在舉手投足中流露出的對學生的愛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激勵效應,讓我們用愛去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劉祥和.一生的教育.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年1月.
[3]賞識教育的實踐與應用研究.辛寨鎮中心小學教育課題組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