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李雷濤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建構主義觀點是讓·皮亞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強調學生必須自己在真實情境里,通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主動進行意義建構以獲取知識。這一理論在心理學及教育領域得到了普遍認同,自從其引入我國后,對國內教育理論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有些學者在對我國教育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網絡時代的學習提出了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于優化大數據背景下的本科統計學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也更有利于實現應用型統計學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大數據引發思維方式變革。在大數據統計中,大量有價值數據的獲得主要是基于網絡對用戶行為的記錄,調查問卷不再是原始數據的來源。而且,由于大數據是以總體為對象做的復雜數據分析,也不再需要進行參數估計。大數據應用改變了人們處理數據的思維方式,其核心關注由抽樣變為全體,由因果變為相關。另外,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不僅要揭示數據隱藏的統計規律和發展趨勢,還要充分理解數據的產生機理和運行機制以揭示數據的自然屬性和應用背景。
(二)互聯網改變知識獲取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非常多樣,因此就單純的知識傳遞而言,教師授課難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傳統的統計學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課堂教學更多的停留在理論講述上,而這些理論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被動學習容易使其因喪失學習興趣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使用新的教學方法,以操作性更強、參與度更高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統計學學習的積極性。
(三)信息化培養新的學習習慣。信息爆炸無可避免的產生了知識碎片化,即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的零散、無序、互不關聯。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體系相互整合,對于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而信息的開放性與豐富性,也會消耗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導致信息超載的發生。隨著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和計算機存儲及運算能力的大幅提高,傳統的知識記憶式學習和常規的推理運算已變得不再重要,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因此發生顯著的變化,他們逐漸習慣于收集、整合碎片化信息,接受多媒體信息,并主動參與實踐教學。
在新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對知識的講述并非最重要的。那么,通過課堂教師到底應該教會學生什么?本文認為新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下列五個方面的能力:
(一)搜索能力。從網絡上搜索得來的零散信息,在經歷了必要的整合處理后,才可能轉化為知識,與個人固有的知識體系銜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對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整合。由于數據搜集涉及關鍵詞、搜索工具和數據庫的選擇、搜索功能的使用等,因此,學生必須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改良數據的搜集方法和途徑。
(二)判別能力。判別是指依賴個人洞察力,對信息真偽、質量、價值進行判斷,然后根據自身需要對信息或知識進行取舍。在大數據條件下,海量數據的選擇和甄別需要學生在掌握統計理論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編程能力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這使得統計學突破了自身的學科邊界,與數學及計算機專業出現交叉內容,顯然,大數據的出現對學生的統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考能力。作為一門方法論,統計學具有自己特定的思維體系,并且隨著本學科的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要特別重視通過實踐教學來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的任務,要通過學科的交叉與綜合,將教學過程變成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索,讓他們針對具體情境采用適當的策略,從而深刻理解所學理論。
(四)溝通能力。建構主義認為,人們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及信息溝通在真實的場景下,通過學習者主動的意義建構形成了知識。這表明,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本身就是學習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技巧,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交表達能力,從而能夠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通過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獲得最大收益。例如,在案例分析中組織分組討論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五)寫作能力。寫作具有邏輯性和嚴密性,除了能促進思考之外,本身也是一種技術和能力。統計學教學要求學生能夠以文字、數字、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數據分析結果,形成高質量的分析報告。寫作過程對于系統思考具有重要的幫助,通過思路的梳理往往可能產生新的思想成果,同時也有利于實現準確的自我表達。教師可以通過講授、示范、開展思維與寫作訓練等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
新建構主義觀點與統計學教學改革需求高度契合,通過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實現改善統計學學習效果的目的。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教學模式變革,能夠有效提升本科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實際操作能力,對于培養合格的統計學應用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