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榮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習主席于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以來,當前全國教育正在逐步實施課程思政改革,各學科教學都協同一致,力主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全課程育人功能,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工作新格局。在此背景下高職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方法性和宗旨目標也必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現將具體的變革趨勢作簡要論述,以幫助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更好地發掘英語學習和思政育人的契合點,在充分了解英語學習的基礎上,實現“知識學習”和“價值引領”的統一。
隨著經濟全球化,英語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基礎語言。從世界范圍來看,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它已不再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所專有,而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國際交往語言工具。
從國際交流領域來看,很多國際性會議用英語召開,全世界的外貿交往、書信函電、進出口文件以及法律條款語言等,多數以英語作為標準通用語言,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出版物用英語發表。
從經濟生活領域來看,英語也是“互聯網”行業的語言。計算機軟件程序的編寫用英文,注冊網址域名用英文,近80%的網絡信息如新聞、視頻、游戲等都是由英語承載的。而隨著國際旅游行業的興盛,從機場迎客、安排住宿、預訂路線、到旅游購物、都市觀光、文化交流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既懂專業又懂英語的復合服務型人才。掌握英語也成為了解國外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必備前提。
在教育領域,各國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比如大多數國家的高等學府、大學院校,都開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僅在中國,就有一百多所大學設有英語專業或英語相關專業。同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英語已然成為職場必備技能之一,與之相應的,國際國內設有多種形式的英語資格考試來衡量學生和職員的英語學習水平,如英國的雅思和劍橋商務英語考試;美國的托福、托業考試;中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
2013 年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旨在推動各國經濟、政治的互信和融合,同時也包括各國文化的溝通交融。英語作為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背景下,將對沿線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1.英語能夠促進“一帶一路”各國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交流
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驅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必須加強科學技術領域的交流互通,才可以讓各個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層面取得更大的共贏。而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能夠在國際科技交流中充分發揮其通用語言的優勢,促進沿線各國相關領域知識信息和技術動態的準確交流和傳遞。英語學習也成為各國新知識新技術實現國際效應的基礎一環。
2.通過英語可以構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合作的溝通平臺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倡導下,沿線各國的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逐步增多,而很多非英語國家也開始將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英語自然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直接避免了國際交流合作在語言方面的不暢通和不準確情形。 同時英語作為第三方語言,用英語進行溝通能增強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間的互相理解和充分信任, 各個國家只有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貿易活動才能最終取得實質性進展。
3.英語的準確表達有利于減少“一帶一路”多國經濟貿易中的摩擦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合作雙方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在交流中會出現一定的障礙。英語作為一種通用性語言交流工具,能夠最大程度上加強雙方對合作條款的深度理解,并且從語言交流方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同時在國際公文的簽署上,注重英語使用的規范性,也能有效避免雙方經貿合作的法律風險,實現貿易各方得共贏局面。此外,針對在國家貿易中發生的各類誤解摩擦,終究要使用到相關的國際貿易法規來解決問題,而當前絕大多數國家性貿易法規需要用英語來研習判斷。因此學好英語相關知識,才能更好的運用國際貿易法律法規來保護我國的合法權益。
傳統的英語學習重視詞匯語法的識記,同時還要兼顧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提高。由于英語學習是一個不斷輸入和逐步輸出的語言學習過程,因此在初期打基礎階段要重視聽讀訓練,只有基于廣泛的聽力訓練,才有可能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英語人士進行有效交流;在閱讀方面還要多讀原版著作,在教科書之外,補充豐富且純正的英語表達,進而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狀況。聽讀訓練之外,還要有意識地學習英語語法規則,然后在聽說讀寫中去理解、消化語法。最后是長期背誦單詞提高詞匯量,只有經常背,堅持背,才會逐步提高背誦速度,降低遺忘率;才能積累豐富的詞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才能提升英語學習者的自信心和內驅力,逐漸形成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1.當前的英語學習可以參考更加貼近中國社會生活的英語學習資料,比如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的英文版,學生在學習這一類背景熟識英語資料的同時既可以快速擴充詞匯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學習如何將中國的經濟文化狀況展示給國際社會。
2.在英語學習中可以增加中外文化的對比研究,比如在學習國外感恩節、亡靈節、圣誕節相關知識的同時,可以為學生對應講解中國文化中的中秋節、清明節和春節的起源與習俗,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并且與對應的中國文化背景進行比較,這樣既深入學習了知識,進而又能提升文化自信,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3.在英語文章思想歸納、詞匯造句、英漢翻譯、英文寫作練習等英語學習各環節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這樣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習得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學好英語,既是為了促進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層面的交流,也是為了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和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近幾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在某些技術方面同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所以我們仍需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與世界各國開展各種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廣泛合作,如果不懂英語,便無法與合作方溝通交流,也更談不上合作效果。同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化,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精通外語的專門人才,以助力我國現代化的發展,使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學好英語對實現我國的國際戰略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當前學好英語,更要立足本土,為國為民服務。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值得我們去努力傳播。中國文化的傳播應該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要讓讓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古老的文明和傳統文化。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如果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使用英語對外介紹我們的文化, 那將是最直接有效的中國文化傳播方式。通過學習英語,我們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進而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找到中西文化的共同點和切入點,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傳播中國文化。新時代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要有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努力學好英語,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有溫度、有獨特韻味與氣質的中華文化。
在全課程育人, 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新時代,學習英語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表達中國文化, 做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 做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